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微人文 || 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4月下旬学术讲堂与考察调研活动

发布日期:2025-05-20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人文 || 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4月下旬学术讲堂与考察调研活动

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

学术讲堂与考察调研活动

四月下旬艺术人文学院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各专业小组按原定计划,以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堂与考察调研为主题,组织本科同学开展活动,通过专题研讨深化理论认知,借助实地调研拓展专业视野。

艺术设计学&艺术管理

杨芮组&李喆瑾组&谢璐瑶组

    艺术设计学的杨芮组长与艺术管理的李喆瑾组长、谢璐瑶组长一同带领同学参加学长学姐小讲堂之《萨拉切诺作品中的蜘蛛形象体现的生态观念探究》。萨拉切诺是阿根廷当代艺术家,一直关注生态问题,他的“蜘蛛之爱”项目和“航空世”项目广为人知。

    讲座重点聚焦萨拉切诺持续二十年的蜘蛛研究,揭示其艺术实践的多重维度:在技术层面,《算法·韵律》装置将6800立方米的展厅转化为沉浸式生态剧场,通过18组蛛网矩阵与弦乐系统的结合,让观众以"化身蜘蛛"的体验感知振动频率的宇宙韵律;在科学探索领域,艺术家团队通过声学转化技术,首次将蜘蛛的振动语言解码为人类可感知的声波频率,创造出跨物种的对话可能;在哲学建构方面,"生物中心主义"理念贯穿始终——7000只蜘蛛作为创作主体登上美术馆殿堂,既是对艺术创作权的解构,更是对生命平等价值的宣言。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非二元论"艺术表达的剖析:悬挂在展厅的蛛网既是对宇宙尘埃轨迹的微观再现,也是银河星云的宏观投射,这种尺度的辩证转换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框架。

    讲座最终指向当代艺术的生态转向:萨拉切诺的作品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构建新型生态伦理的实践场域。通过让观众在蛛网迷宫中重新发现被忽视的生命智慧,艺术家成功地将美术馆转化为生态教育的公共空间。

    活动中,同学们深入剖析萨拉切诺作品里蜘蛛形象的艺术特色。从独特的造型到背后隐喻,大家领略到其以蜘蛛象征展现物种价值,以及借此反映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深刻内涵。在探讨中西艺术融合时,萨拉切诺将自然元素与艺术创新结合的方式,为同学们提供了新思路,大家积极分享见解,思考如何在本土艺术研究与创作中汲取灵感,实现中西艺术优势互补。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相互启发,思想碰撞出许多创意火花,为后续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undefined


美术学&艺术史论

王佳瑛组&张颖组&周琳琰组

    王佳瑛组长、张颖组长和周琳琰组长分别带各自组成员参观了西安美术学院联合多家单位主办的“大秦岭——生态与人文影像作品巡展”。

展览内容围绕“影像叙事与文化表达”展开,分为三个章节:“秦岭之脉”展现山体地理结构与自然生态演化,“华夏之根”追溯中华文明的发生原点,“福泽之地”关注生态伦理与现代人居的互动格局。同时,展览设有特别邀请单元,共展出112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166幅(组)、视频短片20部、交互作品5套,内容涵盖秦岭所承载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与生态等多重维度,线上线下同步展出。该展览的核心是秦岭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其以影像作为载体,用视觉人类学的田野方法,构建了生态、人文、哲学的综合板块,让自然与人文相互渗透。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影像作品反映生态和人文,探寻秦岭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深层结构。

    周琳琰组长向同学们讲解了秦岭展现出的独特之处,认为秦岭是地理空间与历史时间的叠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亦是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等等。

    王佳瑛组长认为摄影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记录,是摄影师带有艺术性的主观选择。王佳瑛组长希望成员通过参观摄影作品拓展视野,接触不同艺术,得到不同的感受,同时尝试用摄影作品记录生活,启发对现实生活中艺术创作的选择与思考。

张颖组的同学对考察写了感想,其中吕晓彤同学说:“此次展览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秦岭的自然壮美与人文底蕴。摄影作品捕捉了金丝猴、朱鹮等珍稀生灵的灵动瞬间,纪录片则真实记录了秦岭村民的生活智慧,令人动容。尤其震撼的是多媒体装置《山韵》,通过光影变幻模拟秦岭四季,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生态与文化的深刻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在自然保护与人文传承中的力量。作为观众,我们更应珍惜秦岭这一‘中华脊梁’,践行环保责任。”

undefinedundefined


艺术史论

王昕冉组

    本次活动王昕冉组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本次外出考察活动采用了线下讲解加自行预约参观的方式进行。考察前,王昕冉组长首先对活动做了安排并进行了重要展品的讲解工作。

    首先是预约攻略方面,王昕冉组长进行了细致讲解并让同学们现场操作,同时为大家总结了5条抢票tips,如放票日期、放票时间段等,最后提醒大家带好身份证,确保每位同学按时入馆参观。

    其次是展厅内容方面,王昕冉组长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本馆馆内地图入手,依次介绍7个展厅的主题及内容。本次考察以第一展厅至第四展厅为主,第一展厅至第三展厅为常设展览,展出了以周秦汉唐四朝为主的文物。第四展厅为何家村窖藏出土展,其中国宝级文物有3件,国家一级文物有数十件,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最后是重要展品讲解方面,为让组员们在参观时更加清晰,组长准备了各展厅内重要文物的提前讲解。例如第四展厅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壶等。

此外,陕历博还有一个壁画展馆,组长希望感兴趣且有预算的组员前去参观。

undefinedundefined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曾心梅组&徐溦晨组

    曾心梅组长和徐溦晨组长一同带领同学前往西安美术学院二号教学楼参加胡新明老师的《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所经历的凤翔泥塑》专题讲座。胡新明老师身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彩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多项重要职务,更是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拥有深厚的专业造诣与丰富实践经验。

    讲座中,胡新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深入讲述凤翔泥塑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分享传统泥塑制作的精湛技艺,从选泥、制模到彩绘等环节,也展示了他及其儿子的优秀泥塑作品,展现这项工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同时,围绕传统工艺的传承困境,他探讨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通过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凤翔泥塑的创新发展,如开发文创产品、融入数字技术等。胡老师用生动的故事与案例,为听众呈现凤翔泥塑传承创新之路,呼吁大家关注传统工艺文化,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undefinedundefined


芳菲四月,学思同行。自此,四月下旬起予者“1+x”本硕优培项目活动圆满落幕,同学们完成了一次充满收获的学术探索之旅。在本期活动中,同学们以艺术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观察社会、思考未来。各专业小组开展了具有各自专业特色的活动,展现了不同学科间的创新活力。希望同学们以此为起点,继续保持这份探索的热情,将所见所思转化为成长的内驱力,在艺术与人文的沃土上深耕细作,绽放独特光彩。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