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2020级艺术设计学 雪走祁连盖天梯

发布日期:2023-11-1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2020级艺术设计学 雪走祁连盖天梯

走进河西走廊,探寻丝路传奇。

武威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其实不止是武威,整条河西走廊都是如此。西来的异域文化进入中国,率先落脚在这里。伴随佛教教理的传入,佛教艺术也在河西走廊扎根。文明从西域向东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在进入汉地的第一站就是甘肃河西地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武威这个地方会有被称为我国内地佛教石窟的“鼻祖”——天梯山石窟。


图 || 摄于天梯山石窟


说到河西走廊的石窟,最广为人知的肯定是敦煌的石窟,但河西石窟群除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外,还有一批凉州石窟群同样珍贵且璀璨,其中就包括了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在今天的热度并不高,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特殊:一来因为它开凿时间早,早在1600多年前的北凉就开始建凿,而且天梯山石窟的建造模式对后来的莫高窟,以及中原地区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天梯山石窟的开凿跟当时北凉的统治者沮渠蒙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沮渠蒙逊是一个匈奴族人,在他统治时期,河西地区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佛教文化土壤,这里的人很早就接触并且笃信佛教。当时的武威集中了很多中土和西域的高僧,不少人在这里从事佛教经典翻译。沮渠蒙逊也是一个崇尚佛法的人,除了资助翻译佛经以外,他还兴修寺院。但土木建筑的寺院必定不能永存,想要佛法久固的沮渠蒙逊因而选择了建造石窟,让佛教长久留存,他选择建窟的地点就是城南不到百里的天梯山。开凿石窟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天梯山石窟是皇家主持修建,才得以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成为了河西走廊最早的大规模开窟造像事迹。当时建造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大佛石像,后世的文献中记载说当时的石窟“千变万化,惊人炫目”。可以推测最初的造像和洞窟数量应当都不少,在后世也有不断的发展和修缮。

可惜的是,因为地处地震带之上,天梯山石窟在后来的几次地震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1958年黄羊水库修建,里面文物被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许多佛像、壁画搬到了甘肃省博物馆,现在遗存的只有19个洞窟。但幸运的是,天梯山石窟的余脉在后世的石窟中得以延续。夏及明清时期,天梯山石窟又被加以重修。现存的这些造像均以山岩为石胚,再敷泥塑成,袈裟纹路细致转折,栩栩如生,可与敦煌莫高窟媲美,堪称中国古代雕塑的典范。

此外,石窟内壁的青龙、白象和梅花鹿等明代壁画,受西域早期壁画影响,与敦煌北凉壁画、炳灵寺西秦壁画风格相近,笔触清新,色彩艳丽。值得一提的是,壁画中所用的蓝色颜料是经由丝绸之路进口的青金石研磨而成,历经数百年仍未褪色。


据介绍,天梯山石窟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100多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时,北凉工匠和僧人被迁移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后于公元460年主持营建了云冈石窟的早期洞窟。这些石窟工匠所开创的凉州模式,对龙门石窟的营建也有一定影响和启发,因此天梯山石窟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

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当地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当时预计水库蓄水后将淹没天梯山石窟群第1、2层的10个洞窟,于是甘肃省政府对天梯山石窟内的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除大佛外,其余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及25箱文物残片,于1960年4月被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然而当水库蓄满水后才发现,由于测算失误,水面距最低的石窟也还有5米。1991年,武威市抓住干旱天气导致水库水位下降的机会,在石窟外修筑了高墙,并对佛像进行抢修、加固与复原。2015年,当地又启动了搬迁壁画塑像的保护修复项目,预计不久后文物将重新被安置回原址保存。或许沮渠蒙逊自己也没想到,他主持开凿的这个石窟,会影响到随后开凿的马蹄寺、文殊山等石窟,甚至作为一种“凉州模式”影响到中原地区的石窟修建。


   天梯神韵,凉州佛光。

沿祁连山脉西行,皑皑白雪,青绿山泉,我们与历史相遇。天梯山石窟跨越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经沧桑却依旧在世间伫立,他沉稳而安宁的散发佛法无边的气息。但时代,几乎不曾让任何一件属于历史的瑰宝逃脱过,文物的损失无法挽回,但我们在残存的历史中仍能窥见当时的辉煌。天梯山石窟依将其文化艺术以自有的形式保存,流传下来。历史终将归于历史,但佛法一直都在,文化更是如此。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