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三下乡||美术史论系赴内蒙古阿拉善社会实践服务队完成阿拉善左旗岩画群及曼德拉山岩画群田野调查工作
2024年8月5日—8月8日,由苟爱萍教授和高芳老师带领的“西安美术学院赴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古岩画文化资源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服务队”继续对阿拉善左旗的骆驼山岩画群、大沟岩画群、松鸡沟岩画群和科学井岩画群及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岩画群进行田野调查。
8月5日考察队前往骆驼山岩画点及大沟岩画点进行考察,骆驼山非常陡峭,队员们手脚并用,艰难爬山行进,克服沙漠中的酷热和暴晒,最终完成了调查任务。骆驼山岩画数量庞大且内容丰富,这些岩画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多彩生活和精神世界。骆驼山岩画图像制作手法以磨刻和凿刻为主,表现内容以动物为主,包括牛、马、骆驼、羊、鹿、狗、大雁、狼等,这些岩画图像有的独立出现,有的群组呈现,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岩画中有大量骑马人的形象,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典型特征。
美术史论系赴内蒙古社会实践服务队阿拉善左旗骆驼山岩画调查
大沟岩画点分布在东西长4千米,南北宽1.3千米范围之内,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岩画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动物、符号、人面像等,其中人面像最为精彩。大沟岩画被凿刻在排列整齐的几十米长的石头上,犹如画作中的“百米画廊”,场面颇为壮观,震撼人心。
美术史论系赴内蒙古社会实践服务队阿拉善左旗大沟岩画田野调查
8月6日考察队前往松鸡沟岩画点及科学井岩画点,松鸡沟岩画点的岩画分布在松鸡沟南侧的山崖石壁上。岩画内容有人面像、老虎、马、羊及符号等图案,多采用磨刻法制作而成,线条粗深,与宁夏贺兰山岩画中的部分人面像有相似之处,这些人面像岩画与真正的人面似是非是,由于存在想象的因素,不完全写实,给人一种神秘感。
美术史论系赴内蒙古社会实践服务队阿拉善左旗松鸡沟岩画田野调查
2024年8月7日一大早调查队赶赴300公里,中午到达曼德拉山岩画区,因岩画数量巨大,本次调查也只能是管中窥豹。8月7日下午,工作队成员稍事休息,冒着酷热和暴晒,下午就开始了岩画调查工作。首先调查了周边比较平坦区域的岩画,最后上山调查了部分山地岩画后下山返回。
美术史论系赴内蒙古社会实践服务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田野调查
8月8日一大早,工作队早早出发,上山调查核心区岩画,翻越数座很难跋涉的山坡,挥汗如雨,每位成员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到最后,无一人掉队。曼德拉山岩画因数量巨大而闻名中外,曼德拉山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中国北方岩画系统中最集中的岩画画廊。目前,在阿拉善右旗全境已发现并记载有3万多件古代岩画,曼德拉山是最具代表性和最集中分布的岩画地点。
曼德拉山80%的岩画内容都是动物图像,如北山羊、羚羊、鹿、狍、牦牛、乌龟、野猪、狼、虎、豹和草原鹰。这些岩画大多分布在黑色的玄武岩之上,经过长时间太阳的照射,岩画图像呈金黄色,远远望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通过本次田野调查,全队成员都对阿拉善岩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每一幅岩画都是古代民族的文化写照,承载着时间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对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提供了非常形象的图像资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受常年风雨侵蚀等自然及人为的破坏,急需给予大力保护,而翔实的调查、记录及研究,也是一种保护方法。
最后,伴随着对曼德拉山岩画群调查的结束,我们此次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也在所有队员不畏艰难,齐心协力的团结合作中圆满落下帷幕了。考察过程中的高温、酷暑和陡峭崎岖的山路在磨炼我们意志的同时,更通过一幅幅精美的岩画让我们得到了一场焕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和甘之如饴的精神之旅。大家不仅收获颇丰,也更是为未来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术史论系赴内蒙古社会实践服务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田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