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微人文 || 以思会友 砺学砺行 —「艺术的可能」系列学术工作坊第三期活动回顾

发布日期:2025-04-14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人文 || 以思会友 砺学砺行 —「艺术的可能」系列学术工作坊第三期活动回顾

艺术的可能

“造就(devient)”

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女性视角

 

为了进一步推动美术史论学科的发展,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同学们的学术素养,特策划本次艺术人文学院「艺术的可能」学术小论坛活动。本系列论坛旨在探讨美术史论学科方向的前沿问题,分享研究成果,激发创新思维。将本活动打造成美术艺术人文学院极具创新性的全新IP。

3月31日晚19:00——21:00,美术史论系第三期“艺术的可能”学术工坊顺利举行。本次工坊的交流主题为:“造就(devient)”——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女性视角”,由硕士研究生张盼盼同学主持,4位硕士研究生苏子晴、敖立雯、李叶清、张雯同学依次分享,最后由博士研究生李丽仪同学进行评议。

活动开始,组织部主持人致开场白,对「艺术的可能」学术工作坊专题论坛进行阐述,向到会现场嘉宾和同学们简单介绍此次活动的意义,即与各位同学一起研讨有关于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女性视角,进一步促进各年级学生的交流。

undefined 

发言人:苏子晴

主题:委拉斯贵支《宫娥》中布卡罗陶瓶解析

年级:2023级

专业方向:西方美术史研究

导师:齐彬

 

分享内容

苏子晴同学以委拉斯贵支名画《宫娥》中的布卡罗陶瓶为切入点,通过艺术史、医学、社会文化等多维度剖析了这一16-17世纪西班牙贵族追捧的“美白神器”。

苏子晴同学提到,布卡罗陶瓶因殖民掠夺从中美洲传入欧洲,其红色黏土被贵族女性磨碎吞食或泡水饮用以追求病态苍白肤色,成为阶级特权的象征,却在医学层面导致贫血、肝损伤甚至不孕,揭示了黄金时代浮华表象下的身体摧残。

苏子晴接着讲了在艺术作品中,陶瓶频繁现身肖像画与静物画——小公主手持的微型陶罐暗示“食陶”习俗,静物画则细致刻画其造型、工艺(如香料添加、大理石装饰)及殖民猎奇背景;而文学与历史文献(如《百年孤独》、犹太教“苦水”仪式)进一步印证其文化交融与病态审美的渊源。

她的研究最终指向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矛盾缩影:财富涌入催生奢靡,女性被迫以极端手段(厚粉妆容、情感压抑)迎合男权凝视,布卡罗陶瓶既是艺术史的图像标识,更成为权力、欲望与人性交织的见证,短暂存续却沉重承载了殖民掠夺、阶级分化与性别压迫的历史创伤。

评议

博士研究生李丽仪首先肯定了苏子晴同学的主题,她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趣的一个议题。对于西方美术史图像的研究,从细节处扩展到大的社会背景,即从布卡罗陶瓶背后的故事以及文化象征,探讨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一个状况,这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的魅力。李丽仪提出,有许多同学在选题的时候往往会过于宏大,反而失去了深入的研究,所以应当向苏子晴同学这种选题切入点学习,在已经被众人熟知的作品中去扣细节,挖掘新东西出来。李丽仪最后提到了个人的一些收获,比如知道了西班牙贵族的传统肖像画为什么没有表情,以前觉得是不是因为冷漠,在经过苏子晴同学的讲解后,得知了原来是因为他们在脸上涂了陶土,所以面无表情。

undefined 

 

发言人:敖立雯

主题: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画中的女性力量

年级:2023级

专业方向:西方美术史研究

导师:马晓琳

 

分享内容

敖立雯同学聚焦17世纪意大利女画家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及其作品中的女性力量。作为艺术史上首位被学院认可的女性艺术家,真蒂莱斯基自幼随父学画,融合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如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法),其代表作《荣蒂丝斩首荷洛芬斯》以暴力美学重构圣经故事:画面定格鲜血喷溅的杀戮瞬间,茉蒂丝与女仆协作割喉敌军将领,人物神情坚毅、肌肉紧绷,颠覆男性画家笔下柔弱女性或情欲化叙事,转而强调女性的主动性与力量感。

敖立雯同学指出,真蒂莱斯基更通过自画像与宗教题材(如《圣凯瑟琳》)投射个人经历——圣凯瑟琳手握殉难刑具的坦然神情,隐喻艺术家早年性侵诉讼胜利后的自我赋权;画中女性英雄常被解读为其对抗男权压迫的宣言。

最后敖立雯同学总结到,女性主义艺术史将其从“男性附庸”的叙事中解放,重新定位为以暴力场景揭露性别权力失衡的先锋:她将私密创伤(性侵、舆论压力)转化为公共艺术语言,在巴洛克的戏剧张力中为女性主体性开辟空间,挑战传统艺术史对女性创作的边缘化,这成为性别议题与艺术权力批判的早期典范。

评议

李丽仪首先指出,与上一位发言人苏子晴同学从一幅画出发不同,敖立雯同学关注的是一位艺术家。而学习西方美术史的初级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就是做好一个艺术家的案例,把这位艺术家研究透。敖立雯同学对于意大利女画家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基及其作品中的女性力量的研究,主要围绕了女英雄来讨论,这一个点就很好的跳脱出了原本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框架,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点。李丽仪建议同学们在做研究的时候先关注原作品本身,而非直接去阅读已有的文献资料,这样能够感受到更多个人的收获。接着她提到了在卢浮宫观看到过这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了卡拉瓦乔专题中,追随者的一部分,也可以看出她的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李丽仪说,在选题的时候要适当的关注到作品的价值,是否值得被研究。

undefined 

 

发言人:李叶清

主题:安第斯土著女性的赋权与解放:Cholita Chic摄影作品中的Cholita形象探究

年级:2023级

专业方向:西方美术史研究

导师:单海兰

 

分享内容

李叶清同学的主题为玻利维亚安第斯土著女性“确丽塔”(Cholita)群体的历史、文化觉醒与当代赋权。首先,她阐述“确丽塔”的词源与历史背景:该词源自西班牙殖民时期对混血土著女性的贬称,其传统服饰(多层裙、圆顶礼帽等)曾是种族歧视的靶心;2005年首位土著总统埃沃·莫拉莱斯执政后,法律与政策推动社会观念转变,确丽塔逐渐从边缘化群体蜕变为玻利维亚文化遗产的象征。  

接着李叶清同学叙述了确丽塔的现代崛起:她们突破传统职业限制,活跃于政界(如国会女议员克里斯蒂娜·帕克西)、媒体(记者Bertha Acarapi)、体育(摔跤手卡门·罗莎)及登山领域(“攀登的Cholitas”团队登顶阿空加瓜峰),以行动颠覆性别与种族偏见;尽管教育机会不均、家庭暴力等问题仍存,但确丽塔通过摔跤、登山等身体实践,强化了自我认同与社会可见度。  

最后李叶清同学解析了艺术家团体Cholita Chic的创作:该团体融合波普艺术与秘鲁Chicha风格,通过摄影将确丽塔形象偶像化,赋予其“解放女性”的象征意义。其作品既保留传统服饰的文化根脉,又重构为对抗父权与殖民遗产的视觉宣言(如“Fustas的解放”系列挑战裸体禁忌),通过艺术介入重塑确丽塔的身份叙事,使其成为安第斯女性赋权的文化旗帜,并在拉丁美洲艺术史中开辟了性别与种族议题的新维度。

评议

李丽仪用三个字来评价了李叶清同学的选题——“很时髦”。李叶清同学的研究是一个时下的热点话题,即非西方文化和去欧洲中心论,她关注到了利维亚安第斯土著女性“确丽塔”(Cholita)群体的历史以及文化。接着李丽仪提出了一些问题,即目前这个团体在ins上的粉丝体量是多大,通过李叶清同学的回答得知了是五百人左右,这说明她们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李丽仪建议,在研究当代艺术时,选择的对象要注意以下点。首先,有没有重大博物馆收藏?其次,有没有获得终身成就?最后,有没有知名度。因为这些渠道找到的选题都是经过全球专家,客观评价和定位的,更具备研究价值。

undefined 

 

发言人:张雯

主题:影像装置艺术中艺术家不同意识的表达

年级:2023级

专业方向:西方美术史研究

导师:马晓琳

 

分享内容

张雯同学讲述了影像装置艺术中性别意识的表达差异,从技术背景、男性与女性艺术家创作视角展开分析。首先她概述了影像装置艺术的起源与特性: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依托电视、录像等技术,融合空间、装置与互动,强调沉浸体验与虚实共生;代表人物如白南准开创“影像装置”概念,通过《电视床》等作品探索科技与人性关系,而比尔·奥维拉以《凯瑟琳的房间》等作品借女性身体隐喻社会性别禁锢,展现男性艺术家对女性议题的反思。  

接着张雯同学提到了男性艺术家对女性形象的突破性塑造:白南准的《电视胸罩》将女性身体与科技结合,试图以“人性化科技”颠覆物化传统;比尔·奥维拉则通过女性表演者强化主体意识,在封闭空间场景中揭示性别权力结构,如《问候》中“被忽视的女性”与外界窥视的张力,体现男性艺术家从“观看者”向“对话者”的转变。  

最后她将将视野聚焦于女性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上,即玛雅·德伦以《午后的迷惘》通过超现实影像与精神分析美学,反抗好莱坞男性叙事,以蒙太奇展现女性心理困境;草间弥生则在《自我消融》中以重复波点与癫狂表演解构理性框架,通过实验电影实现自我疗愈与身份重构。两者均凸显影像艺术与女性敏感、跳跃思维的特质契合,成为对抗父权艺术史、确立女性主体性的重要媒介。全文通过性别视角对比,揭示影像装置艺术如何承载社会批判与自我觉醒的双重使命。

评议

首先,李丽仪对表示张雯同学的论文整体思路很清晰,接着李丽仪提出了一个问题——影像与装置艺术之间有没有一个界定?为什么把影像纳入了研究范围内?是不是过于宽泛,这需要注意。接着,她肯定了张雯同学选择的两位男性艺术家的案例,认为其很好的切合了张雯同学论文的主题,但对于两位女性艺术家案例,李丽仪提出了一些质疑,即草间弥生的《自我消融》这部影片放在这里是否合适,可不可以进一步谈到她的展陈作品和艺术装置作品,以此来论证主题,这样更加切合艺术理论研究范围。最后她提到了中国首届艺术数字大展,认为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更新的女性艺术家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案例。

 

活动合照

美术史论系第三期“艺术的可能”学术工坊“造就(devient)”——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女性视角”圆满结束。

活动最后,张盼盼同学组织评议人同学、发言人同学以及观众同学们合影留念。

 

undefinedundefined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