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东馆观展记:探索艺术与历史的交汇——2022级、2023级艺术设计学专业上海考察
引言:
2025年5月12日,2022级、2023级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师生们来到上海的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在历史与艺术交织的时空长河里,上海博物馆东馆宛如一座璀璨的文化灯塔,静静伫立。这里珍藏着千年文明的印记,承载着无数匠人巧思与时代风华。当我们推开这扇厚重的大门,便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奇妙之旅。漫步其间,青铜器的雄浑、瓷器的温润、书画的飘逸……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岁月故事。这一次,让我们暂别日常的喧嚣,以参观者的身份,走进这座文化宝库,去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艺术的震撼。
01.上海博物馆东馆
上海博物馆东馆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作为上海市的全新文化地标,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展示方式,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东馆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为我们提供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展馆分布清晰,分为多个楼层,每个楼层都有其独特的展览内容和特色。
具体展陈:
商鞅方升
出土于晚清时期陕西蒲城县
商鞅方升全长18.7厘米,升纵约7厘米,横约12.5厘米,深约2.3厘米,容积202.15毫升,重0.7千克。
左壁刻有铭文三十二字,记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商鞅铸造了容量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的标准升。底部铭文为秦始皇廿六年诏书。此器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春秋 牺尊
1923年2月28日山西省浑源县李裕村出土
牺尊是非常奇特的一件作品,它高33.7cm、长58.7cm,重10.76千克,铸成一颇为写实的耕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锅形器,可以取出,出土时锅上原有盖,今不知所归。从其结构来看,这是一件兼可温酒的容酒器:牛背上的锅形器可以容酒,牛颈及背上的空穴可以注水于尊腹以温酒。
该器拥有繁复而精美的花纹,而风格未尽相同。牺尊的头、颈、身、腿、臀部均装饰有回旋盘绕的龙蛇纹所组成的兽面纹,构图新颖奇特,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首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使造型与实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身上各个部位装饰有各类纹饰,通过纹饰可以看出当时印模技术的使用。在牛颈及锅形器上还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铸作精美。

粉彩蝠桃纹橄榄瓶
雍正时期的创烧的瓷器品种,高39.5厘米,口径10.0厘米,足径12.3厘米,腹径18.5厘米,现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此瓶足脊修胎浑圆光滑,俗称“泥鳅背”,瓶身形似橄榄,故有橄榄瓶之称。器身以粉彩绘寿桃八枚与蝙蝠两只,寓意福寿无边,绘制精湛,色彩柔丽娇艳,是传世粉彩器物中的佼佼者。器底有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此瓶形制端庄秀美,口、颈、腹部的比例十分匀称,是以代表雍正粉彩的制作水平。瓶体上绘有粉彩八桃二蝠,“蝠”“福”谐音,桃是寓意“长寿”,,“蝠桃”即为“福寿”之意。这种以“蝠桃”为题材的粉彩吉祥图案在雍正、乾隆两朝官窑器颇为流行。一般多饰在大、小盘子上,瓶类器上较为少见。粉彩是雍正彩瓷中盛为流行的一种品种,彩料精细,彩色柔和,皴染有深浅浓淡之感。

西晋 归义氏王印
晋归义氐王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它见证了西晋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这件展品可能是一件玺印或相关文物,体现了西晋王朝对边疆民族的统治和融合政策。晋归义氐王是研究西晋时期民族关系、边疆政策以及玺印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汝窑青釉盘
窑青釉盘是北宋时期的瑰宝,以其典雅庄重、天青釉色著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东馆的陶瓷馆,是汝窑瓷器的典型代表。汝窑青釉盘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釉色,展现了北宋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它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瑰宝,对于研究宋代瓷器文化、审美观念以及工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石供养菩萨像
这件菩萨像束高发髻,戴宝冠,束冠缯带垂于两肩。面相圆润,眉弓弯曲,双眼半睁垂视下方,鼻梁挺直,嘴唇微抿含有笑意,显得恬静安详。颈部戴珠串组成的项饰,披帛自双肩下垂,绕左右臂垂落身体两侧,上身着僧祇支,束带于胸腹间固定,下身着长裙,束裙腰带自中间下垂。菩萨两前臂和双手缺失,跣足蹲跪于莲台之上。
上博这件白石菩萨像应该是一组以主尊佛像和众胁侍组成的群雕中的一部分,即位于佛下方的供养菩萨。这件菩萨像采用白色大理石制作,在古代白色大理石(简称白石)造像发愿文中常将这类石像称为“玉像”。特别到了唐玄宗时期,长安地区的白石造像达到鼎盛阶段。这件白石供养菩萨像源自玄宗时期的长安,在材质与工艺方面与太行山以东地区的白石造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件盛唐白石造像的上乘之作。

西周 大克鼎
又称克鼎、膳夫克鼎,西周中期青铜器清朝光绪中期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
通高93.1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下饰变形兽面纹,中又饰小兽面纹,并有觚棱凸棱,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
腹内壁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前半部分是“克”颂扬其祖父“师华父”的功绩,英明的周天子,提拔“师华父”的孙子“克”提任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
后半部分是重申对克职务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愉快地接受任命和赏赐后,铸造大鼎以颂扬周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师华父在天之灵。
铭文内容则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资料。而这件大克鼎之上的铭文,无论是字体布局、还是铸造效果均十分的精美,字体大小统一却不失灵活,笔试圆润且有劲力,呈现一种舒展、端雅的风格。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
玉神人是新石器晚期的一件珍贵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玉器馆。这件玉器人物头戴平顶冠,两耳饰环,双手置于胸前,一般认为这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其玉质晶莹剔透,制作工艺高超,在海内外目前仅此一件,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玉神人不仅展示了新石器晚期玉器制作的高超技艺,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社会生活状态,是研究古代文化和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

考察日记:
文/范澍涵
2025年5月12日,我们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东馆。这座去年刚开放的“文化新地标”,以简洁大气的几何线条勾勒出现代感,通透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未入馆便已感受到历史与未来的交融。
踏入宽敞的中庭,螺旋式的展廊环绕而上。一楼的“考古上海”展厅是旅程的起点,崧泽文化的陶罐、良渚的玉琮、唐宋的瓷器碎片,层层叠叠的文物地层,像一部立体的城市进化史。最引人注目的是复原的福泉山良渚墓葬,陪葬的玉器、陶器摆放如初,仿佛能看见先民对生死的敬畏与对文明的寄托。沿着扶梯上至三楼的“中国古代青铜馆”,灯光骤然转暖,百件青铜重器在展柜中静默却威严。
西周的大克鼎虽已看过多次图片,亲眼见到时仍被其雄浑的造型震撼,内壁的铭文十分清晰,记载着贵族克受赏的荣耀。展柜旁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青铜器范铸法的3D动画,让古老的铸造工艺从文献走进现实,原来每一道纹饰的背后,都是工匠们数月乃至数年的心血。
在四楼的“历代书画馆”则是另一番意境。我看到了许多中国美术史课本中的名家绘画,明代吴门画派的山水长卷在柔光下舒展,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里,文人雅集的闲适跃然纸上,连茶炉上的袅袅青烟都细腻可辨;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中,翻白眼的游鱼带着孤傲的意趣,笔墨间的留白张弛有度。最让我惊喜的是看到了之前看过的关于郎世宁的纪录片里出现过的画作。
文/王欣宇
上午十点,我已站在上海市博物馆东馆的玻璃幕墙下,夏日的阳光斜斜洒落,将这座几何切割的建筑映照得如同一块剔透的玉石。步入大厅,冷气裹挟着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喧嚣被隔绝在门外,只剩下脚步与心跳的轻响。
顺着导览图,我直奔一楼的青铜展厅。暗调的光线下,一尊西周大克鼎静立如磐石,鼎身饕餮纹狰狞却庄严,仿佛在低语着祭祀的鼓点。凑近细看,鼎腹内壁的铭文斑驳如裂冰,记载着贵族“克”受周王册封的荣光。展厅中央的互动屏前,我用指尖轻触,虚拟的青铜爵在屏幕上旋转,分解出范铸法的层层工艺——原来每一道纹路,都是古人用泥土与火焰书写的密码。
二楼的书画厅似一卷缓缓摊开的宣纸。唐代怀素的《苦笋图卷》前,我几乎屏住了呼吸。全文2行14字,文日“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中规入矩,未有狂态,书法秀健,结构舒畅。十四字就像十四颗明珠,多用枯墨瘦笔,笔划粗细变化不多,单纯明朗、结体疏放,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三楼的陶瓷厅像打翻了的调色盘。南宋官窑的青瓷洗泛着“雨过天青”的釉色,冰裂纹路中凝固着八百年前的窑变之舞。
文/刘佳琛
今天我们来到了上海博物馆,这座矗立于人民广场的“青铜巨鼎”,以“天圆地方”的哲学意象诠释着中华文明的深邃,让建筑本身成为一件融合传统宇宙观的巨型艺术品。博物馆建筑似一部凝固的史诗,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在此交融,宛如一位静穆的智者,在繁华的都市一隅,默默守护着上海的历史。
拾级而入,青铜器映入眼帘。展品静静陈列,厚重的器身刻满了神秘的饕餮纹、夔龙纹等精致纹样,那繁复的线条仿佛是时光的密码,记录着往昔的辉煌。书画馆则是一片墨韵流淌的天地。吴门四家的山水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江南的烟水朦胧,每一抹墨色都饱含着文人墨客对山川的眷恋。而八大山人的花鸟,以独特的构图和简逸的笔墨,传递出一种孤傲与超脱的心境。站在这些画作前,仿佛能看到画家们挥毫泼墨的身影,能感受到他们的才情与心境在纸间流淌。
陶瓷馆内,从质朴的原始陶器到精致华美的明清官窑瓷器,宛如一条绚丽的长河。唐三彩的骆驼载乐俑,生动地再现了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与文化交融,那色彩斑斓的釉色,仿佛能听见驼铃在大漠中悠悠回荡。
下午我们前往外滩。下午的阳光洒在黄浦江上,波光粼粼。对岸的东方明珠塔、上海中心大厦等摩天大楼林立,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现代风貌;转身回望,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气势恢宏,记录着上海曾经的风云岁月。我沿着江边漫步,江风拂面,带着些许湿润的气息,街边的老建筑与现代的繁华交织,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期待着下一次与这座城市的相遇,去探索更多的精彩。
结语:
从晨曦微露到暮色渐浓,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时光匆匆而逝,却在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些精美的文物、震撼的艺术瑰宝,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更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与热爱。走出博物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而这里的一切,将化作心中永恒的文化养分,滋养着我们对艺术、对历史的无尽向往。期待未来,我们还能与更多文化瑰宝相遇,续写这一场场精彩的文化邂逅。作为美术史论系的学生,这次让考察我更加增强了艺术视野,看到一处处充满当地文化底蕴的技艺和作品,心中的敬佩自豪油然而生,很难不被这些无处不在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考察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将继续投身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在一次次考察中将所学联系起来,在未来为我国的文物遗址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