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2020美术学 于浦东美术馆共赴一场视觉盛宴

发布日期:2023-11-1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2020美术学 于浦东美术馆共赴一场视觉盛宴

浦东美术馆

在沪考察第三天,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浦东美术馆,在这里,大家参观了《引力剧场》和《动感视界》两大展览,其中《引力剧场》展示的是我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创作的装置艺术,《动感视界》的展品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


徐冰:引力剧场



徐冰: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他始终以极具突破力的艺术创作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1999年,由于他的"原创性、创造能力、个人方向和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天才奖"。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 ArtesMundi 国际当代艺术奖",评委会授奖理由:"徐冰是一位能够超越文化界线,将东西方文化相互转换,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的艺术家。"2006年由于"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获美国"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年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8年,荣获中央美术学院颁发的"徐悲鸿艺术创作奖"。

引力剧场

这是一件基于透视原理的,而并非终结于视觉性的装置艺术作品。遮天蔽日的"英文方块书法"被引力拉伸延展,直至地面,制造了一个扭曲的文字空间,也使观众身陷于"观看"与"阅读"的拉扯关系中。

站在作品下方,关于"观看"的问题首先浮现出来。展厅中的文字背对观众,加之变形、交叠,更不易辨识。而地面的镜像同时又使文字嵌人到一个巨大的、贯通两个颠倒空间的"虫洞模型"之中。不难发现的是,反转的文字在镜像空间中得到了修正,变得可以阅读,但被置于空间中的观众,仍然无法看到作品的全貌。装置与美术馆特殊空间的配合似乎呈现出戏剧般的诱导性,随着楼层的升高,这些变形的文字在观看视角的改变中趋近正常。到了展厅最高层,观众终于可以看到文字的正面,但却仍然无法完整地阅读文本。这件作品的理想视角在哪?

实际上,整个装置如同一个巨大的"视错觉"模型:人们习惯于阅读书写在平面上的文字,而文字在空间中的拉伸则会使视角反向推远。在三维到二维的转换中,透视规律内在地规定了一种角力关系,使作品形态与观看视点在动态关系中相互拉扯,迫使"理想视点"被拉升至美术馆之外,无法到达的位置,它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

原点透视法的有效,来自于自然人的视线不能转弯的局限性,而此刻,这种局限性本身成为一种"材料",被使用在作品中。透视法是我们描述世界的一种语言,它如同所有的语言,成为我们的思维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我们的思维也由各种语言所塑造,它必定带有盲点。

作品中的"英文书法"摘自哲学家路德维西·维特根斯坦的一段文字,它在表面上呈现为对几个视觉案例的单纯分析,而实际上却是指向人类认知上的共通误区。他认为人们用逻辑归纳的方式总结概念,并试图通过对概念的澄清,系统地透视世界,实际上却让我们远离了世界真实的部分。这如同当今世界的状况,文明之间的拉扯似乎从根本上都来自于人类视角的错位与差异,它制造了一个引力与牵制无处不在的剧场。这件作品的文字在空间中的扭曲使其掉入了无法识读的混乱中,而这混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指向高悬在展厅之外的那个"理想视角"。仿佛世上所有的混乱都源自一个未知的目的。它不被看见,但是存在。

 

徐冰的这件装置艺术作品与浦东美术馆的建筑完美结合,给大家带来的是有透视缩减的复杂的3D艺术体验。观赏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以及高度观看这件作品能够获得不同的艺术感受。从这件巨大的装置艺术作品中,我们有震撼,有沉思。其中,震撼主要是由这件装置艺术作品的巨大与新颖引发的,而沉思则在于艺术家徐冰向我们展示的以及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个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我们在观看这幅作品时体会到的牵制感以及艺术家对于这次作品创作的阐释中得来的,即徐冰指出的“在这里,观众如同演员进入剧场的中央。他们都在寻找一个绝对理想的阅读视角,可它不存在。理想的视角在美术馆高空的高空——在每个人心中的观念里。”从《引力剧场》中,我们感受到优秀的艺术家能够在创作力和思想上达到双重高度。激励我们同学在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思考时要深入,要透彻。



《动感视界》


《动感视界》汇集了诸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分为欧普艺术和动态艺术两大层面,并分时代与区域为我们呈现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

肯尼斯·诺兰 《旱》

布面丙烯,1962年,1965年购藏

肯尼斯·诺兰以其色彩鲜艳的同心圆、人字形和条纹创作闻名。他是二战后“色域”绘画这一抽象风格领域最受认可的艺术家之一。本次展出的《旱》来自艺术家创作于1958 年至 1962 年间的“靶子绘画”系列,狭窄的色带凸显艺术家所寻求的旋转效果,通过在外围圆环边缘引入不规则的染色,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效果。这是一种纯粹的形式手法,诺兰对扁平形式和色彩的使用,刻意避免了任何叙事感或个人表达。

在创造旋转错觉的过程中,《旱》成为了诺兰所追求的强度在于视觉,而非情感的明证。作品原本悬挂的角度为“靶子”由外向内第四环中两处较大的白色缝隙分别位于时钟3点和5点的位置。1965年底,艺术家决定将画作旋转90度以改善画面效果,这些缝隙由此出现在了12点和2点的位置上,加剧了由轻微不规则而引发的旋转错觉。

 

苏·富勒《线的构图128》

浮雕,1964,1965年由艾默生·克洛克通过泰特美术馆之友赠送


 《线的构图 128》是苏·富勒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抽象结构典型代表之一,由彩色合成线编织成的复杂万花筒图案令观众着迷。这位美国艺术家在1940年代后期开创其独特的绷线技术,并采纳了这一技术制造出的色彩幻觉,她解释道,“在不同的丝线交叉之处,你会‘免费’获得额外的颜色,它们并不真实存在,而是存在于观众的眼中”。作品中看似呈弧形的柔和曲线,实际是由形成抛物线截面的密集重叠的直线所引发的视错觉。当蓝色、绿色和橙色雾状般的轨迹重叠混合时,产生了宝石般强烈的色彩。

富勒的母亲在家中从事编织钩织工作,因此可以接触到大量线绳,于是富勒在家庭实践中习得了花边制作、刺绣等技术。这些曾被认为是装饰而非艺术、且仅属于女性范畴的手工艺技能,为她的实践、美学和材料选用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素材,并融入她的前卫艺术创作中,她在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高的现实情况下从事艺术创作的突破之举,也为后世的女性艺术家们带去积极影响。

 

卡洛斯·克鲁兹-迭斯《物理色度,第113号》

浮雕,1963,重新制作于1976年,1976年由艺术家赠送

委内瑞拉艺术家卡洛斯·克鲁兹-迭斯的作品《物理色度,第113号》展示了颜色如何根据观看者的位置和移动而变化——当观者在它面前移动,交替的线性色彩图案产生一种圆形漂浮于方形背景上的视觉体验。对平面进行分割使克鲁兹-迭斯能够在连续变换中展现色彩,在条带重叠的区域生成新的颜色。最初他使用一种易破损的反光材料来创造镜面效果,但这种材料随时间推移被磨损,因此该作品由艺术家于1976年使用抛光不锈钢重制。

机械几何图形的浪漫

理查德·安努斯科维奇 《无题》

纸上印刷,1965,1976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赠送

理查德·安努斯科维奇(Richard Anuszkiewicz)热衷于探索不同的高亮度色彩应用于相同的几何构造时出现的视觉效应变化。他的作品通常以嵌套的方形为特色,受导师约瑟夫·阿尔伯斯“向正方形致敬”系列中色彩并置实践的启发,安努斯科维奇进一步发展了阿尔伯斯的概念。《无题》似乎让颜料活了过来,令其在画面之上颤动、低鸣或漂浮。互补色炫目的相互作用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留下了残像,因而引发对感知的心理作用。尽管作品的构图客观理性,但其重复的形状和线条以及互补的辐射状色调唤起一种精神性。安努斯科维奇曾说,“我热衷于从极度机械的几何图形中创造出一些浪漫的东西”。

他的作品在60年里不断发展和演变,但在其方法基础之中,某些关键原则始终存在,最重要的便是使用眼睛“混合”画布单独呈现互补色。美国老牌周刊杂志《生活》曾以安努斯科维奇的作品作为封面,还在对“响应之眼”的展览评论中称其为“新的视觉效应奇才”。


皮耶罗·多拉齐奥 《非常尖锐》

布面油画,1965年,1966年购藏

《非常尖锐》是抽象绘画大师皮耶罗·多拉齐奥极具辨识度的一件视觉效应艺术作品,它使用一定序列与规模下强烈且抽象的色彩,以打造严肃的感受。虽为抽象,但多拉齐奥的作品从未忽视细节与复杂性。

在《非常尖锐》中,艺术家首次使用深底色,作品在维系其通透轻盈感的同时,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媒介本身的特征。一系列色条被排列在深蓝的背景上,与之融合交织,为二维平面创造出运动感与节奏感。在空间、光线、结构和色彩的共同作用下,坚定有力的笔触引发了对三维空间的深度感知,也引发出复杂的情绪。


维克多·瓦沙雷利 《超新星》

1959-61年,1964年购藏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其特征是在星系中迅速产生极其明亮的炫目景观,以及随之而来的缓慢的衰退期。这件作品以“超新星”命名,让人想起这些星系中的神秘聚变所带来的光和能量的激烈变化。瓦沙雷利的作品经过精心设计,他深谙光学技巧,当观众在画面前移动时,根据观看视角的不同,视域内的起伏、方向的翻转和色度的变化,不断刺激人们的视觉体验。布面油画作品《超新星》借鉴了他对电影和摄影的兴趣,以及人眼如何感知图像的正像和负像的本质,作品由1161个黑色小方块组成,内置在一个薄薄的白色垂直网格中。

总的来说,这个展览的作品在材料的搭配运用上大都十分简约,比如简单的线条、色彩、几何图形以及简单的综合材料。但呈现出的艺术作品非常精彩,营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幻象,动感十分强烈,不同于以往静态的艺术作品感受。作品十分贴合大众,于我们艺术学院的同学来讲更易于理解。在这个展览中,我们主要感受到的是丰富的视觉享受和艺术创作思维,我们感受到了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的魅力所在,也学习到了不少创作方法,开拓了同学们的创作思路,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眼界。总的来说,今天收获很大,相信今天的浦东美术馆观展之行能为同学们将来的艺术研究、创作、鉴赏等多方面带来很大的帮助。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