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活动
首页   >   学生工作   >   党团活动   >   正文

​ 细品书香 以文会友——美术史论系读书分享第五期

发布日期:2024-05-24     编辑:宗恒     点击数:

 细品书香 以文会友——美术史论系读书分享第五期

细品书香  以文会友

美术史论系读书分享

第五期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分享人:张雯

西安美术学院 2023级 

美术史论研究方向研究生

读书评介—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

张雯

中西方文化从近代以来就一直发生碰撞,西学东渐,西方的美术理论对中国古典美术由古典形态向现当代形态转化,对中国人用西方的观念和方法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传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们了解西方美术理论往往只能从单篇文章翻译、资料汇编等为主,而对西方美术文化的认识少了些许整体的系统性。而顾丞峰教授所著的《西方美术理论教程》以时间顺序,将西方美术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成、独立,并有着内在逻辑的知识系统。

2008年,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顾丞峰教授的《西方美术理论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国内第一部按照中国学者自己的学术视野,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美术理论的入门书,也是美术院校用于西方美术理论教学的第一部正式教材。这本书既能够满足一般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掌握西方美术理论的需要,又能够满足高校西方美术理论教学的需要,从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这本《教程》一共分为十三讲,每讲既有导言作整体描述,又有小结和思考题,十分有助于我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利于一般读者的阅读。

第一讲,总论。顾丞峰教授先后论述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美术理论;本教程中“西方”的概念;“西方画论”提法的由来和问题所在;西方美术理论同其他学科的关系;西方美术理论的来源构成;西方艺术理论的内涵。在这一讲中,顾丞峰教授对西方美术理论中所涵盖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第二讲,古希腊时期·模仿说的建立。我们将走进古希腊时期,跟着顾丞峰教授的引导一起来探究——在人类智慧群星闪耀时的古希腊时代中模仿说的建立。这一讲中,顾丞峰教授通过描述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理论学家,对模仿说的建立进行分析。总结出古希腊的艺术观念,最重要者当属“模仿说”,因为这种对象表达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西方艺术2000多年,“模仿说”奠定了西方艺术的基调。

第三讲,古罗马时期·希腊的延续。我们来到了古罗马时期,古罗马是希腊文化的延续,顾丞峰教授对西塞罗、普鲁塔克、贺拉斯、朗基努斯、普罗提诺、维特鲁威进行了论述。古罗马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初期到魏晋南北朝初期,无论文化、思想还是艺术,基本是希腊时期的延续,同时又是对下一个时期——中世纪的过渡。古罗马时期是一个实用、功利的时代。故此并没有出现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那样的重要美学思想。在这一讲中,顾丞峰教授认为罗马时期的艺术理论主要是希腊时期的延续,无论是模仿说还是对理念和理性的描述等,并分别论述了不同美学思想家所代表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第四讲,中世纪·神学本体论。我们来到黑暗的中世纪时期,顾丞峰教授通过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马奎那的讲解,进行对神学本体论的论述。“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崇尚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认为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古典文化复兴之间的一段时期,是古典文化衰落的“中间的世纪”,即“中世纪”。顾丞峰教授认为中世纪时期的艺术理论由于神权对文化各个领域的统治地位,美的对象最后被归结于上帝,“美在上帝”的观念导致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排斥和破坏,只有传播宗教的图像被提倡。出于对宗教感宣扬的需要,该时期的艺术作品基本是与宗教有关的作品。由于对神话题材和现实生活的摒弃,导致题材单一。大多数作品风格静穆而呆滞,造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欠缺,往往具有某种神秘感和崇高感,对后期的浪漫主义以及象征主义风格有着深远影响。

第五讲,文艺复兴·巨人登场与艺术史学的初兴。顾丞峰教授对吉贝尔蒂、阿尔贝蒂、达·芬奇、瓦萨里等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进行了论述。文艺复兴,一般认为是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末,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前期至清初。“文艺复兴”一词,最早是瓦萨里在他的《意大利绘画、雕刻和著名建筑家传》中提出的。“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或再生,以古希腊罗马世俗的人文学科、修辞学、哲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取代神学。表面上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也是托古改制,进行创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理想。顾丞峰教授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主要恢复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美学思想,从人文主义的角度颂扬了人性美,对上帝的信念逐渐淡化,绘画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成为与雕塑并行的艺术形式;认为在这个时期中仍没有出现成熟而系统的美学理论体系,但却为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艺术史学的正式地位确立在瓦萨里的努力下得以完成。

第六讲,古典主义·理性与规范。顾丞峰教授通过对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学说;布瓦洛《诗的艺术》;普桑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内涵;素描与色彩之争;写实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进行对古典主义的论述。“古典”原文为拉丁文,即“典范”的意思。在文学艺术中,以古希腊罗马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想为典范的创作倾向和理论,被称之为“古典主义”。17世纪初古典主义思潮首先在法国兴起,到三四十年代逐步形成,六七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八十年代走向衰落。除了法国,英国在17世纪后期,德国和俄国等在18世纪也都经历了各自的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思潮是当时的文艺主潮。顾丞峰教授论述到古典主义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以学院派为依托的古典主义艺术,新古典主义将古典主义艺术推向最高潮。这时期的“素描与色彩的争论”体现出了古典主义背景下重感性与重理性的区别。以宫廷为依托的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的挑战,而古典主义的终结者是浪漫主义。

第七讲,启蒙主义与康德学说。顾丞峰教授探讨了对于狄德罗的美术批评;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莱辛《拉奥孔》;划时代的康德理论;雷诺兹《艺术史上的七次谈话》;荷加斯《美的分析》等理论,对启蒙主义和康德学说进行分析。欧洲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法国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同时也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启蒙”一词的原义是“照亮”。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认为,社会制度腐败的根源是宗教迷信造成的思想混沌,要改革社会首先必须破除宗教迷信,以理性之光照亮人们的头脑。他们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提倡理性与科学,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三大口号,向封建专制政权和教会神权展开了猛烈的斗争。顾丞峰教授认为,在这个时期,狄德罗的批评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批评的开始。该时期法国在绘画上独领风骚,而德国则在理论上开始大放异彩。其中,温克尔曼对古典艺术的研究是总结性的,莱辛将诗与画的区分标志着绘画的现代形态的明确。而康德的学说不但是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也对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八讲,浪漫主义·情感的宣泄。对于浪漫主义的探讨,顾丞峰教授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争;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与黑格尔的讨论;德拉克洛瓦的理论;波德莱尔的理论进行论述,解释了“浪漫主义”是由“浪漫的”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是从法国“罗曼司”(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严谨、独特的美学理论,它是一种风行欧洲各国,渗透到文学、宗教、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理论中较为完整的世界观。顾丞峰教授解释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对工业化现实和文化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在美术上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反叛,康德和黑格尔的学说为浪漫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艺术理论上,在法国体现为德拉克洛瓦对想象的强调和对古典主义的批判,其创作主张则相对积极,强调想象和激情;波德莱尔则强调了审美上的象征与神秘;而德国艺术中也体现为主体的情感,画面显得自然而神秘;在英国绘画中则体现对自然风光的追求和感伤的情调,主要以拉斐尔前派为代表。

第九讲,现实主义·对浪漫主义的反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抗是绝对的,顾丞峰教授分别讨论了现实主义理论与库尔贝;罗丹论艺术;丹纳的《艺术哲学》;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俄国现实主义理论;别林斯基的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普列汉诺夫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与艺术进行论述。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当代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世纪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传统资本主义生产由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工厂时代。机器逐渐代替了大量的手工业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裂状况——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加深,工人和资产者成为对立的社会利益集团。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文化思潮,开始对资本主义下的理性主义的赞美和制度进行怀疑,批判现实主义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并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顾丞峰教授解释道,现实主义艺术理论是在欧洲社会矛盾加剧的大背景下产生,同时也是在艺术家们对学院派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不满的背景下出现的;法国的现实主义体现为对底层现实生活真实的摹写和对理想的摒弃,而俄国的现实主义则是有革命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色彩,其艺术除了对社会真实的揭露外,更进一步体现出了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十讲,印象派·承上启下。对于印象派,顾丞峰教授通过两个切入点:印象派的特质;印象派画家的表述进行论述。印象派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桥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印象派绘画达到了人类对自然色彩模仿的最大极限。印象派注重感觉,忽视思想,以瞬间代替恒久;以习作代替创作;以素材代替题材;以偶然代替必然等特点都预示着下一阶段现代派的出现。

第十一讲,现代主义·新艺术的震撼。本讲所涉及的时间主要是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就是通常认为的西方现代艺术的时段。顾丞峰教授对于现代艺术的描述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思想家们如何说”,通过对尼采《悲剧的诞生》;克罗齐《美学原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科林伍德《艺术哲学》;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海德格尔《诗·语言·思》;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赫伯特·里德《现代艺术哲学》等思想家的理论依据对现代主义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艺术流派的表述”,主要讲述了有关于立体派及其理论;未来主义及其理论;构成派、至上主义及其理论;抽象派及其理论;达达主义及其理论;超现实主义及其理论;表现主义及其理论;杜尚理论及其影响;抽象表现主义及其理论。顾丞峰教授认为,现代艺术是反传统的美学观念,从本质论和认识论中开始摆脱出来。随着哲学和美学的诸多流派的出现,现代艺术创立了自身的美学系统,从而超越了以往以美的本质为探讨对象的本质论和认识论阶段。现代艺术时期最具影响的思想是形式理论、表现理论和超现实主义理论以及抽象理论。而艺术家的实践和理论最有影响的是塞尚、康定斯基及杜尚。

第十二讲,后现代主义·众生喧哗。后现代艺术是与各种纷繁的后现代艺术理论并行出现的。美术理论界比较公认的后现代标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出现的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而又伴随着公共媒体的传播,图像成为后现代消费的对象,艺术也走向了通俗化、大众化。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顾丞峰教授仍分为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思想家们如何说”。顾丞峰教授通过阿尔诺《美学》;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德里达《论文艺学》;萨义德《东方学》;丹托《艺术的终结》;乔治·迪基《艺术界》;奥利瓦《超级艺术》来从思想家的理论观点出发论述后现代主义。第二部分,“艺术家如何说”。顾丞峰教授以艺术家为代表,通过波普艺术及其理论;汉密尔顿及其表述;安迪·沃霍尔及其表述;奥登伯格及其表述;欧美的新绘画及画家的表述;博伊斯及其表述;观念艺术理论;汉斯·哈克及其表述;克里斯托及其表述;达米尔·赫斯特的艺术及其表述;杰夫·昆斯及其表述;朱迪·芝加哥及其表述进行分析。顾丞峰教授解释道,后现代时期与观念艺术有关的创作有众多线索,包括:延续和发扬着杜尚的观念艺术道路,如概念艺术、博伊斯;政治艺术,以汉斯·哈克的创作为代表。新表现,以意大利超前卫、德国新表现为代表。通俗而生活化的,以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和哈林为代表。艳俗而极端世俗化,以杰夫·昆斯为代表。暴力而冷峻的,以赫斯特的艺术为代表。影像方式,其倾向为综合性,更多诉诸于人的细腻感受性,如比尔·维奥拉、盖里·凯瑞等的视像作品。当然这里还有很多作品介乎几者之间,很难将其统一归入到哪种类型中去。此外平面绘画类有新表现、新意象、涂鸦艺术、幻象派、新抽象等大致上可以称之为流派的风格,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对现代艺术流派的继承和改造,二是吸收了主流的观念艺术的某些思想方法。总而言之,观念化、非审美化是后现代艺术的一翼;而世俗化、大众化是后现代艺术的另一翼。后现代时期的艺术理论仍然延续了现代艺术时期的主要结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类。前者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学说;而科学主义的一面则包括了解构主义等。而对当代西方仍然盛行的观念艺术的理论阐释则相对匮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十三讲,现代以来的重要的艺术史家及其理论。进入到现代以来,随着各种学说兴起,艺术史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形式深入的研究;二是各种学科在艺术理论中的应用,比如社会学、符号学、心理学等;三是对艺术的本体问题研究让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本讲顾丞峰教授对立普斯《论移情的作用》;黑格尔《风格问题》;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罗杰·弗莱《视像与构图》;克莱夫·贝尔《艺术》;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米歇尔《图像理论》;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T.J.克拉克《论社会艺术史》;琳达·诺克林《女性,艺术与权力》进行解说分析。顾丞峰教授提出,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史的研究分成多个方向。一是从形式以及风格上进行研究,如克莱夫·贝尔的形式研究和沃尔夫林的理论。在形式主义中,还可以分出形式研究、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另一个是通过心理角度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心理分析学、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结合视知觉心理研究还有阿恩海姆的学说。再有就是图像学研究,这仍是当代艺术史研究的一个主流,如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还有形式研究结合图像研究的贡布里希的图像﹣修正的学说等。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式艺术史研究也一直是一条重要线索,特别是在后现代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用社会学与政治学的理论来研究艺术。有些学者在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角度上也将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结合起来。此外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研究艺术史也是当代的一种新方式。

从时间历史的角度来看西方艺术理论发展的历程,似乎是从“一统”到“分析”再到“综合”的过程。西方美术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顾丞峰教授的这本《教程》在有限的篇幅中把重点、要点讲得非常清楚,做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古典主义之前,美术理论常常是通过个人的著述、活动体现出来的,所以,以个人介绍为主;从古典主义开始,西方美术理论的学科特点开始呈现,风格、思潮开始出现,所以顾丞峰教授采取了整体叙述和个人介绍相结合的方式;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阶段,理论思想的来源更加复杂,顾丞峰教授又采取了将思想界、艺术家分开叙述的方式。这本《教程》当之无愧是一本具有普及意义的,可以引导读者了解学习西方美术理论知识的好书!

书 籍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投稿邮箱

1461260675@qq.com

投稿时间

每月8号24:00前

期待您的分享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