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
首页   >   发表论文   >   正文

毕业季|2021届美术史论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展论文简介(第二期)

发布日期:2021-06-19     编辑:     点击数:

前言

“艺术”一词在历史维度中是一个充满动态的概念,艺术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也随着这一概念的变迁而不断扩大,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从以绘画、雕塑、建筑为核心的传统艺术形态,到古代生活与丧葬遗存,再到当代五光十色的视觉图像,都被陆续纳入“艺术史”的研究范畴之中,成为今人建构“艺术”这一精神世界的素材。这一态势既为艺术史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也对艺术学理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努力探索艺术学理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坚持加强研究生对美术本体的研究能力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鼓励学生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进行艺术史的研究。参与此次展览的17位同学,其论文选题范围涵盖了古代艺术史、艺术遗存以及当下艺术生态,体现了他们三年来对美术本体以及美术与历史、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从中既可以看到他们对美术本体研究的坚守,也可以看到努力突破传统艺术史研究边界与方法的尝试。他们的结论与观点也许略显青涩,但其努力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

 

                                      美术史论系

                                 2021年5月16日

 

为响应西安美术学院“名家、名师、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战略,进一步展示2021届美术史论系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特此将我系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概要向大家简要呈现,分为西方美术史、丝绸之路美术史、艺术管理与教育、艺术考古、中国美术史等5个研究方向,共分为两期推送发出,本期推送为第二期,欢迎大家交流、批评与指正。

 

04艺术考古研究方向

 

01

《关中秦墓出土日用陶器类明器的形制及审美研究》

作者:徐新

指导教师:周俊玲 教授

 

徐新,山东莱阳人,中共党员。2012年考入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2016年获美术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任职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洛滨镇人民政府。2018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艺术学理论硕士学位,现为2021届应届毕生。

 

 

论文简介

日用陶器类明器作为“明器”范畴中的一个类别,指为丧葬准备的与日用器和仿铜陶礼器在形制和功能方面有所区别的器物。这类器物除了通过“备物”的过程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德”以及“不可用”的鬼神观外,还得适当体现器物“可用”的象征功能,用以构筑死后世界,满足人们对灵魂不灭的遐想。

本文采用文献搜集、类型学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相结合等方法,以关中秦墓出土的日用陶器类明器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形制、制作工艺和明器化的处理手法以及由此而体现的器物审美观念。首先,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释读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通过详尽的考古发掘资料选取研究对象标本。其次,通过选取标本的类型分析,得出关中秦墓中各类日用陶器类明器的形制变化特征。再次,运用艺术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关中秦墓日用陶器类明器的材质、造型、线条、色彩和其他形式语言的分析,探究其处理方式及装饰性。最后,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合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言—象—意”的讨论,从感知物的角度探究关中秦墓出土日用陶器类明器中的视觉思维与审美内涵。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日用陶器类明器通过在形式上发生某种变化,使其具备一定的视觉刺激力,引起“观看者”的注意,同时它又保持了“形”在知觉经验中的固定不变,使人们在对明器的审美体验中产生即信任又迟疑的复杂情感。而这种复杂情感正是日用陶器类明器能够营造审美意象的契机,一方面,作为普通日用器在视觉和情感上的延伸物,它体现的仍是秦人对于务实健朴的用器之道的追求;另一方面,作为用于丧葬的礼器,日用陶器类明器又被赋予模拟现实生活、象征帝国意志的审美内涵。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0627

 

02

《长安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马俑艺术风格研究》

作者:康礼凡

指导教师:卢昉 教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1000

 

1994年出生于陕西安康,2013年9月—2017年7月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综合绘画专业。2018年9月—2021年7月,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学理论专业。

 

论文简介

本文以长安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马俑为研究对象,在收集现有出土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案例分析、文献查阅等方法,梳理三彩马俑的型式划分并构建其年代框架,进而讨论三彩马俑的艺术风格演变与其背后隐含的唐代丧葬制度、政治格局等问题。

论文共分六部分:

绪论部分回顾已往唐代长安地区墓葬出土三彩马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前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唐三彩”器类的整体讨论,鲜见对马俑的专门研究,更未见针对唐长安地区墓葬出土三彩马俑的系统梳理。

第一章界定唐长安地区与三彩马俑的基本概念,系统梳理唐长安地区墓葬出土的纪年三彩马俑与无纪年三彩马俑的具体情况,并绘制信息统计表。

第二章对三彩马俑进行型式分析,指出三彩马俑可分为立马俑、组合俑两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唐长安地区既有的墓葬分期及相关纪年三彩马俑的佐证,将唐长安的地区三彩马俑划分为初期、发展、成熟、衰落四期,总结其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存在的差异。

第三章建立时空框架,重点从三彩马俑风格的形成,分析存在独特性、丰富性及变异性的风格特征,探讨四期墓葬出土三彩马俑艺术风格的变化。进一步对三彩马俑的艺术风格转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力求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墓葬丧葬礼仪以及审美风尚演进。

第四章从三彩马俑艺术风格、工艺制作演变出发,结合时代政治背景分析,认为三彩马俑的使用与墓主身份地位有关。但第二期的情况较为反常,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彩马的使用阶级与更迭的政治格局具有某种联系。

结语部分对论文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性叙述。

 

 

 

03

《陕西地区出土汉代釉陶器装饰艺术研究》

作者:田书其

指导教师:周俊玲 教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1201

田书其,1996年8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本科就读于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艺术学理论专业。

 

论文简介

汉代出土的随葬釉陶器,作为研究汉代丧葬文化的重要材料,备受关注。其中釉陶器上的装饰图像更是了解汉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渠道。汉代釉陶装饰图像样式并不统一,各地区间装饰图像的表现样态不尽相同。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陕西出土汉代釉陶器装饰图像展开,通过类型学方法的使用,对陕西出土汉代釉陶器进行类型分析,并以此梳理釉陶整体造型的流变规律;再对釉陶器装饰图像及图像构成的画面空间进行图像学分析,并通过与其他地区釉陶装饰进行对比,理清陕西汉代釉陶的装饰特点;最后,分析装饰图像中包含的思想文化。
    通过分析,陕西出土汉代釉陶器在装饰上侧重表现山峦云气、神仙羽人、四灵走兽、骑射狩猎、生活日用等图像,同时结合多种装饰手法表现图像;在装饰图像的运用上,通过改变图像的组合和排列,并结合器物造型,形成具有不同空间效果的装饰画面;而对于装饰图像本身,通过造型生动的单体图像和层次分明的图像组合,形成具有情景表现且带有空间感的画面;对于分析装饰图像的内在思想反映,将图像进行单体理解仅是一方面,更多是解析图像在组合中形成的复合性汉代精神。在以上方面,陕西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特殊。而就陕西出土釉陶器而言,不同区域,在器物造型、装饰手法和装饰内容上也有些许差异。

 

 

 

04

《“藏与露”——汉代墓葬中的半遮蔽图像研究》

作者:王琦

指导教师:周俊玲 教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1244


王琦

2013—2017年就读于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2017—2018年参与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任教于铜川市耀州区寺沟初级中学

2018—2021年就读于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

 

论文简介

“半遮蔽”图像其实是启门、窥窗、围屏、帷帐等带有遮蔽性质的“遮蔽物”与“被遮蔽物”的互动呈现。“藏”即被遮蔽隐藏的不可见部分,“露”则是显露的可知部分。在汉代墓葬相关内容整理中,可发现诸多不同类型以“半遮半露”形式呈现的图像。

因此本文以汉代为研究背景,通过墓葬中的建筑明器、壁画、画像石(砖)进行分类整理,并辅以空间和时间的横纵向分布,梳理“半遮蔽”图像出现的时间范围和空间区域规律。同时从图像本身的结构、组合出发,逐步深入到图像所蕴含的空间划分,汉代丧葬观念、礼仪教化的思想与审美体现理解中,以其纵向的发展趋势进行汉代之后的图像梳理,并根据汉以后出现的相关图像进行这一母题的传承分析。

 

 

 

05中国美术史研究方向01

《明代团形人物图像研究》

作者:孟凡霞

指导教师:苟爱萍 教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1342


孟凡霞,山东日照人,师从苟爱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2014年毕业于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硕士期间发表学术期刊文章3篇,参与课题项目研究2次,多次随导师赴陕北榆林等地学术考察。

 

论文简介

明代团形人物图像在中国古代人物图像中具有独特性,明代团形构图体现出图像背后的政治倡导、宗教包容及民众迎合的社会环境。本文以明宪宗朱见深的《一团和气图》为缘起,通过前期图像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梳理,将明宪宗的《一团和气图》及明代其他团形人物图像作为研究对象,以明代社会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图像为线索,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对明代团形人物图像的功能意涵、形成原因、发展演变进行探究。

论文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梳理明代相关团形人物图像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对明代团形人物图像进行前图像志描述,对搜集到的明代团形人物图像依据画面构成和图像之母题划分为“三人合体”、“三人分体”、“单人单体”三种类型。第二章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结合历史学材料从图像母题视角阐释三种图像类型的母题来源,并总结不同类型图像的意涵功能。“三人合体”图像的意涵体现为政治主导下的儒、释、道三教合流,“三人分体”图像的意涵偏重具体的宗教修行意图,体现为修行过程中的观想和悟道,“单人单体”图像被民间普遍传播,呈现出和合致祥的吉祥意图。第三章探寻明代团形人物图像的形成原因,分析论证催生中国明代出现较多团形人物图像的原因在于政治因素的主导、宗教氛围的契合以及传统审美的相承。第四章探讨明代及明代之后团形人物图像的风格与意涵的流变,以及对大不里士画派团形图像的影响。

 

02《陕北汉画像石搏斗图像研究》

作者:郑倩

指导教师:范淑英 教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1427


郑倩,女,中共党员,1994年生于延安市子长市。本、硕均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在校期间,多次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西安美术学院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学院励志奖学金”等。


论文简介

搏斗图像,指双方或多方使用身体(徒手)或器械等进行对打或斗争、相扑的图像。陕北地区出土的搏斗题材汉画像石共二十五块,其中横楣石十一块,门柱石十一块,门槛石一块,另外两块所处位置不详。它们主要表现为人与人搏、人与兽搏以及兽与兽斗三种形式,结合图像内容以及旁侧画像来看,陕北地区的搏斗图像表达的主要为狩猎、百戏及放牧场景,又以百戏图数量最多。将该地区出土搏斗题材画像石与国内其他地方出土画像石比较可发现,有少数与徐州、南阳出土画像石画面相似,可能受到这两地的影响,而其余此类题材画像石,皆与陕北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并随着汉代人口的迁徙活动,还可能影响到了其他地方。另外,陕北地区此类图像表现的内容多与胡人有关,且它们集中出土于绥德黄家塔墓葬群、神木大保当墓地以及米脂县官庄村,这些墓葬或为南匈奴墓葬,或墓葬中出土一些具有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随葬品,由此可对陕北地区随葬搏斗图像墓葬的墓主身份作出推断。

 


03

《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云纹研究》

作者:邹家贤

指导教师:范淑英 教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1551


邹家贤,女,中共党员。本硕均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

 

论文简介

云纹是敦煌壁画艺术中的辅助装饰图案。隋唐时期,在继承南北朝云纹表现的基础上,云纹出现了六型十四式丰富的样态,并且从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及程式化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繁盛、规范、程式化至衰落的发展面貌。通过文献对比发现,不同形态的云纹与不同人、物的组合,发挥着填充空白、衬托动势、塑造山形、融合空间以及叙事等功能。敦煌艺术是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影响下的产物,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敦煌佛教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宗教义理也向世俗生活倾斜,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敦煌艺术的自我创新,极大地促进了这一时期敦煌壁画中云纹的繁荣发展。形态丰富、功能多样的云纹,充分反映了隋唐时期敦煌地区宗教、地域文化和社会审美的特点,也使传统美术史的“配角”更具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04

《湖北檀溪襄阳宋代砖雕壁画墓研究》

作者:李维维

指导教师:范淑英 教授

说明: 微信图片_20210709231628


李维维,女,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史研究方向,导师为范淑英教授。河南信阳人,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曾任研究生学术月教授助理,陕西美术博物馆第四届“高原论坛”的志愿者,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的助管等。曾获得西安美术学院优秀研究生三等奖学金、西安美术学院读书、创作笔记展二等奖、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论文简介

湖北襄阳檀溪宋墓M196是近年来新考古发现的墓葬,作为湖北地区少有的南宋时期装饰丰富的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与湖北其他宋墓相比,墓壁以精美的壁画和砖雕组合装饰,刻画了宋代生动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富贵祥瑞的装饰纹样,四壁分布有妇人启门图、庖厨图、备饮图,四神图、牡丹图,从墓葬的分布地域和所处时期来看,这些装饰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从墓葬形制和装饰内容上看,檀溪宋墓在考古文化中的区域归属应是以河南地区为代表的中原文化。

本文主要从类型学、图像学和图像志的方法,通过搜集相关考古资料,与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相似图像资料进行比较。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唐宋时期的历史文献资料,从图像的构图、造型、色彩等不同角度入手,探究檀溪宋墓仿木结构砖雕斗拱和壁画妇人启门图、庖厨图、备饮图、四神图、牡丹图的来源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论述湖北襄阳的丧葬文化观念及生活风俗习惯,并且对墓主人的身份进行初步探究。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