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微史论·考察‖千年佛韵传奇颂,北魏艺术绽华章——西安美术学院2023级艺术设计学专业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

发布日期:2024-10-2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史论·考察‖千年佛韵传奇颂,北魏艺术绽华章——西安美术学院2023级艺术设计学专业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

金秋十月,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22级艺术设计学班、2023级艺术设计学班的学生们在卢川、刘园园两位教师的带领下踏上了为时十二天的山西考察之行,2024年10月8日早上师生准时集合出发,10月10日前往云冈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此次考察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一次对历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感悟的宝贵机会。

01 /第一窟石鼓洞

顺着黄褐色的砂岩山石而上,走上这座人类和自然共同雕琢艺术品的最东端。这座建造自北魏时期,历经1500年沧桑的大型石窟便在此处始起。

如今编号为一、二的佛窟,便在入口处静静等待着旅者们的瞻仰。不同于其他佛窟,这是一组塔庙双窟,窟外立面的诸多佛像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被风沙雨水侵蚀或被心怀叵测的人摧毁,只有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供人们凭吊。

第一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一首:

劈山凿岩梵峰开,幽深洞里有如来。

满目州崖皆佛面,是谓重妆涂以胎。

【清】朱廷翰 《游云冈石窟寺》

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透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睽子本生”故事。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前建为拍用去为一以士去之而在现存的明·正德《大同府》一书记载“云中八景”一说,即:魏陵烟雨,石窟寒泉、采凉积雪、宝塔凝烟、玉桥官柳、雷山返照、凤台晓月、桑干晚渡。其中“石鼓寒泉”,正是第二洞(寒泉洞)北壁脚下有一股清泉流出。当年此泉汩汩而流,云岗周边人吃水全靠它。《云中郡志》中还有把石窟寒泉之水引入十里河的图画,可见当时此泉之盛。

02 /昙曜五窟第17窟

第17窟为昙曜五窟之一,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该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前立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深,依旧保持了开凿时凹凸不平的糙面,窟内现存各类佛教人物造像3242余尊(身),主像交脚弥勒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该像的面部、胸腰部风化严重,双臂也已风化坍塌残损,但整体观察仍表现了薄衣贴体的外来艺术因素,胸前的蛇形纹饰是早期交脚菩萨服饰的特点之一。

此外,该窟中还有一尊比较特别的菩萨像,头戴花冠,身着大裙,嘴角上扬,面带微笑,手托腮部,呈“舒相坐”,为云冈最美“思惟”菩萨之一。

03 /昙曜五窟第18窟

18窟清代俗称“立三佛洞”或“阿閦佛洞”,同样为昙曜五窟之一,是云岗早期开凿的单室椭圆形平面穹窿顶。东西最宽处约18.7米,南北最长处约7.7米,是一个非常高阔宽敞的洞窟。

主尊佛像是一大立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绝大部分。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双耳垂肩,浑厚质朴,具有拓跋鲜卑的形象特征。袒右肩袈裟,浅直平阶梯式衣纹,轻薄贴体,反应了印度恒河流域芨多雕刻艺术的风格。

佛像右臂下垂,手部崩毁,左手挽衣襟置于胸前,手部雕刻柔中带刚,质感强烈,饱满而富有弹力。佛像整体身披千佛袈裟,体魄雄健,慈蔼安详,造型奇特而优美。

最为奇特之处是主尊身上的那件“千佛袈裟”。据调查,在国内外的泥塑、彩绘、木刻、玉雕、铜铸、石凿的各类佛像中,迄今尚未发现有如此规模的千佛装束。千佛可能意指:太武帝当初杀戮佛门弟子,弟子殉道而往生极乐净土,把千百蒙难而成正果的形象,附在太武帝的衣衫上以资永念,兼示惩罚。而那些小佛像的大小不一,则是为区别遇难者的功德、身份之高低。

04 /昙曜五窟第19窟

第19窟,又名“宝生佛洞”。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窟三个洞窟组成,主窟供奉 16.8 米高的云冈第二大佛,窟外东西耳洞各雕刻一尊倚坐佛像,形成了分窟安置三世佛的独特布局,成为昙曜五窟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西壁“罗喉罗因缘,父子相见”雕刻,释迦牟尼微微下俯,左手抚爱子罗喉罗尊者的头顶,散发着人间慈爱。

第19窟扩出两个侧耳洞,耳洞地平线高出主窟约3米,窟内设8米高的坐像,是为“三世佛”的格局,这一窟主像对应的是明元帝拓跋嗣,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文武双全,治国有方,修订律法,重用能臣,使北魏更快地从部落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游览19窟,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石刻艺术,还能深刻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是历史的见证,讲述着佛教在北魏时期的发展和传播。

05/昙曜五窟第20窟

云冈石窟第20窟是云冈石窟中最著名的露天大佛,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

这尊大佛虽然呈坐姿,但由于其露天位置,显得格外高大,大佛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是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的杰作,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

云冈石窟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牟尼,俗称“露天大佛”,高13.8米,面相方圆,眉间有白毫,深目高鼻,双耳垂肩,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这尊大佛作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是云冈石窟乃至中国佛教造像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站在大佛前,可以感受到它宽阔的身躯和稳健的姿态,仿佛在向众生宣讲佛教的真谛。大佛的微笑含蓄内敛又威严霸气,给人一种亲近感,展现了佛教的智慧和包容精神。

06/第三十九窟塔窑洞


走过刻写着”西岩绝唱”的石头后,回头忘去阳光照射着石窟外壁的砂岩,白花花的刺人眼睛,还有杂草胡乱生长在石壁。恍惚间,可以窥见千年前在烈日下劳作的匠人。终于我们步行到这座人间绝迹的最后一段。

第三十九窟同第一二窟一样,是一座塔窟,也是晚期规模最大的洞窟。

透过圆拱形窟门看,楣内饰忍冬纹,窟门上方两明窗。窟顶雕刻有三头六臂或六头的佛像四壁雕刻千佛。

中央置五级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开龛,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垅,檐下施一斗三升与人字形拱,方形塔基。

据研究,该塔柱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

07/美术作品云冈美术馆

最后一站为云冈美术馆,为本次考察的“意外之喜”。

此次展览是将青州造像、南 刻、云冈研究院所藏的部分代表性造像与阳新先生的作品共同展出,以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古今交融,以古朴典雅之韵激发出现代意义的思考之热血沸腾。

其中《空衣》系列作品跳脱常有的砂岩材料,尝试多种材质带来的不同体验,汉白玉特殊的透亮与光泽更为飘渺纱衣增添轻盈韵味,以及更多。同时该系列作品解构佛祖这一传统符号,将本该在场的主题“佛祖”剥离,只留下悬浮空中毅力的空衣。如来,佛祖来了吗?如来。

《穿过》系列作品,结合佛像的头部,与建筑相结合,探索新的可能性。《行星》系列作品,运用传统造像中所使用的石料,构建出宇宙星球景观,以现代话语系统回溯讨论佛教中的宇宙观念。总体来讲,古今交谈,新又新。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通过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审视云冈石窟的本质与内涵,今日的考察不仅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更激发了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此次考察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艺术设计学的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尊重与保护传统文物的基础上,我们要勇于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