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西美2019级艺术考古班师生延安清凉山万佛洞考察

发布日期:2021-05-07     编辑:宗恒     点击数:

 

 

1 清凉山前师生合影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9级艺术考古班师生春季文化考察之行第二天选择前往延安考察学习。2021年5月7日早上7:30师生十六人准时集合,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后到达延安。首站鲁艺旧址,第二站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图1)。今天的考察由同学蔡悦负责讲解。

清凉山屹立于延安城东北,隔延河与西面、南面的宝塔山、凤凰山相望。其上佛寺古刹众多,共有三十二处洞窟及两处摩崖造像,数量最多的为明代石窟,但几乎无造像存留,其余少部分为宋金石窟,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第11号窟,即万佛洞。

 

 

2 一号窟外景

 

走进清凉山景区的入口,经过一座写有万佛寺的牌坊,再走一段路就来到了万佛洞的最大的主窟,即一号窟(图2)。二号窟释迦窟(图3)以及三号窟弥勒窟(图4)位于主窟一号窟的南面,窟型明显小了许多。

万佛洞虽有三窟,但最精华且最值得研究的就是主洞,包含了三佛、水月观音和涅槃图等等许多倍受学术界重点关注与探讨的造像题材。因现存的三佛为1985年重塑,所以大家将目光重点落在水月观音与涅槃图上。

 

 

3 万佛洞二号窟东壁

 

 

4 万佛洞三号窟主尊弥勒像

 

对于一号窟如此众多的造像,可以通过世俗化、本土化视角来展开探讨。

水月观音在延安的宋金石窟中是非常流行的造像样式,数量较多,以浮雕作次重要的部分,也有成对出现。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提到,水月观音由唐代周昉首创,后流行于绘画创作和寺庙壁画等,在两宋及西夏间发展至高潮。

在万佛洞中的水月观音多为基本型,即单尊为主(图5),坐于造像龛内,头戴化佛冠,脖间挂有璎珞珠串,头冠与衣纹的样式基本统一,一脚踩于山石座上,一脚踩于莲花上。

 

 

5 单尊水月观音造像

(位于万佛洞一号窟南屏柱外壁)

 

除却基本的单尊水月观音之外,在万佛洞西壁中上部有一水月观音的组合,且是此窟中唯一一组水月观音的造像组合(图6)。

主体为水月观音造像,在周围配有山善财童子及龙女与鹦鹉的形象,这十分明显地体现了造像的世俗化。龙女与鹦鹉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与观音并无直接联系,而在后世的民间文学与信仰中,才渐渐作为观音的弟子出现。

龙女的形象多表现为献宝的形象,鹦鹉则在早期佛教经典中被认为是极乐世界的珍禽,随着民俗故事“观音度化鹦鹉”等的流传,鹦鹉也逐渐成为了观音图像中典型的侍者形象。

 

 

6 水月观音组合

(位于万佛洞一号窟西部中上部)

 

与此同时,位于万佛洞南屏柱外侧的涅槃图也一直都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涅槃即释迦脱离轮回,达到绝对永生,也是个人解脱的完成和佛教普遍理想的实现。此涅槃图表现了几个部分:

弟子举哀,荼毗以及舍利塔的图像。在此图像下方还有十六罗汉像,右侧则有弥勒像。

可以将世俗化在此涅槃图中体现分为两部分,即“弟子举哀”中右侧三弟子的来源以及忽略了右胁侍而卧的画面:

 

 

7 涅槃图中的弟子举哀部分

(位于万佛洞一号窟南屏柱外壁)

 

图像“弟子举哀”中(图7)位于右侧的三弟子组合图像来自于疑伪经《大般涅槃经后分》,通过此经的描述可以判断其中二人为阿那律与阿难,且并不见于其他涅槃经典之中。

此疑伪经的产生并非来自印度,而是佛经在中国传播中经过世俗化与本土化之后的产生。区别于经典的涅槃图像,此涅槃像一反常规,没有出现释迦侧卧的涅槃像,而是代以结跏趺入定之姿,可见此变化是佛教艺术与思想逐渐中国化的产物(图8)。

 

 

8 涅槃图全貌

 

经典的释迦侧卧涅槃图像的含义,普通的民众多将它与休息、死亡等相联系,而随着更多下层民众对于高僧入定以及端坐圆寂之说的肯定,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就是释迦涅槃时的姿势。

以上两类造像题材在清凉山万佛洞中极具代表性,通过分析它们图像背后的深层含义,可以十分直观地感受到万佛洞造像艺术是一个在不断地方化和世俗化的进程。或许这一涅槃图就是传统图像演变与创新的开端。

 

 

9 蔡悦在为同学们讲解

 

清凉山万佛洞作为本次陕北考察之行中石窟考察的首站,联系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陈磊老师讲授的“中国古代宗教艺术”课程所学,同学们对上课所讲有了直观的感受。现场师生的讨论学习,蔡悦同学的讲解和陈磊老师的补充,加深了同学们对宋金石窟造像的认识。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