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微史论|| 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 读书会&外出考察记

发布日期:2025-01-24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史论|| 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 读书会&外出考察记

引言

十一月下旬,美术史论系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各专业小组依照计划,以丰富多彩的读书会、生活会和考察参观展览等作为主题,组织2024级本科同学积极开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使同学们能展开多元化知识的思维。同学们不仅在专业知识的殿堂中不断探索、成长,更能在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氛围中,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温度、更富意义的大学生活,为他们的青春岁月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艺术设计学组

赵博宇组&杨芮组

 

 

赵博宇组长带领组员开展了“白菜、宗教和美术”俄罗斯文化艺术史主题围读活动。在具体围读活动中,赵博宇组长首先对于宗教内容于美术中的介入进行了简要说明: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四大石窟中的宗教内容以及西方手抄本中的圣经故事等,从而为后续针对俄罗斯相关的讲解进行基本的逻辑铺垫。其后,赵博宇组长针对俄罗斯文艺美术相关书籍开始进行详细介绍。重点主要集中在《鱼王》及《火鸟之地》两本著作。前者主要集中体现了俄罗斯的风土民情以及文学发展;后者则聚焦于俄罗斯的美术发展,通过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俄罗斯美术精美绝伦的艺术特征。最后,赵博宇组长又重点讲述了俄罗斯民间传统寓言“火鸟”的故事。旨在通过寓言故事等文学形式引发组员们对于美术史的相关思考。使其在美术史的相关学习中,能够调动并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视角进行宽泛的涉猎,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多元化的研究基础。

杨芮组长带领艺术设计学的同学来到寨子空间艺术机构参观艺术家杨雪飞的个展“百气生相”,此次展览以《聊斋志异》为蓝本,大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以神秘主义相关的数字绘画作品为主,其中也包括了卡牌游戏、大型装置等。另一部分以实验剧场播放短片为主,用个人行为艺术介入社会,与大众共同参与创作。整个展览相较于架上绘画展览更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和注意力,都积极参与进卡牌游戏活动和装置艺术的探索,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重新探寻了对艺术的感知。此次展览艺术家旨在通过使用“气”传达为艺术之本,所以组长在讲解过程中利用谢赫的六法论以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的经典案例更清楚地为同学们解答“气”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在艺术创作之中,同时也在展览前布置了如何从作品感知到艺术呈现的任务,同学们积极作答完成情况良好,在她们的完成作业中可以看到“气”的形象从隐秘到可感的转变。

艺术管理组

李喆瑾组&谢璐瑶组

 

 

李喆瑾组长在2024年11月28日率领组员前往拉链画廊,参观艺术家周梓依的首次个展“大人或是/孩子”。首先,组长为组员进行了细致的导览,引导他们全面了解展出的作品,并特别提出,希望每位组员都能给予每件作品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观看和互动,以充分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随后,她给予了组员充分的自由观展时间,鼓励大家从这次展览中汲取灵感,获得各自独特的体验和收获。观展结束后,组织组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彼此的感悟和心得。

 

谢璐瑶组长组织学生在A馆集合,组长就“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巡展”海报设计中的展陈空间、动态设计等方面作出相应解释。在看展过程中,组长就作品使用材料的差异(汉白玉大理石、铸铜等)而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作出解释。组长在与同学们一同观看《攻坚》、《信仰》、《伟业》等作品,并指出有些作品是由好几块材料拼接而成,以及在观展过程中,补充徐悲鸿的艺术发展道路与写实主义精神、集体英雄主义等创作观念。B馆的展览以自由看展的形式进行,并在观看结束后,学生依次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缘由。最后,组长询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雕塑展和山水画的展陈设计、空间布局上有何不同?通过问答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从作品展示层面加深学生对策展的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

徐溦晨组&曾心梅组

 

 

徐溦晨小组及曾心梅小组一同带领两组同学前往西安美术学院博物馆进行参观。学院自建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筹措征集及教师、校友、美术和同行捐赠,获藏了众多藏品,分散藏于学院各个系处部门。2012年,学院开始筹建美术博物馆,接收、整理学院各处藏品,在此基础上美术博物馆逐渐形成。

本次参观主要集中在四楼,四楼是博物馆的民间艺术展厅与艺术考古馆。曾心梅组长为大家介绍了艺术考古馆的基本情况,考古馆文物藏品包括自史前至明清时期的彩陶、青铜器、玉器、瓦当、陶俑、三彩、瓷器及佛造像等类型,其中唐代文物较多。针对其中的陶俑,曾心梅组长分析了汉代、秦代、唐代三个不同朝代陶俑的不同特点。希望同学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并且锻炼自己将文物基础知识和文物鉴赏相结合能力。接着,在民间美术馆,徐溦晨组长为大家介绍了展厅内主要收藏的民间艺术展品。民间美术馆主要藏品包括剪纸、泥塑、面具、皮影、刺绣、泥玩、石刻、木刻等,徐溦晨组长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凤翔泥塑的挂虎及炕头石狮等陕西民间艺术中的狮、虎形象内涵。虽然非遗的本科专业还在起步阶段,但自建校起西安美术学院便不断有师生投入到在非遗与民间艺术的研究中,徐溦晨组长呼吁非遗方向的同学要多了解、多观看,利用好校内、省内的民间美术资源,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

艺术史论组

王昕冉组&周琳琰组

 

 

 

今年正值学校建校75周年,王昕冉组长和周琳琰组长带领组员们前往观看“花开香如故——西安美术学院院藏花鸟画专题展”。

王昕冉组长介绍了展览的基本单元及比较重要的一些画家及作品,共分为三个展览单元。第一单元,选择钱选和林良的作品。钱选作为元代画家,主张绘画要有士气,将书法用笔纳入绘画中,展览中展出的是其《白梅寒雀图》。林良为明代画家,是当时写意花鸟画的代表画家。第二个单元为明代到近现代的一些花鸟画作品,有吴昌硕的《秋色斑斓》、齐白石的《晓风寒露》等。第三单元为名师名家,展出了西安美术学院老师的一些山水画作品。周琳琰组长讲解了博物馆各楼层常设展览的主要情况,二楼展厅是“中国历代绘画陈列、临摹馆”,主要展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些精品绘画的临摹品;三楼展厅“现当代名家作品馆”主要陈设一些近现代的美术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及老院长刘文西的作品。四楼“艺术考古、民间美术馆”分为两个模块,前者陈列有许多考古真品,有铜镜、石刻造像等;后者陈列有丰富的民间美术品,例如面具、剪纸等。

艺术史论组员作品分析(部分)

1.张云开——林良《百喜图》林良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明代水墨写意画派的开创者,林良吸取了南宋简劲放纵的笔法,兼容了草书的用笔方式,在明代院体画中独树一帜。《百喜图》与传统花鸟画不同,画中并没有选取某一样植物或动物作为中心,而是在长卷中绘制了百只鸟儿。在《百喜图》中,画家以浓墨勾勒、淡墨晕染,生动地绘制了群鸟聚集的景象。画中不仅鸟儿,背景中的植物以较为概括的手法画成,种类丰富乱而有序,使画面细节更加饱满、富有野趣。

2.王佳怡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气势宏伟,展品精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同大小,不同花纹,不同形状的马勺。犹记小时候,美术老师拿给我们空白的马勺,让我们创作属于自己的马勺。在创作工程中,马勺的曲面弧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今天见到精美的马勺时,不由得被震撼到了:每一条曲线都光滑,似乎是丝绸铺在上面;每一种颜色都鲜艳,似乎是彩虹落在了上面;每一张脸谱都生动,似乎是戏曲里的人物都活了过来。穿上中国结,极富传统特色的马勺活灵活现!

3.张惠凝参观了本校的花鸟画画展,各种各样的作品从精致的工笔到洒脱的写意,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叶访樵的《沉渊觅藻图》,图中的金鱼神形兼备,憨态可掬。其笔下的金鱼形似神俏、栩栩如生,三五成群的金鱼或聚或散,或上浮,或回泳,或游于水藻间,或追逐回旋嬉戏,生动地再现了赏鱼之乐,将金鱼的灵动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他将金鱼的鱼尾画透明了,别有一种有种鱼儿在水中之意。

美术学组

王佳瑛组&张颖组

 

王佳瑛组长本次考察选择了参观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首先组长对美术馆的建制进行了基本介绍。美术馆和博物馆承载的功能不同,相较于博物馆偏好对过去的历史进行考证分析,美术馆承担起对具有当代性和前瞻性的前卫艺术进行收藏与评价的功能。陕西省美术馆目前开设的展览正是由长安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出发而对绘画传承性和现代性的积极探查。在参观过程中,组长对成员提出的疑惑和感兴趣的作品进行了解答和评析分享。美术作品的解读因人而异。由于个体机能的不固定,不同成员对同一幅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在了解作品基本构成要素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观展人的阅历与偏好会使得被反复解读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历久弥新。同时馆内了开展“名作拼图”趣味活动,成员们踊跃参加,乐在其中。本次考察初步了解了长安画派现代山水画和山水画在时代下的发展历程,观者收获良多。 张颖组长带领组员前往西安博物院进行参观考察,张颖组长对西安博物院概况及现设展览做了基本的介绍,指明本次参观的重点除两个常设展厅之外,还有“探长安—现实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此次展览以考古成果为切入点,通过“鱼化寨遗址”“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将西安历史串联起来,并提示大家关注重点作品和参观动线。张颖组长并就具体作品展开对西安汉唐史的介绍,提示大家要细看作品,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

组员观后感(部分):

吕晓彤:踏入西安博物院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繁华似锦的盛唐时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从古朴的青铜器到华丽的唐三彩,从精致的陶俑到神秘的壁画,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让人不禁驻足凝视,感慨万千。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彩来通杯。这件珍宝可谓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其独特造型源自西方的“角杯”,即“来通杯”。通过查阅展台旁边的介绍,我得知“来通”一词源自希腊语“Rhyton”,意为联通。这种酒器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源于西亚地中海地区,由动物角逐渐演变为青铜、金银、象牙、玛瑙等材质,主要用于祭祀或宴饮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在这历史文物之旅中,我不仅领略到了唐朝的开放与友好,更体会到了其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结语

自此,十一月下旬起予者 “1+x”本硕优培项目各专业方向小组的学习活动在满满的收获中圆满落幕。在此,我们要衷心感谢每一位组长及组员的全情参与和无私付出。在本次精彩纷呈活动中,各专业方向小组成员可谓是满载而归。他们对于艺术史的认知更加深刻,对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理解也愈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领略了艺术的无穷魅力,还汲取了与论文写作相关的宝贵知识,如同获得了一把开启学术之门的钥匙,为后续的专业学习筑牢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期望同学们能够将在活动中的点滴收获和深刻感悟,巧妙地应用到日常学习当中。让兴趣如同星星之火,逐渐燃烧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将所学知识如同璀璨星辰,融入到实践的浩瀚银河。在专业学习的漫漫征途上,愿同学们以坚定的信念不断前行,持续取得进步和发展,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为艺术的天空增添更加绚烂的色彩。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