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文 || 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3月下旬学术会议与考察调研活动
三月下旬艺术人文学院起予者“1+x”本硕优培计划各专业小组按原定计划,以丰富多彩的学术会议与考察调研为主题,组织2024级本科同学开展活动,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深化论文写作经验,体验更有温度更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艺术设计学
赵博宇组
赵博宇组长带领组员开展了《真实与现实:17世纪意大利、西班牙地区现实主义风格回溯》的主题分享活动。活动伊始,赵博宇组长通过对比讲解,明确了现实主义反对样式主义矫饰、学院派教条与巴洛克浮华的立场。其后,赵博宇组长对意大利及西班牙两个地区板块分别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对《圣母之死》、《女占卜者》、《宫娥》与《纺织女工》多维度的艺术解析,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感受现实主义艺术的人文力量。在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组员们就“现实主义艺术的当代价值”展开思辨。这此分享活动印证了现实主义艺术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也展现了同学们对人文关怀的艺术共鸣。
杨芮组
杨芮组长开展《徐渭写意花鸟中的情感表达与笔墨革新》主题分享活动。徐渭作为明代泼墨花鸟大写意绘画的集大成者,纵观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其风格是凡规矩而非反传统的,是反模拟而非反学古的,是纯真本色与狂放性情的融合。
通过展示徐渭的经典作品以及讲解其背后传奇的经历,以及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最感兴趣的的艺术家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使同学们了解情感之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作用。艺术活动本身便可被看作是万般情感表达、传递和感悟的过程,因此同样也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借鉴。
美术学
王佳瑛组
王佳瑛组长组织大慈恩寺外出考察活动。在原址上重修的大慈恩寺增添了更丰富的壁画和浮雕,围绕玄奘法师取经和翻译经书的历程展开。在功能上,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持续本土化,至唐“舍宅为寺”之风盛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节点,大慈恩寺展露出对异域建筑“塔”的包容与官式范式的园林设计的融合。佛教的世俗化体现在题材和受众,也体现着世俗生活中礼佛事件的常态化。
大雁塔作为大慈恩寺的标志性建筑,是楼阁式砖塔的珍贵遗存,它坐落于大唐不夜城主题街区,是古建筑与现代城市融合的经典案例。
最后,组长向同学提问:与大慈恩寺“大雁塔”齐名的荐福寺“小雁塔”是否具有相似的功能?区别又在何处?为同学留下思考的空间。
美术学与艺术史论联动
张颖组&周琳琰组&王昕冉组
3月28日,美术学的张颖组与艺术史论的周琳琰组、王昕冉组一同去西安碑林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本考察调研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制定考察计划,确定西安碑林博物馆为考察地点、安排3.28日13:00于碑林博物馆大门集合签到,并布置下考察作业:每人以“我最喜欢的一件石刻作品”为主题进行150字的总结。
二、中期实施阶段
组长们针对本次考察做简短介绍,主要围绕碑林孔庙、第一至七展室和石刻艺术馆三个部分展开。
王昕冉组长讲解了碑亭《石台孝经》的注书者、得名缘由、历史背景以及荣称等信息,丰富了同学们的相关认知。进入第一至第七展室,王昕冉组长逐一概述了各室的大致情况,并对重要文物展开详细陈述,同时给同学们留出自主参观的时间。
周琳琰组长向同学们讲解了博物馆内孔庙建筑与石刻艺术馆内展品的情况。在正式进入碑林博物馆前,周琳琰组长向同学说明了碑林现在保留有的明清时期孔庙建筑群的基本规模和标志性建筑,内容涉及有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让同学们对孔庙与碑林的建筑迁移时间、发展背景、艺术特点等有所了解。此后,周琳琰组长又对碑林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大夏石马”从其相关纪年、价值、历史背景、艺术风格等进行详细解说。最后,周琳琰组长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石刻艺术馆,先在馆外向大家介绍了该馆的展陈内容,并分别对“众生祈愿”和“宝相千颜”两个专题中的重点挑选讲解。
张颖组长提示大家要细看作品,从细节出发,以小见大,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展览根据佛教造像的特点分区,各区按照时代排序集中陈列,结构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众生祈愿——佛教造像碑专题”和“宝相千颜——单体佛教造像专题”。
三、后期收尾工作
本次大部分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以下是同学们的考察感想。
王昕冉组的项文颀说:“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唐代菩萨立像,造型优美,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其身材比例协调,丰肩细腰,胸腹坦露,身躯微微呈现出优美的‘S’形曲线,仿佛在无声中诉说着灵动与活力。腰腹肌肉微微隆起,每一寸肌肤的起伏都被刻画得细腻逼真,展现出盛唐时期高超的写实技艺。”
周琳琰组的周楠说:“造像碑不仅体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佛教信仰中弥勒崇拜的流行,是研究佛教文化传播、宗教艺术演变的珍贵文物。”
张颖组的吕晓彤说:“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书法与石刻艺术的殿堂,对于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里不仅是课堂的延伸,更是研究的宝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徐溦晨组&曾心梅组
徐溦晨组长及曾心梅组长一同带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班的两组同学前往西安美术学院二号教学楼参加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东风老师的“AI时代的民间美术文化场域”专题讲座。
李东方老师从“场域的概念解析”“文化场域孕育了文化基因”“文化场域稳定了文化空间”“AI时代的文化场域延展了文化资源”这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最终提出结论:“AI时代民间美术的文化场域,既面临“技术祛魅”的危机,也孕育着“创造性转化”的机遇。其存续关键不在对抗技术,而在于以人为核心,将AI转化为重构文化记忆、激活地方认同的媒介。唯有让技术扎根”于文化土壤,民间美术才能在数字文明中延续其生命灵光。”
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围绕AI与非遗传承展开了一系列提问。胡灿同学率先提问:“是否AI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冲击?”李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十分有意义,指出民间美术在时代变迁中的系带传承研究值得继续深入,而“新民间”作为新时代产生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本次讲座为西安美院师生提供了民间美术在AI时代的多维思考框架。艺术人文学院负责人张西昌老师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李东风老师的学术合作,并聘请李东风老师作为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特聘研究员。
艺术管理
李喆瑾组&谢璐瑶组
李喆瑾组和谢璐瑶组一同参加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第三期「艺术的可能」学术工坊,主题为“造就”—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女性视角。李丽仪老师担任评议人。四位研究生同学进行分享,分别为:苏子晴解析《宫娥》中的布卡罗陶瓶,敖立雯探讨真蒂莱斯基画中的女性力量,李叶清研究Cholita Chic摄影作品里安第斯土著女性的赋权解放,张雯分析影像装置艺术中艺术家的意识表达。
分享结束后,现场热烈互动,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分享嘉宾围绕主题深入交流。此次工作坊为学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大家从不同角度探讨西方美术史中的女性视角,这场交流让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激发了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思维。
自此,三月下旬起予者“1+x”本硕优培项目活动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在外出考察中,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交流和学习研讨,不仅拓展了视野、收获了知识,更在团队协作中增进了情谊,凝聚了力量。在学术会中我们见证了同学们在学术探索中的成长,感受到了同学间智慧碰撞的火花,也看到了未来更多可能性正在萌芽。希望本次“1+x”活动的经历能成为大家成长路上的催化剂,激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探索精神,将所见所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