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优秀征文推介(一)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回顾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与伟大,坚定奋进新征程的信心与决心,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爱国、爱党、爱校、爱家乡的热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青年,史论系党总支特此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征文活动。
现将优秀获奖作品推介共享,以供大家学习、思考。
本系列“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年说优秀推文共12篇,将陆续推出
从历史维度理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这两首歌中共同唱道:“全靠我们自己”。这正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所强调的“独立自主”的重大意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没有送来“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为人民服务”……因此,党的理论是在独立自主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创新而产生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则是对“独立自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贯彻。“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对全党提出的极为艰巨的政治要求。
从历史经验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这支“创业团队”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其重要的原因在于能够打破“本本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因此,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共产主义事业的“创业宝典”日渐丰厚。那么“开辟新境界”的题中之义便是要求我们继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时代化改造,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应革命斗争形势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初步认识到丰富发展的过程。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olshevism 的胜利》《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品。1920年,陈望道翻译第一部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1.0版”在中国得以传播……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具体革命斗争形势,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问题的“第一次结合”,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际局势波诡云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弊端日渐暴露,毛泽东又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摸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党在初期草创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改造的“2.0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逐渐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入“3.0版”,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迈进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看似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但“开辟新境界”其实是一种更为艰巨的要求。度过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变得更为隐蔽,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开辟新境界”是紧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必然要解决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何况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升级为“4.0版”这是一个待解答状态,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没有思想的力度,难以穿透历史和现实;没有力度的思想,每经剧变,都又不由自主地要否定过去推倒重来。理论的生命力也正在于跟随实践不断创新而逐步丰富。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伴随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同步而行的历史过程。因此,在整体历史趋向上,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但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看,则是中国赋能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我们应当牢记毛泽东同志对全党同志的告诫:“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九千多万个中国共产党员都应将以此为鞭策,多读,精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经典篇章,做那“一百个至两百个”之中的一个,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唯有汇滴水之力而成江海之势,才能“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作者:美术史论系研究生 张仕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