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1级美术学 上海考察第二天 --从文艺复兴到现当代艺术

发布日期:2023-11-1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上海考察第二天

--从文艺复兴到现当代艺术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上海博物馆 /

FIRST.

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

SECOND.

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

THIRD.

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


FOURTH.

卡拉瓦乔和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巴洛克绘画



FIFTH.

伦勃朗和

17世纪北欧绘画

SIXTH.

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

SEVENTH.

梵高和印象派绘画

01.FIRST

波提切利和15世纪意大利绘画

Renaissance

15世纪的意大利是整个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显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人和商业也成为社会基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使得大量学者逃往意大利,并带去了大量希腊罗马的书籍,这也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15世纪的意大利绘画诞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一为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艺术家们崇尚自然主义,擅长色彩表达。另一个流派则出现于湿壁画盛行的意大利中部,尤以佛罗伦萨为代表,这一流派的艺术家们更看重线条和结构,波提切利是其中公认的最为杰出的画家。


威尼斯画派的贝利尼

与同时代画家相比,乔凡尼·贝利尼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作品抒情意味的表达,乔凡尼·贝利尼还是第一位用画布作油画的威尼斯画家。他的作品的抒情风格奠定了威尼斯画派的基调。


 

Virgin and Child

Giovanni Bellini

probably 1480–1490,

Oil, probably with tempera, on poplar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Bellini

贝利尼他最擅长的就是描绘圣母子(西方宗教绘画中,一位女人抱着孩子代表圣母玛利亚和小耶稣)这一题材。

画面中的圣母子背后突兀的绿布其实是一种“荣誉布”,用于凸显人物的高贵身份圣母手中的石榴象征着死亡又复生,代表了耶稣未来将为拯救人类而做出牺牲,并从死亡中复活。圣母身穿的蓝袍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可以说90%圣母出场时都是身着这一蓝袍的,当时的蓝色由青金石研磨而成是一种比黄金 还要珍贵的颜料人们就把蓝色定为圣母的专用色,象征着高贵纯洁。



波提切利

本次展出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是他晚年的一幅作品,当时佛罗伦萨政局动荡波提切利也从时代的宠儿变为一个无人问津的画家,作品风格与之前的那种美好大相径庭。


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

Sandro Botticelli

about 1500, Tempera on wood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Botticelli

画面中反复出现的这个身着红袍的男人就是主教泽诺比乌斯,左一的场景表现的是主教驱魔,有两个小恶魔从躺在地上的人的嘴中逃出。中间的画面描绘了一位悲痛万分的妇女将死去的儿子抱在膝上,圣泽诺比乌斯正为男孩祷告,让他死而复生。在最后一个场景中,一位盲人乞丐坐在教堂的台阶上,身旁是他的包袱和一只小狗,圣泽诺比乌斯将手指放在盲人眼睛上,使他奇迹般地复明从画面中的细节,可以窥探到波提切利风格的转变。


02.SECOND

拉斐尔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在16世纪的意大利达到顶峰,这时期的人们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们相信人的价值比宗教紧要,他们重新对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和文化感兴趣,许多科学发现及发明产生,众多艺术成就也闻名于世。


拉斐尔

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是本次展览中最昂贵的画,这也得益于拉斐尔的超高地位,在之后的几百年里,拉斐尔可以说是一个“典范”,洛可可艺术从他身上获得灵感。



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The Garvagh Madonna’)

Raphael

about 1510–1511

Oil on wood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Raphael

从画面本身来看,拉斐尔用廊柱替代了过去突兀的绿布,将背景完全替换成了风景。比早期文艺复兴更加自然,画面构图采用的是三角构图,这也是全盛文艺复兴十分推崇的构图方式,比如《蒙娜丽莎》。

提香

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也是贝利尼的学生。他早年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画中所含的情感饱满而深刻,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年的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接下来的一幅是提香的《女子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La Schiavona’)

Titian

about 1510–1512

Oil on canvas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Titian

画中的女子她自信地直视观众,不带任何美化的成分。它开创了先河为女性形象树立了一个充满自信、权力和纪念性的新标准。

03.THIRD

戈塞特和北方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北方文艺复兴发生在欧洲北部(主要是德国和荷兰),从十

四世纪末持续到十六世纪末,减少了宗教绘画数量,大规模生产了铜版画和木版画,向人们传播神学教义。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各种各样的宗教和世俗绘画创作,包括风景、肖像、静物和日常生活题材。

昆廷·马苏斯

昆廷·马苏斯是佛兰德斯的画家。他擅长画人物,形神兼备,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风俗画反映了世纪转折时期尼德兰的社会风貌。接下来的一幅是昆廷·马苏斯的《宝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



Child Enthroned

with Four Angels

Quinten Massys

about 1506-9

oil on oak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Massys

画中圣母玛丽亚坐在黄金宝座上,正由两位盘旋着的天使加冕她为天堂女王。婴儿基督坐在她的膝上,把玩着圣经里的书签,或许在标记支撑他命运的圣经预言。这件作品很好的代表了北方文艺复兴的整体风格,从圣母的头发丝到她身上服饰的装饰,再到后面华丽的宝座,无不细致华美,体现出北方地区的绘画传统——细密写实。圣母和耶稣头上散发的金色光芒,象征着他们的崇高地位,这种表现手法是在15世纪荷兰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04.FOURTH

卡拉瓦乔和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巴洛克绘画

Renaissance

17世纪是欧洲艺术史上的巴洛克时代,巴洛克原指奇形怪状的珍珠,后来被古典理论家又来比喻荒谬或是怪诞的风格。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写实”:巴洛克艺术具有人的感情的写实,把耶稣带回了人间。

错觉”:巴洛克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虹桥,构造了现实之外的世界。

光线”:巴洛克极其重视光线,“黑影强光”可是说是它的特殊手段。


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是17世纪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家,他放弃了传统宗教题材理想化的表现方式,从市井生活中选取模特,用写实的方法创作。他被认为是巴洛克艺术的开创者。卡拉瓦乔的《被蜥蜴咬伤的男孩》堪称一幅教科书级别的作品。



Boy bitten by a Lizard

Caravaggio

about 1594-5

oil on canvas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Bellini

画面描绘了一个柔弱的卷发少年,刚被蜥蜴咬了一口,神情痛苦,在惊讶中向后退缩。画面的光线也是咱们欣赏的重点,卡拉瓦乔对光的运用无疑是戏剧性的,画面有着极其强烈的明暗对比,这种手法叫做“酒窖光线”或“黑影强光”。

05.FIFTH

伦勃朗和17世纪北欧绘画


Renaissance

在荷兰历史上,大约十七世纪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Dutch Golden Age)。当时荷兰的贸易、科学和艺术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荷兰黄金时代的诞生,主要起源自荷兰各联省脱离西班牙统治,为获得完全独立的一连串民主运动。这个过程刺激了当地的贸易发展,为荷兰带来蓬勃的经济增长,而且从十六世纪末一直延续至十七世纪。


伦勃朗

伦勃朗一生经历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光辉的成就。伦勃朗一生作过多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忠实地记录了他复杂多变的一生。



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Rembrandt van Rijn

1669, Oil on canvas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Rembrandt 

这幅自画像是伦勃朗在去世前最后一幅自画像,像是对自己的一个告别式。

这时的伦勃朗早已破产,儿子和妻子也离开了人世。画面中有着浓郁而柔和的光芒光辉照在他苍老的脸上。他的衣着精致、姿势庄严伦勃朗将头部耐心地转向我们,仿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悲惨的忍耐,完成这幅画后不久伦勃朗也离开了人世......



06.FIRST

卡纳莱托和18世纪欧洲绘画


Renaissance

18世纪是“壮游”(Grand Tour)的时代——英国上层年轻人以游历整个欧洲的方式,作为完成教育和学业的最后一课。他们途径法国,南下前往意大利和西班牙,他们停驻于那些充满了古希腊古罗马遗迹的文艺复兴名都,亲眼见证伟大的艺术和文明。


戈雅

戈雅一生画风奇异多变,从早期巴洛克式画风到后期类似表现主义的作品,他一生总在改变,虽然他从没有建立自己的门派,但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了戈雅最耀眼的肖像画——《多娜·伊莎贝尔·德·波塞尔》。


Doña Isabel de Porcel

Francisco de Goya,

 before 1805

Oil on canvas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Goya

画中的黑色蕾丝披肩和头饰被称为“曼蒂拉”,原本是典型的西班牙下层阶级的装扮,后来在贵族中流行开来,从蕾丝的细节能够窥见到戈雅的艺术造诣,他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披肩上黑色蕾丝的繁复细节和透明质感,彰显大师风范,这种狂放的笔触也是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之一。


07.梵高和印象派绘画

Renaissance

印象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他们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在室外的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后印象主义风格源于印象主义,但是他们反对印象主义者片面地追求外光和色彩,强调艺术要抒发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观情感和情绪。


莫奈

莫奈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此次展出的有莫奈的《淡紫鸢尾花》。



Irises

Oscar-Claude Monet,

Oil on canvas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Monet

莫奈一生钟爱鸢尾花,松散的笔法将紫色、绿色和蓝色混合在一起,高饱和度的色彩在画面上融合,画中的留白可见东方美学对莫奈的影响。


梵高

梵高是19世纪荷兰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在艺术创作中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为了表现情感而改变所描绘物象的真实色彩、透视、形体和比例。


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

Vincent van Gogh

1890, Oil on canvas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van Gogh

《长草地和蝴蝶》作为梵高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画中没有多余的笔画,各种绿色组合起来赏心悦目。画面的低视角和上部齐刷刷被裁剪的树林,无不透露出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春天总是充满希望的,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蝴蝶飞舞在野花遍生的长草地中,蝴蝶最终飞往了夏天,梵高也飞向了金色的麦田,19世纪末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INSPECT

 “万物的声音”

——蓬皮社中心典藏展

/ 西岸美术馆/

面包外壳之美首先来自它给予的几乎一览无余的感觉:似乎人手中在握的就是阿尔卑斯山脉、托罗斯山脉或安第斯山脉。

在我们眼中,一块软弱无形、冒着气泡的面团曾经被送入繁星密布的烤炉,面团逐渐变硬,形成山谷、山脊、山坡、山口......所有这一切从此高高低低清晰相连;火光把余焰涂抹在薄薄的山岩中,却没瞧上一眼岩石下不起眼的软物。


节选自——Francis Ponge《The Voice of Things》



“万物的声音”

——蓬皮社中心典藏展

01.前半部分

展览的前半部分意在展示

'‘物’使艺术家思考。”

02.后半部分

展览的后半部分意在展示

“物”是如何加入艺术的。



展览以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于1942年发表的诗集《采取事物的立场》的英文译名“万物的声音”(The Voice of Things)作为展览标题,诗人通过笔下的诗句将我们引入一个“物的世界”,

他采取一种倒置的目光:视线返回到事物平平常常的表面。在长久的注视下,卑微的事与物在诗人眼中变得高尚与伟大起来。这一视角的选择与当代社会的习惯形成对比:现代人沉湎于各种形而上的主义之中,目光投向虚无缥缈的抽象的绝对,忽视了真理其实就存在于身边看似平凡的事物之中。倒置的目光往往带有讽刺的意味,在对事物的描述中,人类的现代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抨击和嘲笑。

这也是策展人想给观众呈现的,20世纪初的先锋艺术家们在用怎样的视角观看这个由“物”构成的世界?“物”又是怎样参与着艺术的表达?

以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为代表的达达主义开始,其反美学,反艺术的思想使物开始参与艺术,在20世纪的艺术思潮的激浪之中非艺术”填平美与丑之间的沟壑,用“反艺术”冲破传统艺术的界桩。

杜尚的作品《帽架》,进一步理解杜尚对艺术价值及艺术姿态提出的质疑。在一张历史照片中,杜尚还原了灯光照射在“帽架”上并在墙壁上投射其阴影的方式。如果说传统绘画是在平面画布上表现透视法则,那么杜尚通过现成品将这种空间表现还原到寻常生活之中。


随着“一战”后消费主义的盛行,物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展览“万物的声音”的后半部便探寻了消费社会之下艺术家的不同回应。面对消费社会,波普艺术家、新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运动的成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情感维度。

一些艺术家通过拼贴展现出精神追求与对自我的探索,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一种创造“个人神话”的叙事,即受到个人故事启发而进行的创作。

以法国雕塑家埃蒂安-马丁的《大衣》为例,他从儿时的房子中获得灵感,使用布、皮革、金属等不同材料完成了一个具有庇护性的结构,看起来既是人的大衣,又是人的住所。



此时的设计师们突破了物品本身的限制,不再只是质疑物的用途,还探索着它的精神内核。

美国艺术家克拉斯·奥登伯格开始创作消费品的等比例复制品,并在“商店”项目中将他的工作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对公众开放的零售空间,摆放着食物、服饰、身体部位,以及家具等元素。在展览中,奥登伯格的《架子鼓幽灵》对于被“压扁”的架子鼓覆盖以白色,使其成为介于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幽灵”。



在展览的尾声,克劳德·克罗斯基的《从1法郎到1000法郎》根据日常用品的广告,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展示了物品的价格,暗示一切物品都可以被标上价格。


在时间线上,以“物”揭开的艺术史已经进入了我们当下的生活中。而正如布利斯特恩所说,或许走出展厅的观众能够听到日常之物新的声音。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