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文·三下乡||“寻踪西岳,华山行纪”艺术人文学院文化传承社会实践队赴渭南市华阴市调研实录(二)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的诗句穿越千年,仍道尽华山的雄奇与神秘。2025年7月6日,艺术人文学院“三下乡”文化传承实践队前往“奇险第一山”——华山,进行文化调研和游客采访。本次实践以“寻迹西岳古脉,传承文明薪火”为目标,队员们从自身专业特长角度切入,主要关注华山文化以及相关的文创设计传播程度,通过与景区不同群体的交流访谈,收集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与需求,以艺术之力助力传统文化传播,为文化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华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有“华夏之根”的说法,相传“中华”“华夏”的“华”就源于华山。华山在古代被尊为西岳,是五岳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历史。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在华山脚下建立西岳庙,历代王朝也多有祭祀。华山还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山上有许多道教宫观,这些建筑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华山还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就发生在华山,这个故事流传千古,成为了华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华山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诗作画,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曾在华山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些诗词歌赋不仅赞美了华山的壮丽景色,也为华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采访实录
为了深入了解华山文化以及相关文创设计在大众视野中的传播程度,实践团队员们对华山景区内的不同群体进行了采访,并整理记录。其中包括华山游客、景区文创店销售员以及景区内相关的工作人员。
在华山入口处,实践团采访了来华山游览的大明宫海之蓝军旅之花艺术团成员,他们在了解本次实践活动内容后,表示出充分的认可与高度的配合。在关于华山文化与文创设计方面,他们认为文创产品除了要具有实用性功能外,其背后还应体现与华山相关的传统文化和吉祥寓意。随后在休息区碰到的一位游客表示,他更喜爱与景区文化特色相结合以及具有纪念性意义的产品,这些文创能够推动游客进一步挖掘华山的历史文化。他还提到,华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希望景区能推出更多融入华山传说、诗词等元素的创意产品,这样不仅能让游客把华山的记忆带回家,还能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文创了解华山文化,吸引更多人来亲身体验华山的魅力。


此外,实践团还采访了许多文创店铺的销售员,了解到他们在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比如游客对文创产品的关注点、不同地域游客的喜好差异等,为实践团后续深入研究文创市场提供了一手资料。景区内大部分文创店的店员表示,大多数消费群体以青年人为主,她们认为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实用性的结合程度对销售影响很大。同时,产品的外观设计新颖度、价格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店员们还提到,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创产品在网络上的曝光度和口碑传播对线下店铺的销售促进作用显著。不少消费者是在看到网络上的相关推荐后,专门到店选购文创产品。


在华山景区之内,实践团还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沟通交流。其中,与华山旅游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工作人员的交流使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华山旅游产品的种类与展销情况,包括各类富有华山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华山文化的内涵。同时,华山旅游产品将华阴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创的形式向外推广,使华阴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认知,增强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此次华山文化调研之旅,艺术人文学院实践队以文创为纽带,深入探访游客、商家与景区工作者,在对话中触摸华山文化的时代脉搏。从游客偏好的实用型文创、商家的市场洞察,到景区在文化创新上的探索,我们既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多元表达,也感受到年轻一代对文化传承的热忱。当千年西岳遇上青春创意,当历史底蕴碰撞现代需求,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生动思考——我们坚信,以艺术为桥,必能让华山的文化薪火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