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教研室师资队伍

张西昌

发布日期:2021-08-16     编辑:ceshi     点击数:


个人简介

张西昌,1976年1月生,陕西扶风人,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与美术史论系,获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管理教研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刊《民艺》杂志执行编辑、《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中国民族学会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艺术与社会研究专委会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著作:

2008年,独著《千阳布艺》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2年,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陕西卷》的编写工作

2015年,专著《宝鸡社火》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8年,专著《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18年,专著《关中食话》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9年,专著《小书大传统-泥塑》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2021年,专著《隐喻的身体:血社火民俗考察手记》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


学术奖励:

2012年10月,论文《知识产权语境中民间艺人的社会角色定位》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奖

2014年,论文《知识产权语境中的手工艺生产与保护:以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为个案》获“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论坛”学术大奖

2014年11月,论文《革新与传承——工艺美术转型时期的立场与走向》获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国际论坛征文入围奖

2016年12月,论文《知识产权语境中民间艺人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转型:以陕西凤翔泥塑与邮票设计的纠纷为例》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理论成果奖入围奖。

2017.11月,论文《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乡土杯”一等奖

2019.10月,论文《传统手工艺的专利法保护刍议——以邹英姿‘滴滴针法’为个案》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乡土杯”等奖

2020年12月,论文《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第二届青年美术论坛”入围奖。

2021年10月,专著《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课题:

2010-2012年,参与江苏省课题《苏州手工艺的现状及传承研究》项目编号:江苏省高校哲社基金资助项目2010sjb760013;

2012年至今,参与工信部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陕西卷》的编写工作,并任编委。

2014年9月,担任教育部课题“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子项目(布老虎)负责人,项目编号:2014-13

2014年10月,参与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1940-1945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史事考证》,项目编号陕艺课题(2014年)036号

2015年4月,承担西安美术学院院级课题《关中民间工艺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5XK037

2016年11月,课题《陕西关中地区血社火民俗传播与生态保护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第60批账面资助,项目编号:2016M601227

2019年,参与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陕西残疾人麦秆画工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编号:2017-A-04-(103)-0617

2020年,主持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陕西关中地区血社火民俗的生态、传播及功能研究》

2021年,承担全国社科特别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民间工艺集成》陕西卷主编;

2021年,主持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项目“三秦百工”研究


论文:

2012年,文论《如琢如磨,玉汝于成》发表于《中国工艺美术》第一期

2012年,文论《心应禅意,竻镂性灵》发表于《中国工艺美术》第二期

2012年,论文《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的内质分析》发表于核心期刊《唐都学刊》第四期

2013年,论文《三寺村‘快活’民俗的伦理性探讨》发表于核心期刊《唐都学刊》第一期

2013年1月,论文《知识产权语境中民间艺人的社会角色定位》发表于《中国美术馆》2013年第一期

2013年3月,文章《李继友:继古创艺,推陈出新》发表于《中华手工》2013年第三期

2013年3月,论文《血社火的视觉暴力及伦理性探讨》发表于《东吴文化遗产·第四辑》

2013年6月,文章《乡土精神的语言重构》发表于《韩美林艺术新论》,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12月,文章《自悟敏行见真意》发表于《艺术品投资与交流》12月刊

2013年12月,论文《博物馆的文化生态与文化生态的博物馆》发表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2014年1月,论文《一个古老村庄的民俗传统:山西省洪洞县小河村‘拆楼’民俗调研》发表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014年3月,论文《知识产权语境中的手工艺生产与保护:以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为个案》发表于清华大学主办的《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文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4年4月,文论《堆云如塑 锦下添花》发表于《中国工艺美术》2014年第2期

2014年4月,文章《秦风问鼎碧壶中》发表于《中华手工》2014年第2期

2014年6月,文章《新山幽处有佳境》发表于《陕西日报》2014年6月6日版

2014年10月,论文《革新与传承——工艺美术转型时期的立场与走向》获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国际论坛征文入围奖,并入选《道与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论坛》文集,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4年10月,论文《闺家、市场、学院:苏绣工艺的当代递转》发表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2015年2月,文章《借居终南邀云彩》发表于《中华手工》第二期

2015年2月,文章《借居终南邀云彩》发表于《读者·乡土版》五月号

2015年2月,文章《漫心达意,妙手塑真》发表于《中国工艺美术》第二期,总第61期

2015年2月,论文《工艺美术创新的立场与走向:以李闽的“多层新写实剪纸”为个案》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美苑》第一期

2015年7月,文章《北京城的黄土高坡》发表于《中华手工》第7期

2015年8月,文章《授业终南》发表于《中华手工》第8期

2015年9月,文章《搭木棍 扎阁楼》发表于《中华手工》第9期

2015年9月,论文《血社火民俗的“行为表达”与“事件性”特征》发表于核心期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学报》第5期

2015年9月,论文《‘一村一品’与手工艺——以陕西关中地区的手工艺现状为例》入选手艺的温度:第八届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暨学术研讨会文集,长江出版传媒,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9月版

2015年10月,论文《陕北区域文化空间的结构生成与生态维护》发表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第5期

2015年11月,论文《传统突围与政治怀柔:石鲁‘转战陕北’一作的图像研析》参加陕西美术博物馆举办的首届“高原·高原”学术论坛,并入选文集

2015年12月,文论《吴门攀留传佳话》发表于《东吴文化遗产·第五辑》

2016年1月,文章《社火不火》发表于《中华手工》第一期

2016年2月,文章《滴滴,绣娘到!》发表于《中华手工》第二期

2016年3月,论文《村落语境与民间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陕西凤翔泥塑知识权益的调查与思考》发表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一期

2016年4月,论文《民间美术品的知识产权界定与保护——对白秀娥“蛇票”剪纸权益纠纷案件的反刍》发表于C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第2期

2016年5月,文章《范素萍:太行峰顶的巧思绣娘》发表于《中华手工》2016年第5期

2016年6月,论文《周至老县城的药王崇信习俗调研》发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第3期

2016年6月,论文《民间艺人的知识归属与知识权益:以库淑兰及其作品为个案》发表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第3期

2016年6月,论文《凤翔木版年画的相关知识权益探讨》发表于《翠苑·民族美术》2016年第3期

2016年10月,论文《‘保存’与‘保护’:非遗资源的存亡和走向》发表于《上海艺术评论》2016年第5期

2016年10月,论文《血社火的形式要素探析》发表于《民族艺林》2016年第4期

2016年12月,论文《‘活着’中皮影民俗在影片中多线索建构意象研究》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电影评介》2016年第6期

2016年12月,文章《关中牡丹出陈炉》发表于《中华手工》12月号

2017年2月,文章《柳成荫:无意植柳 身后成荫》发表于《中华手工》2月号

2017年4月,文章《大山里的花儿》发表于《中华手工》4月号

2017年3月,论文《丑陋的名利合谋:工艺美术中的‘代工’现象》发表于《中国美术报》

2017年6月,《地域传统与生态格局:当代陕西国画创作走向及评价》发表于《论说与批评: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师论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年8月,论文《 ‘野蛮’的文化释读:陕西省大荔县王马村烧社火民俗解析》发表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九州出版社

2017年9月,论文《城市文化空间与雕塑公共性原则反思》发表于《创意设计源》第4期

2017年9月,《自娱自乐的生活意义: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黑社火民俗调研》发表于《非遗保护与研究》第4期

2017年9月,论文《知识产权保护中民间艺人的角色定位与转型》发表于《“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理论成果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年10月,论文《传统手工艺的专利法刍议:以邹英姿的‘滴滴针法’为个案》发表于《传承 融合 再创造:首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

2018年1月,论文《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以库淑兰及其作品为个案》发表于《民艺》杂志第一期

2018年2月,论文《民间美术品的‘原创性’探讨》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观察》2018年第2期

2018年7月,论文《知识产权语境中的民间美术品图像观刍议》发表于《西北美术》2018年第三期(总第128期)

2018年8月,论文《高校课题生态的‘隐痛’》发表于核心期刊《美术观察》2018年第8期

2018年8月,论文《陕西绥德县苏家岩乡石羊阵文化解读》发表于《民艺》2018年第5期

2018年12月,论文《(2017)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综述》发表于《中国美术年鉴2017》,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9年1月,论文《‘民间’与‘美术’:意识错位的历史邂逅》发表于《民艺》2019年第1

2019年3月,论文《刺绣的稿样绘制及当下问题研究:以张漪湲秦绣的图样设计为例》发表于《民艺》2019年第2

2019年10月,论文《‘法’与‘度’——关于非遗立法保护制度的发想》发表于《上海艺术评论》第10期

2020年3月,论文《承传与转异:陕西陇县闫家庵血社火个案调研》,发表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2020年7月,论文《传统知识资源与再生性承传:以“宝鸡社火马勺脸谱”为个案》发表于《民艺》第4期;

2020年9月,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发表于《艺术管理》第3期;

2020年9月,论文《   乡村家庭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消隐与转寻——以“蓆棚斋”皮影馆为例》发表于《民艺》第4期;

2020年11月,论文《   “观念”的启示——对吕品田先生民间美术研究的再认知》发表于《民艺》第6期;

2021年1月,论文《工艺美术的专利法保护刍议——以“滴滴针法”为个案》发表于《民艺》第1期;

2021年4月,论文《当“非遗”作为一种被消费的新资源》发表于《上海艺术评论》第2期;

2021年5月,论文《技艺与观念:‘连山’玉作发想》发表于《民艺》第3期;

2021年7月,论文《民间美术理论教学的史迹探踪及重构: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发表于《美术观察》第7期;

2022年1月,论文《重温乡土:《中国乡土美术》读思》发表于《民艺》第1期;

2022年6月,文章《饮食题材的美术呈现》发表于《人民日报》6月12日文艺版

2022年6月,论文《从“民间文艺”到“人民文艺”——武强新年画的形成及解析》发表于《美术》杂志第6期;

2022年6月,文章《‘废墟’上的渭北‘黑珍珠’》发表于《中华手工》第6期;

2022年7月,论文《血社火的民俗功能解析》发表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期;

2022年7月,论文《民间文化的研究立场和指向》发表于《上海艺术评论》第2期;

2022年8月,文章《花间世界:库淑兰剪下的‘人间情味’》发表于《中国文化报》8月8日美术文化周刊第3版;

2023年1月,文章《年画的新路与新尚》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3年1月29日美术文化周刊;

2023年3月,论文《‘空空树,树空空’——关于库淑兰现象的几点思考》发表于《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3月版;

2023年5月,论文《赵农教授的民艺教学观——兼谈我的民艺理论学习》发表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第2期;

2023年6月,文章《手工的意义:忆罗宝平老师的手工课教学》发表于《文化艺术报》6月17日国画周刊版。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