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资讯
首页   >   讲座资讯   >   正文

讲座回顾||邓大非:“家庭美术馆”计划——少儿美育的策展实践

发布日期:2024-10-2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讲座回顾||邓大非:“家庭美术馆”计划——少儿美育的策展实践

2024年6月20日晚19:00,“家庭美术馆计划——少儿美育的策展实践”讲座于西安美术学院二号教学楼2303教室进行。本场讲座由中国当代艺术家、儿童美育策展人、“家庭美术馆计划”项目创始人邓大非主讲,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副教授周园主持。  



  

主讲人:邓大非

邓大非,中国当代艺术家,儿童美育策展人。“家庭美术馆计划”项目创始人。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跨媒体艺术学院),出版学术专著有《家庭美术馆计划》《理雅记忆之宫》。多次参加欧、亚、北美等7个国家的14个驻地艺术项目,参与国际知名的三年展,双年展等。致力于挖掘、传播当代艺术中具有普世性的教育价值,用艺术教育的力量参与对社区、家庭的美学建构。







西安美术学院美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副教授周园主持讲座,并介绍嘉宾履历与讲座主题  







邓大非对艺术展览史进行梳理  



邓大非首先溯源指出艺术展览从西方沙龙、中国雅集式的小群体活动逐步发展成为当代艺术的必要显现形式,且日益显示出其四方面的核心价值,即展示价值、认同价值、阐述价值与资本价值。展示价值指展览通过视觉化、空间化的艺术展示,使艺术家及艺术作品以更好地进入公众视野,进而促进一种公共文化与教育体系的形成。认同价值指展览能够辅助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公众建立新的、良性的关系,从而促生公众对艺术家、艺术作品的认同感。阐述价值主要指通过对展览主题的阐释而进行的知识生产,这也意味着展览有成为文化事件的可能。资本价值主要在于展览能够助推资本市场运作、画廊销售、艺术拍卖与美术收藏等文化消费,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大非分享其“家庭美术馆”计划实施过程


邓大非将视角引入少儿美育,重点介绍了在少儿美育场景中的策展。邓大非援引马克思之语“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在少儿美育场景当中,人的问题远大于艺术的问题。因此,基于策展的美育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把“美术馆-家庭-教培机构”链接起来的社会美育实践。







邓大非老师在多个艺术机构与家庭实施其“家庭美术馆”计划  



邓大非认为“家庭美术馆计划”项目为例,强调了艺术创作与个人生活、家庭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该项目以艺术为媒,以家庭空间为域,通过引入当代艺术手段,并与传统基础教育融合的方式,进一步鼓励孩子们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从家庭美术馆、社区艺术共建到AI家庭探险联盟等多样式艺术形态的儿童美育途径,试图促生良性的亲子互动、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链接,进而在无数家庭聚合的社群中产生良性效益。

此外,邓大非特别强调了当代艺术介入儿童美育时所具有的在地性、互文性、跨学科等属性,认为开创一个区别于传统美术考级、单一标准美术赛事的多元化、差异化的评估标准势所必行。


提问 Qustions  & 解答 Answers


问:从您分享的案例来看,您项目中的家庭教育似乎主要针对的还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家庭与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儿童,那么有无可能将美育介入到普通家庭中去呢?

答:如果美育的对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或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孩子,那么我们可能需要将重点稍作转移。受制于主客观条件,这部分孩子可能对艺术的需求度是很低的。他们可能不需要艺术,但他们需要创造力,因此,需要将教授的重点从艺术转移到艺术所可能带来的创造力。


问:在艺术介入儿童教育、介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触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议题,如留守儿童的性教育议题。在面对这类议题时,对教育方与被教育方而言,似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难以启齿的问题,沟通也容易不畅,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沟通更加顺畅呢?

答:可以尝试采用合适的身份去进行工作。譬如,以大学生的身份去进行社会调研,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戒心与警惕,此时如果能够转换身份,以社工的身份去为对象家庭解决问题,则可能获得更多的坦诚与信任。


讲座最后,周园进一步指出:做为艺术管理专业的学习者应当深入到艺术与生活的第一现场,成为一个实践者,在实际的项目实践中完善个人的艺术理解、提升个人的管理能力与研究水平。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