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三下乡 || 花开在双乳,筑梦正当时
在色彩之间
IN THE COLORS
美术史论系双乳镇千亩荷塘研学基地考察团队经过7月7日—9日对研学基地和双乳镇进行深入详实的实地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积极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非遗传承和传统文化传承要全方位、全学段、全过程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继续教育”的要求,针对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特色研学文化,依托史论系非遗专业背景,同时结合三原色等色彩原理,开展五彩斑斓的色彩一课,课程中还穿插着中西方名画讲解,趣味非遗体验等环节。课程氛围活跃积极,受到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团队希望通过此次课程
使小朋友对非遗有着进一步的认识和兴趣,
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将社会美育不断向基层拓展,
为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课程准备

史论系研学实践团队依托前期考察成果,提取双乳镇千亩荷塘未来循环农业中零排放、零污染的虾菜共生、虾禾共生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和荷花观赏区的荷花荷叶等特色,结合扎染、剪纸等非遗文化,开设趣味扎染、荷叶画、水稻扭扭棒、龙虾剪纸四门课程,以三原色等色彩原理知识为课程脉络,融入了梵高《星月夜》、吴冠中《荷花》、莫奈《睡莲》、蒙德里安《黄色、红色和蓝色》等名画讲解。
从上至下依次为梵高《星月夜》,吴冠中《荷花》
莫奈《睡莲》,蒙德里安《黄色、红色和蓝色》
在课程开始前,王睿青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对双乳镇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正式开讲前进行了多次探讨和课程设计方案调整,同时辅以多次课程实践和试讲,希望可以在课程中展现最好面貌。

千亩荷塘板块

材料准备
二、课堂进行中
课程开始,团队负责人贾琪琪首先对团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三原色的色彩原理进行讲解,通过蓝色、绿色、黄色、红色的顺序,结合当地生态产业和文化特色,开展扎染、荷叶画、水稻扭扭棒、龙虾剪纸的课程。


Part01.
非遗活动——扎染

从三原色的蓝色入手,引入荷兰画家梵高所画的《星月夜》,对其浓重的笔触、奇特的构图、构图生动的形象和对自然的热爱方面进行了画面的赏析。
由《星月夜》蓝色转入扎染的蓝色,对扎染这一传统非遗工艺进行讲解,并让同学们加以趣味实践。
Part 02.
荷叶画

接下来课程,通过绿色展开,引入针对双乳镇千亩荷塘研学基地荷花观赏区这一特色,展示吴冠中的《荷花》,通过讲解其笔下水乡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雅致和韵味,展现中国文化的诗情和神韵。
由此展开荷叶画这一门课程,同学们在荷叶上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绘制出自己心里的图案。
Part03.
水稻扭扭棒

接下来通过黄色引入莫奈的《池塘睡莲》,展现印象派光影的表现技法,使同学们感受梦幻般的氛围和生动的色彩。

从黄色入手,结合当地的水稻种植,引导同学们制作了水稻扭扭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个雨雾蒙蒙的夏季,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水稻花束。
Part 04.
剪纸龙虾

随后课程引入蒙德里安的《黄色、红色和蓝色》,展示了抽象绘画的特点,通过画面中的大片红色,拓展到陕西剪纸这门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结合当地的龙虾养殖,进行了龙虾剪纸的活动。指尖翻飞,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同学们努力下,便出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龙虾。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三、感悟分享
研学课程过程中,小朋友们积极互动交流,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到我们的非遗实践活动中来。课程最后,小朋友们踊跃介绍自己的作品,对今天的课程进行了感悟分享,并给予我们的志愿者团队很高的评价。学校以及研学机构的领导也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了视察,并给出了鼓励和支持。活动最后,我们下发了调查问卷,来收集小朋友们对活动的看法和评价。许多小朋友都认为从这次活动中了解中国非遗文化,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希望可以多多举办此类活动。
团队在此次活动中不畏风雨,深入调研,克服生活上的不便,磨练了意志、奉献了爱心,培养了非遗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能力。结合当地特色,传承非遗文化,是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初心和热爱所在,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文化强国、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