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烟雨濛,美院寻艺魂—2023级艺术管理国美象山校区考察
清晨的杭州,细雨如丝,浸润着青砖黛瓦的街巷。西安美术学院2023级艺术管理班的学子跨越千里山河,踏着初夏的雨帘,叩响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艺术之门。这座被誉为“东方设计学摇篮”的校园,以其独特的建筑群落与深厚的学术积淀,成为我们杭州文化考察的核心之一。
雨水浸润下的象山校区,宛如一幅晕染的水墨长卷。灰白的建筑轮廓隐于薄雾,而两座风格迥异的博物馆——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与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则似两颗明珠,一东一西,一古一今,在烟雨中展开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一
第一幕:消隐的建筑,生长的民艺
(第三届“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
踏入民艺博物馆的瞬间,我们便理解了建筑师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深意。这座依山而建的建筑群,以层层叠叠的菱形青瓦屋顶呼应山势,
宛如一片从泥土中自然生长的茶田。外墙悬挂的万片旧瓦,如鳞似甲,在雨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些取自江南农家的瓦片,与地面斑驳的青砖、石隙间攀生的青苔,共同编织出一段关于时间与记忆的诗意叙事。
(芙蕖香丸)
自2019年杭间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策划举办此展迄今,已举办两届。第三届展览将核心主题延伸向东亚工艺文化的互鉴,可以说是对民艺、设计等理论基石和思想感情的融通固化与升华。
“三重階”系列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发起,旨在探索手工艺在当代艺术与设计中的可能性,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第三届以“中国与东亚”为核心,关注中国本土手工艺与东亚文化之间的历史关联与当代互动。

展览以“文化共生”为线索,探讨东亚地区共享的工艺传统(如陶瓷、漆器、织染、木作等)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被重新诠释,并通过材料、技术、观念创新形成新的艺术语言。汇集中国及东亚地区数十位艺术家、匠人及学术研究者的作品,涵盖陶瓷、金属工艺、纤维艺术、漆艺等多个门类。
二
第二幕:东方智创·国际设计博览之窗

(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
穿过细雨中的校园,一抹印度红砂岩的炽烈撞入眼帘——这便是普利兹克奖得主西扎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三角形的建筑轮廓、简洁的几何切割,与民艺馆的温婉形成鲜明对比。雨水浸润下的红砂岩墙面,色泽由暗红渐变为赭褐,宛如一幅动态的抽象画。
《饰有四个小天使头像的喷泉基座》
为纪念中意建交55周年,重现“一带一路”文化价值,弘扬丝路精神,推动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2025年5月8日至7月31日期间举办“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主题展览,以精美的文物与生动的艺术叙事重述历史。如博洛尼亚市立中世纪博物馆藏文物,由14世纪的托斯卡纳雕刻工匠用卡拉拉大理石雕刻的作品“饰有四个小天使头像的喷泉基座”,展示了富有意大利风情的建筑装饰。

此展以“发轫·新生”、“探索·建构”、“重构·再生”三大主题展区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动画艺术与学科发展的百年谱系,以630余件展品将中国动画历史鲜活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首次实现百年中国动画手稿的系统性集结。以物质文献与口述历史等数字影像的结合的方式,揭开经典动画作品背后的创作面纱,探究从动画创作先驱到当代动画人的精神接力,理清跨越百年的学科脉络,全景式呈现了中国动画从初期探索到当代创新的进步轨迹。
三
结语

暮色渐沉,雨未停歇。回望象山校区,民艺馆的青瓦与设计馆的红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两座灯塔,照亮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航路。
烟雨杭州,艺术之旅未完待续。明日,我们将继续探访杭州文化地标,以脚步丈量美,以心灵感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