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经典红色美术作品赏析·《转战陕北》及其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1-04-21     编辑:宗恒     点击数:

经典红色美术作品赏析·《转战陕北》及其背后的故事

 

红色美术是我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史以及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都有着密切关系。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系开辟“经典红色美术作品鉴赏”栏目,组织师生对经典红色美术作品进行图像解读与文本阐释,以此推进史论系红色美术研究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转战陕北》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既是石鲁艺术生命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革命历史的里程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当让我说出能代表陕北的红色主题的美术作品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便是石鲁先生的《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 石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每次看到这幅画阔笔大墨的墚塬,如群峰屹立于眼前,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描绘的就是陕北的山川沟壑,真实熟悉。左下方施以大块重色,九十度般的折转,稳重、有力,令人顿悟壮美。毛泽东雕塑般雄立于众山之中,令人高山仰止,心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慨。背影的处理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苍茫浩渺的远方,使人回味无穷。它是一幅画,又仿佛是首史诗,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开始集中兵力向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采取攻占共产党的党政军指挥中心延安的战术,试图达到动摇军心、瓦解意志的目的。3月18日,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枪炮声中,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告别了居住10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战略转移。次日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即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建国大业》  电影截图

 

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指挥下,依靠陕北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兵力多达10倍的国民党军队在陕北高原不断周旋。3月29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河北平山,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此后,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使用李德胜和胡必成作为化名(表示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安定了民心,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

 

1948年3月23日,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解放军收复延安,毛泽东在离开延安前所说“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预言不久后即成现实。

 

 

《转战陕北》  龚建中  油画

1939年,20岁的石鲁履蜀道,奔延安,在宝塔山下生活近10年,并曾参加转战陕北的战斗。他走过那些沟沟壑壑,体会过游击战的机智,可以说此画的创作构思正源于这亲身体验。

《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创作的,他的这幅《转战陕北》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在表现这一历史题材时,多以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为画面主要内容,而石鲁的《转战陕北》却创造性地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

 

 

陕北黄土高原  摄影作品

 

于是,这被动的命题,转换为主动的抒发,激起 发自心源的创作冲动,这画便成为言志、言情的载体。因此,他果断放弃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情节性叙事方式,而是以一个背侧面眺望远山的造型,将毛泽东的形象与陕北高原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他没有画千军万马,千军万马在画外,在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中。必胜的信念,也不在战斗的场面过程中,而含蓄在毛泽东如磐石一般的造型之中。深知艺术规律的石鲁,在叙事与抒情之间选择了抒情,在多与少之间选择了少,在露与藏之间选择了藏。这便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仿佛是用游击战的战术揭示这场游击战争的灵魂,于是这形象愈少而韵味愈多,造型便融入了诗的思维,给人留下精神的震撼。石鲁当时称此为“间接表现”与“容量的探索”。当然,他更重情,诚如其人,“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之所钟,可以惊天地而动鬼神”。此正堪谓壮美诗情。

 

一张历史画,映照出一段历史。《转战陕北》在多重意义上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有人称《转战陕北》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既是石鲁艺术生命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70年艺术的经典。经典将永远屹立!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