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 || 以思觅友 问道求学——“学长学姐小讲坛”学术分享交流活动
第三期
5月29日晚上,美术史论系“学长学姐小讲坛”学术分享交流活动第三期于2号教学楼2208教室顺利开展,分享人为2023级西方美术史专业研究生敖立雯。本次活动旨在以思觅友、问道求学,碰撞思维、激发灵感,通过学友之间交流、分享、思考、讨论自身学术所得,彼此启发、相互激励,一同坚定探寻学术真理的决心与力量。
分享人介绍
分享人:敖立雯
2023级美术史论系
西方美术史专业研究生
导师:马晓琳老师
分享题目
《奇奇·史密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叙事》
分享内容
敖立雯同学主要从艺术家介绍、差异:脆弱身体、融合:救赎共生、女性主义的叙事这四个部分向大家进行了分享,她就女性主义艺术家奇奇·史密斯所处的社会历史出发,以第二波和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为线索,对奇奇·史密斯的艺术作品及其转变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并从中总结出了艺术家创作转变反射出的女性主义运动转向过程。
01 艺术家介绍
奇奇·史密斯,1954年诞生于德国纽伦堡,其生涯与艺术创造皆在美国展开。史密斯女士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她的父母都是富有盛名的艺术家:父亲是雕塑家托尼·史密斯,母亲是歌剧演员珍妮·史密斯。20世纪80年代,史密斯女士在美国展开初步创作,由此开启了她的艺术生涯。她作为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及女权运动的杰出代表,其媒体艺术作品形式多元,涵盖雕塑、版画、绘画、摄影及装置艺术等领域。她的创作主题深刻且独特,主要聚焦于身体形态与功能的探索、女性身体与生命的诠释,以及死亡、轮回、宇宙、宗教、物灵等叙事主题。这些主题往往源自神话、民间传说及巫术灵异的灵感。史密斯女士的作品广受赞誉,已被众多知名艺术机构收藏并展出,包括沃克艺术中心图书馆、巴黎勒隆画廊、佩斯画廊,以及旧金山、休斯顿和纽约市的博物馆等。其艺术成就亦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荣获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颁发的史密斯国家艺术奖章。
02 差异:脆弱身体
在20世纪60至70年,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浪潮迭起,其主要目标是争取政治权、选举权,并且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追求女性和男性在性别上的平等。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者认为男性能够办到的事情,女性也能够办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当权者均是男性,所以她们上街游行,要求女性也要拥有跟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力。为了实现目标,她们发起“姐妹情谊”的口号,意思是说所有姐妹要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男性,或者说把男性的统治推翻,从而去领导男性。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主要通过强调男女差异来促进女性团结,在认识上十分激进,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女性的解放。这一波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在艺术史上的留影清晰可见。1971年琳达·诺克林发表《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一文,激发了非常早期的女性主义艺术家的艺术表达,例如朱迪·芝加哥的《晚宴》。
作为一名杰出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奇奇·史密斯的创作和她所处的社会历史联系紧密。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强调男女的差异和对立,强调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立场激进。
她的作品《Untitled (Body Trailing Blood)》(无题-身体上流着的血)和《小便的女人》表现了女性在公共场合的弱势,体现了第二波女性主义的观点,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性和关于女性的原始和脆弱。
图 1 Untitled (Body Trailing Blood)
(无题-身体上流着的血)
图 2 小便的女人
《Lilith(莉莉丝)》,莉莉丝在西方古典文化中,象征依附于男性的女性群像。艺术家采用倒挂式的雕塑来表现女性在这种场景下的举步维艰和困难,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直接触及视觉冲击的雕塑表达,直接描写女性身体的脆弱。《无题》则用女性身体姿态的痛苦,去表达在男女差异当中女性所经受的苦难。
图 3 Lilith(莉莉丝)
图 4 Untitled(无题)
在奇奇·史密斯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常见她用卑微的姿态、女性的性征、去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表现出女性的原始和脆弱,作品中常常出现经血、阴部、乱发和扭动的肉体。表达出女性在这个差异之中因为性征、家庭职能、公共场合的不便受到的一些侮辱和歧视。20世纪90年代的这些作品里,体现了艺术家对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思考和吸收。
03 融合:救赎共生
奇奇-史密斯是在80年代开始艺术创作的,这个时候她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个时候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来了。第三波女权主义的出现,部分是对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它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甚至质疑社会性别的定义,认为其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力图打破西方主导的范式,研究应置于具体国家和族群中,考察性别议题的文化意义与形成过程;强调对性少数群体的关注;重视历史过程,认为性别议题是复杂、多元、动态的;主张全球化视野,注重性别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冲突与整合。
这一时期中表现出四种比较主流的观点: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全球女性、生态女性。不再去批判男人,强化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平等,不再把男女问题作为男性和女性的问题去考虑,而是扩展到一个关于西方中心和东方边缘/人类和自然的观点去考虑。以上观点建立在对第二波女性主义的批判上,认为第二波女性主义对于男女差异的过分强调是错误的,这种对立是错误的,因此提出了社会性重构,涉及女性和男性、人类和自然,认为女性和自然被人为的推搡到同一条战线上,因为人类还是自然,男性还是女性,就像东方被西方排除在边缘一样,而这种情境是父权制度和欧洲中心主义将女性和自然塑造成了性别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中他者和非主体的地位导致的。她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平衡人与自然、男女之间的关系,让过于强调男女差异的观点相互促进和激活,能够带来多元化的和谐状态。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就没有那么激进了。奇奇·史密斯在2000年画了小红帽系列,作为传统西方故事,原本的剧情是小红帽被狼吃掉后被猎人救出来,奇奇·史密斯改变了这一情节,转变为从狼肚子里把小红帽和外婆生出来,不再把狼作为一个残忍的角色出现,反而把狼作为生命的孕育者,把自然和女性放在了同一个联结点上面,而不是当做敌人去描绘。
图 5 Born
奇奇·史密斯认为人和自然不光是要连成一个整体,还要能相互激活。她画了很多作品,其中蛇、狼出现得很多。她认为,当人跟自然能够联结起来,包括男人和女人,西方和东方,都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
图 6 Cathedral
《大教堂》:教堂代表着人类的世界,代表人类对宗教的信仰,狼、鸟代表自然,月亮和星星代表宇宙。把它们重叠地交叉在一起,变成一副非常整体的画面,表达人、动物、天体、宇宙本身就是非常亲密可以共存的理想主体,表现出艺术家对于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思想的吸收,模糊男女之间的界限,让人和动物之间融合、营造相互和谐共生的画面。
04 女性主义的叙事
从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到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其认识论发生了巨大的转向,跳出了简单化的男女传统二元对立,变为整体论的立场,转而强调种族、环境、性别的多元化以及多维度关怀,将女性与男性、中心人群与边缘化人群、人类与自然这三者的立场联结在一起,连接聚拢非中心地位群体,救赎共生。
在奇奇·史密斯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主义运动的某种转向。她跳出了传统二元论框架,融合边界,在艺术作品中探索受压迫群体相互救赎、共同生活的女性主义路径,而这也高度匹配了生态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当代女性主义认识论转向,为当今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运动提供了重要的艺术实践案例。
总结
本次“学长学姐小论坛”学术交流活动,敖立雯同学通过自己的研究与思考,向大家分享了奇奇·史密斯这一杰出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在两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下的转变,为同学们科普了女性主义的两次运动浪潮,拓展了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敖立雯同学的分享,能够启发同学们对自己研究兴趣的探索,共襄学术,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