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微人文 || 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各组读书会&分享会&展览参观

发布日期:2025-05-2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1+X”五月上旬活动总结

五月上旬,艺术人文学院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各专业小组延续精彩篇章,以多元立体的学术实践为核心,组织本科同学开展读书会、分享会、展览参观等活动。各小组紧扣专业特色打造兼具深度与趣味的学习场景,通过主题讲解、展览参观、读书会等多样化形式,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的有机融合,为同学们搭建起拓宽专业视野、深化学科认知的优质平台。

艺术史论:

王昕冉组

五月上旬,王昕冉组长开展了以“艺术史讲解员”为主题的活动,为提升大一新生的语言表达、临场思维及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鼓励同学们讲解感兴趣的文物,加深对艺术史的理解。王昕冉组长要求同学们提前选定感兴趣的文物,范围涵盖考察所见或中外美术史中的作品,精心制作3-5分钟的PPT,介绍文物形制、纹饰、用途及背后故事。

姚嘉洁脱稿讲述汉画像石,剖析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的雕刻手法与丰富构图;赵涵介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皇后玉玺,详述其材质、造型及学术价值;张云开分享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外壁银制,通体镂空出葡萄花鸟纹样,揭秘其精妙结构与名称由来。此外,同学们还对何家村窖藏遗宝、鸳鸯莲瓣纹金碗等文物展开介绍,各有千秋。

此次活动为同学们开辟了新颖的艺术史学习路径,激发了大家对艺术史的浓厚兴趣,最终圆满落幕。

周琳琰组

周琳琰组长开展了“艺术史迹讲解员”分享会。

在第一部分,周琳琰组长以北魏始光元年的魏文朗造像碑为核心,从时间、出土、收藏、造型切入,对碑面发愿文题记以及造像手势双龙飞仙等图像进行深入剖析,解读了金乌蟾蜍象征日月等图像内涵。该碑不仅线刻图像丰富,其文字内容还具备书法艺术价值,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图像背后深意。

第二部分,同学们分享中西方美术史作品或心仪文物。分享内容广泛,涵盖史前陶器、石碑、帛画壁画等,如鎏金鎏银铜竹节熏炉、《踏歌图》等。大家从社会背景、艺术特点等多方面解读,展现出对生活、艺术与社会的关注。

其中,王佳怡对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享令人印象深刻,她详细介绍了尖底瓶的汲水、酿酒推测以及陶埙的发展演变,阐述了艺术源于生活,远古造物蕴含先民审美与信仰。朱乐怡则聚焦卜骨与甲骨文,讲述商周占卜流程,强调甲骨文在文字源流、书法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重大意义,让大家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曾心梅组

曾心梅组长带领非遗班同学走进学校美术馆A馆,参观2025年“光绎无界”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毕业展,这场展览集中呈现了国画专业毕业生的创作硕果。

展览作品题材丰富,山水、人物、花鸟应有尽有。技法上,工笔以细腻笔触勾勒精致画面,写意则用豪放笔墨挥洒神韵,传统笔墨与创新手法巧妙交融。人物画作以灵动线条与绚丽色彩,精准捕捉人物神态与内心;山水作品凭借独特视角,将自然的磅礴与静谧展现得淋漓尽致。部分作品聚焦时代变迁,以新颖视角描绘社会风貌;还有作品深挖传统文化,彰显国画艺术的深厚底蕴,生动诠释了国画在新时代的传承与突破。

这场展览不仅是毕业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国画艺术的饕餮盛宴。同学们从中领略到国画的博大精深,见证年轻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创新。这些佳作带来美的享受,也让大家对青年艺术家未来的创作满怀期待。 

徐溦晨组

徐溦晨组长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举办读书会,探讨人类依存、改造自然的复杂关系,及中西方文化中自然与人文的交织脉络。活动聚焦“自然作为物质基础与精神镜像”的双重属性,通过跨学科书籍分享,呈现多元视角下的生态思考。

读书会按“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逻辑展开。散文类分享中,孙天傲以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带大家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人类学与美学视角下,甘璞石、王耿一丹通过中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对比不同自然条件孕育的文明形态;高铭远、王洁雯等聚焦自然与艺术的关联。

整场读书会以“自然—文化—人类”为脉络,横跨文学、人类学、生态学、宗教学等领域,既展现中式审美中“情景交融”的自然观,也呈现西方对自然的科学审视与哲学反思。参会者通过多元文本,重新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深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有效达成“以阅读叩问生态本质”的活动目标。

美术学:

王佳瑛组

时值“518”世界博物馆日,本次活动王佳瑛组长从陕西极具特色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入手,从馆藏代表作品《颜勤礼碑》的解读引申向组员分享如何鉴赏碑刻艺术。

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是书法碑帖收藏,还汇集着著名的《昭陵六骏》《大夏石马》等优秀的石刻艺术作品,对石刻艺术珍品的收藏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从西安碑林博物馆始于北宋吕氏家族为先创的文人收藏汇集到地方府学的文化地标和近现代博物馆建制的发展历史介绍,借丰富的馆藏对不同石碑具有辨识度的形制、纹样、材质等艺术特点进行分享。

在本次分享会上,王佳瑛组长旨在启发成员对碑刻艺术产生兴趣,同时使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艺术是具有书法、雕刻和美术等多面艺术性结合的瑰宝。对石碑艺术的识读拓宽了艺术视野,帮助成员在学习生活中更深刻地领会和感悟艺术史。 

张颖组

张颖组长开展了“艺术流派个案研究”活动,以20世纪北欧艺术群体—眼镜蛇运动为例,从眼镜蛇运动的发生、特点影响三个部分展开。

眼镜蛇运动作为欧洲战后艺术群体,其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和对艺术制度化的谴责,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超越与突破,在自发性表达、集体性创作、将艺术转向生活和大众的主张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同时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一直贯穿眼镜蛇思想的始终,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也启发了眼镜蛇消费主义和商品拜物教的反思与批判,将反对资本主义、艺术生活化充分发扬,运动的影响力逐渐扩散,对欧洲乃至全球艺术思潮的演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张颖组长向同学们分享了资料搜集和查找的相关渠道,例如可以从Jstor、谷歌学术、z-library以及牛津大学博物馆等渠道去查找资料,这为同学们在外国美术史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搜集与查找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艺术设计学:

杨芮组

杨芮组长带领艺术设计学同学参观西安美术学院2025年“光绎·无界”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展览延续“无界西美”理念,以“光绎”为核心,倡导思想、技法等维度的无限创新,多元艺术形式为学生搭建视觉语言转化平台,激发创作灵感。

观展前,杨芮组长给同学们布置了作品分析任务。张紫烁聚焦中国画《霓裳・缘起》,其将汉服与现代服饰人物并置一室,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展现文化传承与时代交融;付祎秋关注的《一部课本,百年中国》,运用“撞水撞粉”技法塑造经典书籍,凸显立体感与真实感,清晰呈现我国教育发展脉络。

此次观展,同学们既提升了专业素养,又在艺术观、价值观层面实现综合成长,培养独立鉴赏与创作思维,为艺术探索之路点亮指引之光。 

赵博宇组

本次活动以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届全国艺术学类本科生“青芒论坛”为核心,通过丰富的互动环节和细节分享,为本科生参与学术论坛提供了实操性攻略。

活动伊始,赵博宇组长介绍论坛主题为“边界与对话:艺术史的多元阐释与当代实践”,期望借此促进思想碰撞。在选题方向互动讨论中,列出美术史论研究、文化遗产与艺术史互动、艺术策划管理实践这三大征稿方向,鼓励大家突破传统,有经验同学分享选题技巧,引发跨学科选题的热烈讨论。写作规范与格式实操演示时,赵博宇组长借助PPT动态展示论文格式要求,详细解析摘要、注释、配图等细节,着重强调遵循格式的重要性,且明确禁止用AI生成论文,要求提交低查重率的维普检测报告。讲解投稿要点后,又解析论坛核心环节,提醒后勤保障权益等。自由交流阶段,赵博宇组长耐心解答组员诸多提问。

接着,活动围绕美术史论论文的选题、结构、论证方法及学术规范展开,以“学术深度与问题意识平衡”为切入点,结合《青芒论坛征稿方向》,强调选题要聚焦前沿领域。论证技巧环节,重点讲解“图像分析”与“文献互证”,指导解读画作及文献引用的要点,还针对“理论套用生硬”问题给出实用建议。学术规范部分,对标题、摘要、脚注格式及配图标注等都提出明确要求。最后以“小切口、深挖掘、重逻辑”总结,建议积累课程论文、建立“史料库”。

本次活动通过案例拆解、互动答疑、实操演示等多样形式,组员们明晰了从选题到参会全流程,收获满满,有效达成了提升学术参与能力、夯实基础、培育学术思维等目标,为同学们参与学术论坛提供了有力支持。

艺术管理:

谢璐瑶组

谢璐瑶组长将本次读书会分为专业书籍推荐与读书方法分享两部分。

专业书籍推荐环节,谢璐瑶组长参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阅读书目和策展人私人书单公众号文稿,为同学们梳理出必读书单;读书方法分享时,强调书籍前言的指引作用,建议采用“浏览泛读—逐字精读”的方式,从宏观与微观把握书籍的核心观点与结构,并推荐使用幕布类软件制作章节思维框架,便于回顾总结。

组员分享环节,史丹晨推荐《艺术世界的七天》,该书以社会学视角和纪实手法,通过记录艺术界七个关键场景的观察与采访,揭秘全球艺术市场、创作、策展等运作逻辑,展现当代艺术本质;陈木俊子分享的《创意管理学》,以“创意价值”三元论为核心,构建“理论—工具—实践”闭环,强调跨学科融合,提供IP孵化等实用方法论,同时批判“创意阶层”精英论,倡导大众参与创新。

活动最后,谢璐瑶组长总结指出,阅读专业书籍有助于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吸收权威理论,对深化美术史认知、培养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孟夏时节,笃行致远。至此,五月上旬起予者“1+x”本硕优培项目活动圆满收官,同学们在多元的学术实践中收获颇丰,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专业成长之旅。在本期活动中,同学们以艺术为桥,连接历史与当下,在对文物的解读、对展览的品鉴、对理论的研讨中,深化了对不同艺术领域的认知与热爱。各专业小组立足学科特色,打造了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活动,彰显了艺术学科的多元魅力与创新活力。愿同学们永葆对艺术的热忱,将活动中的所学所悟融入日常学习,在艺术与人文的广阔天地中继续探索,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厚的积淀,在专业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