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中国美术收藏的古今转型
学科建设项目
“艺术学学科高地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系列讲座回顾
中国美术收藏的古今转型
2024年6月6日星期四晚19:00,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的谷赟教授应邀以《中国美术收藏的古今转型》为题在研究生学术报告厅为美术史论系师生开展讲座。本次讲座由西安美术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办,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承办,美术史论系艺术管理教研室教师刘学明主持。
讲座回顾
在讲座中,谷赟教授首先以其所著的《中国美术收藏史》一书为引子,强调了收藏史在美术史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并阐述了艺术品与文物这两种美术品的类别,继而引出了对中国美术收藏史的讲解。教授以“艺术”、“权力”、“财富”这三大线索为脉络,为我们讲述了五位有着不同身份背景、阶层与文化趣味的藏家的收藏案例:从古代社会宫廷代表的宋徽宗、乾隆,到民间富商项元汴,再到民国文物古玩商卢芹斋、以及一九四九年的文物鉴定家张葱玉。这些藏家所经历的的历史更迭,恰恰反映了中国美术收藏的古今转型之变,而其转型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财富以及艺术趣味,也因此更加值得我们去深究、思考。

谷赟教授列举了中国美术收藏史上的五大藏家
丰亨豫大,颇好博古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谷赟教授介绍了北宋以宋徽宗为代表的美术收藏风气,他以“博古”一词来概括宋人的收藏状况。“博古”一词,既有鉴赏前代古器、古玩的意思,也有博古通今、崇尚儒雅之寓意。
在宋代,上至官府学者,下至市井民众,都由着搜集古器物的风气。“宣和间,内府尚古器,士大夫家所藏三代秦汉遗物,无敢隐者,悉献于上。”在这样的盛况之下,今人得以积累了大量宋代美术品收藏的研究资料,为开展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宋的许多文人士大夫,如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既是优秀书画作品的创作者,同时也是有名的美术收藏家,甚至连宋徽宗赵佶也不例外。受到上层阶级的带动,有宋一朝成为了中国美术收藏史上的一座高峰。

谷赟教授讲解宋人收藏风尚
遐思闲情,富甲江南
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最大的私人鉴藏家,项元汴被谷赟教授重点介绍。作为一位优秀的美术收藏家,项元汴首先还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大家。他的山水画学自元四家中的黄公望、倪瓒,其笔致疏秀,神合处辄臻胜境,亦擅长梅兰竹石。董其昌曾称赞其画“遐思闲情,独饶宋意”。
作为收藏家,项元汴与当时许多画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仇英在其家中临摹古画、磨炼技法;董其昌深受他照顾,饱览其收藏;文征明、文彭、文嘉也曾与他共同作画。在他的赞助之下,仇英的画技突飞猛进,得以跻身吴门四家之列。
据统计,项元汴的书画藏品总数达2190余件,接近当时故宫书画收藏的一半。“此其富可甲于江南,而僭侈之极,几于不逊矣”,足见其收藏之巨。

谷赟教授介绍项元汴藏品的千字文防伪标注
辑佚四库,校勘丛书
遍数有清一代的收藏史,乾隆无疑是绕不开的人物。其在位期间,共组织编撰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其中集大成者便是《四库全书》。在他的领导下,大量古籍文献被抄录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文化瑰宝。此外,他在位期间集合臣工编写的《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谷赟教授讲解中国古代利益集团格局
四象八牛七十二狗,金像巨眼四大金刚
讲座的后半部分,谷赟教授介绍了近代中国美术收藏界的一系列风云人物。两代人出了张芹伯、张叔驯、张葱玉三位大家的张氏家族,号称“药业大王”的黄楚九,经手全国大半文物、名彻海内外的卢芹斋,叶叔重、张雪庚、洪玉琳、戴福葆这上海文物界的四大金刚,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鉴赏家张葱玉……诸多鉴赏家、收藏家你方唱罢我方休,共同创造了中国收藏史的又一高峰。

讲座最后,谷赟教授系统分析了80年代以来艺术收藏多元化的特征,并通过视频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纪念印章在博物馆衍生品中的应用,切身展现出当代美术收藏相较于古代中国的巨大变化。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美术收藏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他们在未来的专业学习中,一定能因之受益匪浅。在一片掌声中,本次讲座正式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