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19级艺术考古班5月12日考察通讯

发布日期:2021-05-12     编辑:宗恒     点击数: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9级艺术考古班外出考察的第七天,师生从榆林驱车两小时到达神木。根据行程安排,先后考察了石峁遗址和高家堡古镇,两地分别由范培义和王俊楠两位同学负责讲解。

5月12日早上10:00,师生一行十六人达到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并在该遗址前合影留念(图1)。

 

 

1 石峁遗址师生合影留念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侧的山峁之上。根据考古调查,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各自独立又相互连接的部分组成(图2)。据初步研究,石峁遗址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沿用至距今3800前后。城内面积约为400万平方米,系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夏阶段城址。

 

2 石峁遗址地形图

 

因石峁遗址地幅辽阔,并且未进行完全地发掘,因此本次考察,我们只着重考察了石峁遗址的东门址。

1.重重拱卫护城池

外城东门遗址位于外城东北部,面朝东北方向,由内、外两重瓮城、门道、砌石夯土墩台、门塾、马面等设施组成(图3)。东门址总面积约2500余平方米,从地势上看,外城东门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其结构清晰、设计先进,保存完好,被誉为“华夏第一门”。


 

3 东门址构造示意图

2.防御体系构造

石峁遗址以强大完整的城防体系而名闻,范培义同学为师生依次介绍了东门址的防御体系构造:

1)墩台

石峁外城东门的夯土墩台(图4、图5)以门道为中心对称建置于南、北两侧,形制相似,均为长方形。夯土墩台外包砌石块,内填置夯土,台外还包砌着一周石墙。墩台外侧靠近护墙的地面之上有一道与墙体走向一致的长方形砌石,形似“护坡”,被称为护墙。

 

4 北墩台

 

5 南墩台

2)瓮城

东门址有内外两个瓮城。外城东门的“外瓮城”(图6)平面呈近U形,将门道完全遮蔽,与两座墩台之间并未完全连接,南端留有缺口,形成进入城门的通道。南北向石墙长约21米、宽2.3米,南、北两端石墙较短,与南北向石墙垂直,北墙长约8米,南墙损毁、残长约3米,两端石墙均宽3米左右。南墩台西北继续修筑石墙,向西砌筑18米后北折32米形成门址内侧的曲尺形“内瓮城”(图7)结构,墙体宽约2.5米。

 

6 沙盘所在位置为外瓮城

 

7 内瓮城

3)门塾

南、北墩台中间形成东门主门道。门道宽约9米,朝向门道一侧的主墙上分别砌筑出3道平行分布的南北向短墙,隔出4间似为“门塾”(图8)的空间,南北各2间,两两对称,个别门塾还有灶址。门塾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门卫室,负责城门的开启和关闭。

 

8 门塾

4)马面和角台

马面(图9)是突出在城垣外侧突出的一种台状的城垣附属性设施。马面不仅可以加固城墙本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防守者观察和防御从侧面来袭的敌人。城墙四隅转角处有凸出墙体的实心台为角台(图10),作用与马面相同。但是角台建在高地的端头,位于城墙转角处。

 

9 马面

 

10 角台

5)紝木

北墩台南侧主墙上有排列成行的孔洞(图11),其内见圆形朽木痕迹和草拌泥。在南墩台南侧的石墙内也发现了一段圆形朽木。根据勘探,圆木仅用于主墙内。皇城台和东门石墙表面见圆形孔洞,直径约20-30厘米,一些洞内有朽木残迹。发掘者将其判断为“紝木”,其作用是用来连结和拉扯分散的石头。

 

11 放置紝木留下的孔洞

在危机四伏,部落冲突激烈的年代,石峁先民依靠坚固的城墙持续了500年的繁荣。但是牢固的城墙不仅是石峁人实体上的屏障,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屏障。

3.种种遗迹载寄托

1)人头骨坑

在外瓮城南北向石墙的外侧和入城的门道口,靠近北墩台处,均发现集中埋置了24个头骨的坑洞(编号为K1、K2)(图12)。头骨摆放方式似有规律,但无明显挖坑放置的迹象,多数颞骨朝上,还有一些枕骨朝上或颅顶朝上。经初步鉴定,这些头骨以年轻女性居多,并且她们多数都是活生生地杀戮掉的,因为她们的头骨有明显砍斫痕迹,个别枕骨和下颌部位有灼烧迹象。这两处集中发现的头骨都埋葬于城墙修建之前,这可能与城墙修建的奠基或祭祀活动有关。

 

12 K1的24个女性头骨

2)壁画

在石峁内瓮城南北向的内壁上(图13)绘制有精美的几何纹壁画,这是国内同时期出土的数量最大的一批壁画。这就意味着中国早期壁画制作工艺以及基本技法早至夏代早期已经基本确立,这是中国美术史的重大发现。

 

13 壁画出土地点

壁画的主要颜色有黄、红、绿、黑,它是呈一种条带状组合到一起的几何纹壁画(图14)。一共有一百多块,但是他们的年代并不相同,这说明这是经过不同时期修缮过的。

 

14 壁画残片

在观察K1、K2和壁画所在的位置后,可以发现它们基本处于一根直线上。显然,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这根直线是正对着东门址的朝向,而东门址的朝向却并不是正东,而是东偏北31度。根据专家计算,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门道与内翁城南北向墙壁内侧均精确地朝向 4300 年前夏至日的日出方位角。(图15)

 

15 示意图

这是因为夏至前的气候决定着石峁人粮食的播种。夏至过后,日影便越来越长,即“发”,日照日渐减少,将进入石峁各种粮食的收获季节。因此,夏至对于石峁先民的意义甚至比春分更为重要。

3)藏玉于墙

“藏玉于墙”(图16)是石峁文化极为特殊的现象。在城墙修建过程中,石峁人将牙璋、玉钺、玉刀、玉铲等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这种用玉观念和做法,与其他地区将玉视作祭祀通神礼器的思想不同,有专家认为可能是为一种“贿神”行为,其巫术特征大于礼仪特征。同时这种现象与人头骨坑和壁画的作用也应相似,都表现了石峁统治者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的强烈愿望。

 

16 藏玉于墙

石峁遗址固若金汤的黄城台、气势磅礴的石砌城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以及藏玉于石、杀戮祭祀等特殊迹象,无不展现了黄土高原上这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

石峁遗址考察结束后,众人乘车抵达了高家堡古城(图17)。古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城西南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是当时重要的边陲重镇。

 

17 高家堡标志

 

高家堡古城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原为夯筑土城。万历三十六年(1608)用砖石包砌,清乾隆十五年(1750)三十三年(1768)两度重修,后又经过多次修葺。为神木乃至整个陕北保留较为完整的一座城堡。该城平面呈长方形,东南墙均长311米,南北墙均431米,残高6.5—9.1米,基宽7.52米。城墙上部建有1米高的女儿墙,间有垛口、瞭望洞,数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为军事防御所需。北城头修有三官楼,东南角建有魁星楼。另东、南墙各辟一券门,并筑有瓮城。

 

18 高家堡东街

 

师生一行人自东门而入,直行穿过东街(图18)抵达了位于城中心的中兴楼,中兴楼是高家堡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图19)。

 

19 中兴楼前合影

 

整座建筑巍然屹立于高家堡古城中央,底部为十字券洞联通四街,楼阁叠嶂,石阶勾连,回廊环绕。“中兴楼”这一命名,表达了当时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人们期盼和平、渴望美好生活的向往(图20)。

 

 

20 中兴楼局部

 

作为陕北四大名堡(另三堡为镇川堡、瓦窑堡和安边堡)之一的高家堡,集军事、商贸、文化、交通重镇于一体,其山川形势、城池架构、古建民宅、风土人情无疑是首屈一指,该地的保护和开发的潜力与价值十分明显,对于研究外来文化交流、经济互动,以及明清时期边界等问题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经过今天的考察学习,师生对神木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对于石峁遗址了解颇深,进一步增加了知识储备,对于史前时期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