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微史论·考察||“艺韵晋彩寻踪旅”——2023 级艺术设计学班山西考察行

发布日期:2024-10-2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史论·考察||“艺韵晋彩寻踪旅”——2023 级艺术设计学班山西考察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通过屏幕去了解世界,却忽略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而写生,正是一种能够让我们真正走进自然、感受生活的艺术形式。

第一站|| 山西博物院

(图 1  山西博物院前合影留念)

山西博物院介绍:

山西博物院是中国山西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的建筑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理念。馆内拥有丰富的文物藏品,涵盖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这些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金银器、漆器、雕塑等,其中不乏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博物院的展览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山西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其中,一些特别展览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如“晋国霸业”“明清晋商”等。

除了展览,山西博物院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工作坊、青少年体验活动等,旨在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欣赏水平。

总的来说,山西博物院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博物馆,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阿难立像

时间:唐(618-907年)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隋唐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发展迅速,辉煌迭现。佛教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

阿难立像作为唐代出土的佛教立像,高挑的身材,笔直的项背,清丽的身姿,似于水中捞出般,在唐代又被称作“曹衣出水”这见证了华夏文明中含蓄内敛的审美相悖。以曹仲达为首的艺术家,为将其融合于中原艺术将袈裟设计的更为保守,细密的衣服褶皱,将身形的曲线美呈现。在一片雕塑中脱颖而出。

阿难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为常随侍者,专注地服侍佛陀二十五年,谨记无误佛陀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祖涅盘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弘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持。文殊菩萨曾经这样赞叹阿难的庄严、多闻:“相如秋满月,眼似青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难记忆最强,仪容俊秀庄严,令见者心生欢喜。在当时僧团中年纪最轻,聪明而多闻。不但佛陀喜欢他,更有大众缘,尤其深得女众的尊敬。

(图2  阿难立像(山西省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鸟尊

鸟尊作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瑰宝。鸟尊为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鸟尊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鸟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只雄健的鸟儿,站立在一只盘龙之上。鸟尊的头部高昂,喙部尖锐,双眼炯炯有神,仿佛正在凝视着远方。鸟的羽毛细腻而富有层次感,每一片羽毛都经过精心打磨,显得栩栩如生。而盘龙则蜿蜒曲折,矫健有力,彰显出一种威武之势。鸟尊的造型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鸟和龙的崇拜,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鸟尊作为一件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见证了古代晋国的辉煌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同时,鸟尊的造型和图案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鸟的自由、龙的威严等,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想象。

为了传承和弘扬鸟尊所代表的文化遗产,山西博物院通过展览、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鸟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山西博物院的鸟尊是一件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它不仅代表了古代晋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特点,也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才华。通过了解鸟尊的发现、造型、历史、文化、工艺和传承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文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3  鸟尊)

晋侯臣斤壶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商周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些器物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礼仪用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生活。晋侯臣斤壶作为其中的精品之一,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手工艺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晋侯臣斤壶出土于晋第七代侯侯献侯的墓中。该壶高68.8厘米,为大型酒器。造型独特凝重,纹样极其美观光滑。壶身中央有一个凸起的龙头,龙身呈环形带状对称分布,是铜器纹样中罕见的"双身一头"。最为精美的是壶身两侧的手柄设计,被称为"象鼻出龙"。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小圆柄是大象的头。象鼻高高翘起,前端有一个龙头。创意十足。锅盖上铸有4行26字,说明这是晋侯爵为祭祖而制的。据考证,"派"就是晋的第七任侯献侯。

"晋侯臣斤壶" 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古代青铜器,出土于中国山西省,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这件青铜器的名称来源于其上的铭文,铭文中提到的“晋侯”指的是当时的晋国国君,“臣斤”则是制作此壶的人的名字。该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因其精美的铸造工艺和艺术风格而闻名。

(图4  晋侯臣斤壶)

第二站 ||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图5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一座专注于展示北朝时期墓葬壁画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它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该博物馆依托于200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徐显秀墓的原址保护而建,并且在2023年1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设计建筑面积5355平方米,其中包括383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和1525平方米的壁画修复研究中心。馆内展示了来自多个重要北朝墓葬的壁画,如太原娄叡墓、徐显秀墓以及忻州九原岗、朔州水泉梁等地出土的壁画。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艺术的重要资料。

博物馆分为三个主要展厅:

第一展厅:“叠都华彩”,重点展示山西地区出土的北朝墓葬壁画,呈现了当时的色彩风格和社会风貌。

第二展厅:“一眼千年”,以徐显秀墓为核心,通过详细的展示让参观者了解这座古墓的历史背景及其主人的故事。

第三展厅:“简易标美”,集中体现了北齐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机会。

除了静态展示外,博物馆还提供了每日两次免费公益讲解服务,并设有官方公众号方便游客在线购票及获取更多信息。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也成为了公众学习历史文化和欣赏古代艺术的好去处。

《鞍马游骑图》

壁画名称:《鞍马游骑图》

出土时间:武平元年(570年)

壁画内容:前面一组为鞍马导引图,导骑二人,戴黑色长桾帽,穿黑色长靴。腰東蹀躞带,手扶殳。后一匹马因受惊竟拉出一串粪便;中间一组为鞍马游骑图,为音骑手紧勒缰绳,回首窥视。精色马长鬃双分,双目炯炯,昂普长晰。骑豬色马的长者,腰東蹀躞帶,爭执殳和殳套。从者有四人静静注视着主骑者;

后面一组为鞍马导引图,导骑二人,戴黑色长裙帽,穿黑色长靴,平扶殳。外侧一匹马因受惊而前腿上扬,似在嘶呜。

徐显秀墓历经五次盗掘,所幸壁画保存完整。从墓道、天井、甬道直至墓室,满壁施画,画家采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拔法,描绘人物、马匹、乐器等,仿若实物,线条疏密有致、色彩浓淡富有层次。有寵顶的墓室空间,分层描绘了天空、仙界和人世间的华美图景,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铅灰色的星空,飘舞的粉莲花,激昂的胡乐,添蓋的少文,康武的仅仗,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北齐晋阳的社会生活,如在眼前。尤满异过文化元素的画面,诉说着丝路沿线各民族交流的盛况,闻释着中华名族多元一体的发展。

北齐国祚短暂,在以政治史或事件史为主体内容的通史类书籍中,往往几笔带过,没有太多存在感。大众对这个王朝的印象多半是君主昏聩、国政混乱,外加一些不便上桌的宫闱秘闻。这个熠婚生辉的北齐绘画实物作品,是历史给子我们的馈赠,也是中华民族和丝路各民族的珍羡文化遗产,更是建设“一带一路”盛世的宝费精神财富。  

(图6 《鞍马游骑图》)

《门楼图》

《门楼图》出土于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于2013年被抢救性发掘。它揭取自甬道上方的门墙表面,长3.2米,高3.5米。不仅是我国目前发现时间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界画”,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整揭取的最大一块壁画。

门楼是单檐庑殿顶建筑,三开间,鸱尾硕大。难得的是它的双柱式斗拱,堪称孤例,在发掘时曾被认成斜拱。拱眼壁位置设有网状织条,未涂泥,既通风又防鸟虫进入,非常巧妙。

正脊、垂脊和朱栏顶端的“黑色桃心”,扬之水老师定义为瓦钉,也有学者认为是装饰物件。

垂脊之端有巨型鬼面瓦,类似的鬼面砖在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里也看到了。

正脊上方的“神鸟”,发掘简报里称为朱雀。但考虑到旁边的莲花形火坛,火坛加上对称神鸟,一般都被认为是祆教崇拜的标志性图像,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

门楼图中也有“妇人启门”的形象,共有6名女子站在侧门或连廊内。连廊内女子手持之物,扬之水认为是对折起来的一方“茵褥”。坐以方褥,是南北朝上流社会的风尚。

比较可惜的是这座墓并没有发现墓志,所以关于墓主人的身份目前还没有定论。从墓葬规模来说,它小于北齐湾漳大墓而大于茹茹公主墓、娄叡墓、徐显秀墓、厍狄回洛墓,因而墓主人一定身份显赫,位高权重。

北朝《门楼图》对研究北朝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幅面巨大、细节丰富,且气势开阖,美轮美奂,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发展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图7  《门楼图》)

铁镜

在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徐显秀墓中出土了一面铁镜,这面铁镜悬挂在墓室的顶部中央位置。铁镜的存在及其在墓室中的特殊位置,可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或宗教含义。有研究指出,铁镜周围的壁画天穹部分被涂成铅灰色,上面还有放射状的黄色条块,这些元素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例如与祆教文化因素相联系。祆教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伊朗的宗教,在北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徐显秀墓中的某些艺术元素和出土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太原地区与西域的交流以及胡人文化的融合。

铁镜本身除了可能是祆教文化的标志外,也可能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或个人信仰。在古代,镜子不仅是日常用品,还经常被赋予驱邪避凶、沟通阴阳等神秘功能。因此,这面铁镜在徐显秀墓中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也可能反映了北齐时期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信仰。

(图8 铁镜(北齐武平二年徐显秀墓出土))

结语

山西博物院通过各种珍贵文物向游客展示了从史前时期至近现代各个阶段的社会生活、艺术创造及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了解晋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北齐壁画博物馆,则以其独特的视角,集中展现了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壁画艺术的魅力。这些精美的壁画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宗教信仰等内容,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在这次参观过程中,我们仿佛能够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近距离地感受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同时,也被深深震撼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精美绝伦的青铜器、陶俑还是栩栩如生的壁画,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希望未来还能有机会再次踏上这样富有意义的文化探索之旅!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