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考察||“千年古韵,石佛沧桑”——西安美术学院2023级艺术史论专业赴巩义石窟寺考察纪要
巩义石窟寺考察
10月12日上午我们自和义沟出发,前往巩义石窟寺进行考察。巩义市石窟寺开凿于北魏熙平二年(517),一说景明年间(500~503),原名希玄寺,宋代改称“十方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也是唐玄奘出家之地,唐太宗李世民等不少皇帝在此礼佛的圣地。
石窟寺初建时规模十分壮观,由三个大的寺院和两个小的寺院组成寺院群落,但几经战火和伊洛河水的泛滥,原有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了,现存大雄宝殿和两边厢房,都是各代进行了修葺,大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两面是他的两个弟子伽叶和阿难。寺后有120米长的石窟群落。现存五个窟,一个千佛龛,一个汉苑,一个后坑崖。
图1 巩义石窟寺导览图
石窟寺造像分为三部分,分别是主体五窟、摩崖造像以及汉苑内的石刻。
01主体五窟
第一窟的形制为塔庙窟,洞窟为高、阔皆为6米的正方形洞窟,窟内有一个中心方柱,方柱四面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面两侧雕有一对蹲伏的狮子。窟内四壁上部刻有千佛龛,东、西、北三壁千佛龛下各有四个大龛,龛楣及龛两侧有飞天、莲花、忍冬和火焰等花纹图案。南壁即洞门内壁两侧雕有《帝后礼佛图》,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孤品
《石窟寺本末》记载:孝文帝次子名元恪,即宣武帝,身染“斑烂”,久治不愈,亲赴寺内许愿,如病愈将在寺后凿山为窟,刻石为佛,并将寺内佛像、殿宇及大小物件换新。许愿后三月其病得愈,加上龙门石窟修造维艰,于是巩义石窟寺由此而盛。落成后,“寺院俊俏华丽堪称天下之冠”。宣武帝为病祈福,这是建皇家石窟、雕造“帝后礼佛图”最直接的原因。
图2 皇帝礼佛图
图3 皇后礼佛图
《帝后礼佛图》分为上、中、下三排排列,洞口左侧为皇帝礼佛图。在皇帝礼佛图上可以看到,菩提树上有两只小鸟儿欢快的歌唱,树下比丘为前导,身后跟着孝文帝,他头戴平天冠,身着衮服,跟在皇帝身后的仪仗队中有的为他提携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服饰的裙线、衣带还迎风飘动,浩浩荡荡地簇拥皇帝进香礼佛,生动展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
与皇帝礼佛图相对称的皇后礼佛图位于洞口右侧,文昭皇后头戴莲花花冠,身穿着广袖长袍,脚着云头履,长裙曳地,同样的雍容华贵。后面还跟着两位头戴花冠的妃嫔,图中的女子有的拿花、有的捻香,刻画的极为细致。
第二窟为一尚未完工的窟穴。东壁有三个佛龛,是北魏初期的作品。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座下刻二狮子。中心方柱南面从上到下开凿三个佛龛,最下面的一个较大的为唐代龙朔三年(663)所造。(因第二窟损毁较大并未拍摄照片)
第三窟也称飞天石窟,刻画了弹琵琶、横吹笛的伎乐飞天,他们头戴宝冠,长巾在头后环绕成圆形又从双臂绕过向身后飘舞,双腿曲起形成强烈的飞动之势。在窟内正面的宝帐式佛龛帷幕的两端有减地平雕的两身折腰而舞的飞天,他们构成以佛为主的对称协调的成组石雕,刻工精细。此等雕像多已破损,且经后世加塑补彩,大抵失去本来面目,然其构图简练生动,是我国现存浮雕中较为完整者。
图4 第三窟伎乐飞天造像与中心柱佛龛
第四窟自西向东刻有三世佛造像,最左侧墙壁上刻有过去佛燃灯,中心墙壁上为现在佛释迦,最右侧为未来佛弥勒。但三佛的脸部与手部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只能自右侧墙壁上的交脚形像来推测其为弥勒佛,并得出前两面分别为燃灯佛与释迦佛。
图5 三世佛造像(左弥勒佛 右上释迦佛 右下燃灯佛)
第五窟的面积最小,方3.2米,高3米,内无中心柱。窟顶为方形藻井,藻井中心是一个盛开的莲花,周围环绕六个凌空飞翔的飞天,四角有四个图案化的化生佛,并间有忍冬纹,构图完美,富丽华贵。窟门内壁上方雕刻佛像五尊,两侧各雕一尊立佛,肃穆地站在莲花座上。其余三壁均造一个大佛龛。窟门外壁两侧刻有金刚。尖拱形门楣上刻有忍冬纹图案。两侧还有许多北魏、东魏及唐代的造像佛龛和题记。两侧雕有一座九级佛塔,下三级为楼阁式建筑形式,每一级都有佛像。
02摩崖造像
石龛:石窟寺内窟洞内外壁皆刻有佛龛,大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龛下部刻有神兽、香火或历史等图像,壁脚高浮雕还有所谓“神王”的形象,面相均较为丰满,神情自得,俨然是当时有权势的贵族、将军形象的翻版。处于壁脚下端、双手上托的力士、异兽则筋肉饱绽,孔武有力,有千钧之势。这些题材无一例外用高浮雕手法完成,手法相当粗犷而造型形神兼备,显出石窟寺简约质朴的雕刻风格。
图6 小型佛龛
图7小型佛龛与刻石
石窟寺的最东边是千佛龛,是乾封年间的作品,据说是武则天下令同时在龙门和巩县石窟开凿的,在石窟的外崖壁上有许多民间造像龛,它们是民间信徒为保平安,许下愿望,还愿的时候集资修建的。由于是民间自发的造像,虽稚拙但仍流露着由供养人虔诚礼佛而带来的庄重之感。
千佛龛开凿的石壁高度偏低,内部放置着较大的佛龛,是唐代所凿刻。佛龛高1.5米。宽3米左右,后殿内放置一坐佛,后殿石壁上凿刻有小佛龛。
图8 千佛龛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天王造像佛龛是最完整也是级别最高的佛龛造像,除此之外还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一佛二弟子造像。
图9 一佛两弟子两菩萨四天王造像佛龛
二佛并坐造像:多宝佛通常位于左侧,释迦佛位于右侧。这种场景在佛教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多宝佛代表“法”,象征着佛法和智慧;释迦佛代表“报”,象征着修行和成果。二佛并坐表示法报不二,定慧一如,即佛法和修行、智慧和成果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图10 二佛并坐造像佛龛
未完成的佛龛:此佛龛只做出了框架还未进行雕刻,刻线很浅,对我们研究佛龛雕刻的工序与形式有很大的帮助,可以看出先画出的框架与分区,下部的花纹等。
图11 未完成的佛龛
03汉苑内藏品
汉苑位于石窟寺最西侧,是一孔窑洞,内墙壁上刻有汉隶七言诗首,细线条画朱雀,因为年代久远以及可能有破坏等,墙壁上只剩下细线雕刻的朱雀和部分诗首了。
图12 朱雀
图13 七言诗
在此次考察的旅程中,石窟寺只是其中的一小站,它没有龙门石窟中巨佛带来的震撼却能够让人们体会到佛教信仰最朴素的吸引力。石窟寺中大部分的佛龛都是由贵族抑或是民众们集资修建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佛教聚拢的信徒极多,并以一种绑定关系形成供养人的“帮派”,此时的佛教不仅在信仰文化上,也对社会结构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能够将佛经中的故事与具体形象进行紧密的联系,体会到了无相到有相的变迁,更掩藏了因果、法报等佛教哲学。佛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的宗族关系及其链接产生了影响,它是基于封建社会下的佛教信仰,现代社会的佛教供养活动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仍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