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文·三下乡||“艺探玉泉,访承文脉”——艺术人文学院文化传承社会实践队赴华阴市玉泉院采访实践(一)
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赴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社会实践服务队开展了主题为“寻迹西岳古脉,传承文明薪火”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为华阴各景点设计IP文创、制作宣传短视频,以艺术之力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此外,实践队通过问卷调查、街头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需求,并结合调研成果,为华阴文化传承助力,真正做到将青春足迹印刻在传承文明薪火的实践征程中。

7月5日,社会实践队前往玉泉院进行文化调研和游客采访。

玉泉院作为华山重要的道教宫观,其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呈现出典型的园林式风格。它背依华山,四周古木参天,殿堂掩映于古木与巨石之间,泉水叮咚,营造出如仙境般的氛围。院内文物古迹丰富,包括冯玉祥题刻的“水利救民”“人类平等”等字样,以及米芾手书的“第一山”石碑,这些题刻与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体现,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与思想。此外,玉泉院内的石坊、无忧亭、无忧树、山荪亭、希夷洞等名胜,均为研究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玉泉院的得名与历史传说密切相关。相传唐睿宗的女儿金仙公主在镇岳宫玉井汲水时,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后在玉泉院用泉水洗手时找到,由此认定此泉与玉井相通,故赐名“玉泉”,玉泉院也因之得名。这一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解读以及对道教文化的信仰。从考古学角度看,玉泉院内的希夷祠、希夷睡洞、希夷峡、避诏崖、下棋亭等遗迹,与陈抟老祖的传说密切相关,这些遗迹不仅是道教文化的物质载体,也为研究道教在华山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华阴玉泉院的采访中,外地游客周先生对书签文创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指出,书签不仅是阅读时的实用工具,更是传统文化的微型载体。以玉泉院相关书签为例,其设计巧妙地融入了西岳文化与古建筑纹样,兼具美观与实用性。这种文创形式不仅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生活,还便于传播,使人们在日常使用中能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一位受访的顾大爷则从更为质朴的角度表达了对文创产品的喜爱。他用朴实的方言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虽然自谦“没啥文化”,但他对刻有华山风景、写有“华山论剑”的钥匙扣、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赞不绝口。顾大爷认为,这些小物件不仅能让他在回家后向亲戚朋友分享自己爬华山的经历,还能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华山的风貌。在他眼中,这些文创产品就像是“会说话的纪念品”,将华山的景色与故事带到了远方。尽管他不擅长表达深奥的道理,但他真切地感受到,文创产品让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让更多人能够记住华山、记住传统文化。

此外,多名外地年轻游客分享了对文创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看法。一位青年游客徐先生认为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的“现代翻译”,通过新颖的设计和实用的功能,让传统元素更贴近生活,不仅能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还能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让更多同龄人了解华阴文化。比如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盲盒或AR体验产品,让年轻人在趣味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总体而言,受访的年轻群体普遍认可文创产品是传统文化年轻化、生活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期待文创能在创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进一步突破。
通过本次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华阴市玉泉院,不仅对当地丰富的道教文化和历史建筑进行了深入调研,还通过与游客的交流,深刻了解到文创产品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文创产品以其新颖的设计和实用功能,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无论是外地游客对书签文创的喜爱,还是当地居民对钥匙扣、明信片等纪念品的青睐,都充分说明了文创产品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同时,年轻游客对文创产品创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期待,也为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结合调研成果,助力华阴文化传承,让传统文化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