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微人文 || 细品书香 以文会友—艺术人文学院读书分享第十五期

发布日期:2025-05-1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人文 || 细品书香 以文会友—艺术人文学院读书分享第十五期

 

分享人:

李雅文

西安美术学院

2023级研究生

艺术人文学院

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

《观看之道》

作者:约翰·伯格

一、观看先于言语

  本书开篇,约翰·伯格就提出“观看先于言语,儿童先观看、再辨认、后说话”,人们在观看一幅作为艺术品出现的画,在对其解读的过程中,又受如“美”、“文明”、“形式”、“地位”、“品味”等的影响,受到各种艺术设想的影响。就像新生儿在三个月大时就能锁定母亲的面孔,这种与生俱来的视觉聚焦能力,展现了我们最初与世界的对话,这种原始的观看基因,在当代美术馆的玻璃展柜中依然清晰可见。当我们凝视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目光会不自觉地被那抹被称为"北荷兰之光"的微妙反光捕获。这束从左侧窗户斜射进来的光线,既是物理存在的光学现象,更是画家精心设计的观念装置。画布亚麻纤维的粗粝质感与人物肌肤的细腻釉彩形成戏剧性对比,瞳孔中跃动的光斑仿佛藏着某种未说出口的秘密,观众在此经历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一场跨越三百年的认知博弈。当我们放下对"美""文明"等宏大叙事的执念,单纯注视画布表面的光影跳动时,可能会发现更本真的认知路径。就像那个永恒的谜题,少女究竟在微笑还是沉思?答案或许就藏在观者与画作持续互动的视觉张力中,而非任何既定的解释框架里。

 

二、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

绘画不仅表现了阶级斗争的历史,它也揭露了男女之间的社会不平等。女性是用来观赏的,并被视为物品。她们被男人欣赏,同时也要习惯于自我欣赏,总是要注意她们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外表。女性在画中被作为一个被观看的景观而存在,而观看者则是画的拥有者,画中的女性总是面朝着观看者,并以其姿态取悦其收藏者,并引起他的欲望以及幻想。她必须观察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因为她给别人的印象,特别是给男性的印象,将会成为别人评判她一生成败的关键,别人对她的印象,取代了她原有的自我感觉。

笔者认为当时人们的思想有点以前封建社会的意思,女性在那个时代,不仅被别人观看,她还必须观察自己的行为。所以作者提到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是有联系但是意义却截然不同。由文章可得,在欧洲的裸像艺术中,画家、观赏者以及收藏者通常是男性,而裸像往往画的是女性,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中,以至于构成了当时大部分女性的心理状况,她们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她们像男性一般审视自己的女性气质。其实这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正如中国古语所说,女为悦己者容,就连现在社会上部分女性还会认为女性打扮好看是给男生看的,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不可取的,这本书的好处之一就是通过这几段的内容讲解,我们就应该清楚认识这些事实,远离这些思想的禁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独有的魅力。

 

三、广告影像

约翰·伯格认为,与大众生活最为相关的广告,其实也和以前的油画相同,以前是让收藏家拥有油画,而现在的广告是希望得到广告中所拥有的人生,归根结底,所有的影像都和欲望和权力有关,而今天的广告是过去传统油画的继承人。广告许诺的并非享乐,而是一种由外界判断的快乐,而魅力的力量寄寓于假想的快乐,广告中“引用”艺术,有双重作用,艺术是富裕的标志,它属于美好的生活,也是世界赐予富人和美女的装饰品。一些媒体平台的广告推送最能体现这种视觉操控,某天刷到美女网红穿着运动背心晒马甲线的视频,第二天就收到了瑜伽裤蛋白粉广告的推送;上一秒刷到特种兵旅行的登山风光照,下一秒就发现视频界面弹出了冲锋衣的限时折扣。算法远比我们更懂得用图像刺激欲望,抓住用户的心,拿捏用户的情绪反应,或是羡慕或是焦虑。最讽刺的是广告包括一些短视频打着“美好生活”的旗号,视频主人公住在精致富丽的大别墅里,播放着肖邦的夜曲,可现实是他可能还在为每个月的房贷发愁;自律的博主记录自己早起的一天,镜头对准被拍下的闹钟,拉开窗帘,喝着美式冰咖啡,搭配着牛油果培根的贝果早餐,点燃香薰,开始冥想,但实际上的他,可能拍完Vlog的视频素材,匆匆收起支架,补觉到自然醒。这些刻意营造的视觉画面,像极了伯格说的“假想的快乐”,我们一边吐槽广告的夸张,博主视频内容的虚假,却又忍不住在购物车中加入了一件件商品。我们每个人想成为更好的人本身没有错,但笔者更希望大家不要被视频广告贩卖的虚假精致和焦虑所束缚,无论是容貌焦虑,还是身材焦虑等,我想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主见和视角,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精彩生活。

 

笔者觉得《观看之道》这本书最有意思的点就是使我们对观看艺术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书里很多内容都揭示绘画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本书最后的一句话是“让读者续下去”,当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时就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也许观看的门道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摸索,就像读书是为了思考,而不是用来争论。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