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主根主脉看河南 行走大遗址—西安美院艺术史论专业庙底沟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考察纪要
主根主脉看河南 行走大遗址
(图1 庙底沟博物馆师生合影留念)
10月9日,早上8时许,由周俊玲、陈磊两位老师带领艺术史论专业2022级艺术史论班、2023级艺术史论班及博士研究生共计64人从酒店出发,经过大概十分钟的车程,到达今日上午考察目的地: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博物馆(图1),下午行程安排至三门峡市博物馆。
01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古城南,总面积约36.2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出土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器物数千件,其中以彩陶为最多,占比达近20%,为考古史少见。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年代早晚与源流关系,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考古学价值。
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沿着步道漫步,仿佛一步就是数千年,进入了仰韶鼎盛时期。穿梭于庙底沟博物馆展厅,仿佛看到了距今6000多年,原始先民生活、劳作的具象场景,他们用陶器打水、喝酒、装粮食,甚至用来当作葬具。
一、月牙纹
(图2 月牙纹彩陶罐)
月牙纹彩陶罐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性器物,更是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侈口、宽沿,圆唇,束径,折腹,平底,细泥红陶,表面打磨光滑,器身绘制的14个月牙纹样十分罕见。”庙底沟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仰韶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最精美的一件器物,也是唯一一件完整器。月牙纹彩陶罐的发现告诉我们,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天文知识,并出现天文崇拜的现象,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月牙纹彩陶罐成为了代表仰韶文化的重要文物,既装点了史前先民的多彩生活,也焕发了时代蕴积的艺术精神,承载了珍贵的文物价值。
二、花瓣纹
(图3、4花瓣纹彩陶纹样 )
花瓣纹是庙底沟文化彩陶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豫西、晋南地区发现的多瓣式花瓣纹非常丰富,以植物花卉作为彩陶纹样应该是农业文明发达的体现,是庙底沟文化最具标识性的纹饰,也是庙底沟人共同的审美倾向。在馆内众多彩陶中,花瓣纹彩陶盆可以称得上是庙底沟类型彩陶的代表作。它口径31.9厘米、底径13.2厘米、高20.3厘米,泥质黄陶,器表做磨光处理,钵体盆形,上腹以黑彩绘出多组交错的弧线三角、圆点、线纹等,组成一周连续的花瓣纹,纹理优美、线条流畅、色彩古朴,极具艺术感。庙底沟文化的花瓣纹不仅是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诠释了“华”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了“中华文明之花”。它不仅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更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百卉含英,开遍大半个中国,也与同一时期相隔万里的文明遥相呼应。
02三门峡市博物馆
经过上午的庙底沟博物馆考察后,史论师生继续前往三峡市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三门峡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绕城而过,崤函古道贯穿东西,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孕育出了种类繁多、富含价值的文化资源。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具有时代跨度大、种类齐全、数量较多等特点,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本次考察旨在通过见证三门峡地区文明进程的重要实物资料,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启发与参考。
(图5 师生于三门峡博物馆合影)
一、唐三彩凤首贴花执壶
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唐三彩凤首贴花执壶出土于三门峡经济开发区的一座唐墓中,通高40厘米,腹径18.2厘米,底径13.5厘米。器身修长,造型优美,釉面肥厚温润,有绿、黄、褐、白等色。凤首口,细长颈,鼓腹,喇叭形圈足。作为我国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三门峡市,是古代沟通长安与洛阳两大著名古都的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使之成为多元文明碰撞和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传播扩散的重要桥梁。而这件唐代三彩凤首贴花执壶为人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商贸、文化、文明交流提供了典型实物例证。
(图6 唐三彩凤首贴花执壶 三峡市博物馆藏)
二、西晋灰陶武士俑
该武士俑残高35.5厘米,头戴兜鍪,帽顶部缨饰残缺,兜鍪模印为瓜瓣样,兜鍪两侧有护耳,额部眉心处有下伸的尖状额护。上身穿筩袖铠,下身著袴,腰系带,于腹前打结,足登靴。但该俑的铠甲鳞片仅以简单随意的圆圈代替,离镇墓武士俑本应有的威猛严肃相去甚远,反而透出滑稽可爱之感。
武士所着的兜鍪和筩袖铠是西晋时期典型的戎装,也反映了战乱频发的政治生态下尚武的风俗。兜鍪又作“兜牟”,是古人以铁来制作护头的防护装具的称谓。因是在以青铜或皮革为材质制作的头部防护装具“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也称“铁胄”。《说文解字》中解释:“兜鍪,首铠也。”它一般由一排长甲片围成胄主体,由两排短甲片在左右两侧和后部围成护颊以及后颈部分,称“顿项”,由胄顶的半球形铁甲收拢,胄顶树立有装插缨羽的圆管。后兜鍪又代指士兵。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镇墓武士俑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成为时代发展中具体而完整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实物见证。
(图7 西晋灰陶武士俑 三峡市博物馆藏)
三、三乐镜
该三乐镜于20世纪80年代被三门峡市博物馆收藏,镜为葵花形,直径13厘米,镜缘处宽约0.45厘米。镜边缘处略有凸起。镜正中心有一枚圆钮,钮上方有三个长方形框,框内为三竖行铭文,内容是:“荣启期 问曰答 孔夫子。”镜钮左侧有孔夫子画像一幅,孔夫子头戴高冠,身着宽松长袍,右手拄着圆柱拐杖,左手微张,目视前方。镜钮右方则是荣启期,其身着鹿皮大衣,左手持着七弦古琴,头部向左,右手抬起,似歌似舞,给人以潇洒之感。镜钮下部则是一幅垂柳图,枝叶弯曲。整幅镜画给人以明朗之感,线条清晰,充满艺术气息。“三乐”源自《列子·天瑞》,后被人广泛援引,也逐渐应用到铜镜装饰上。制造镜子的工匠将此故事雕刻于镜子上,表达当时人们对恬静、自然、长寿、安居乐业的追求。这面唐代三乐镜整体雕刻精细,花纹图案清晰,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唐代铜镜中的精品。
(图8 三乐镜 三峡市博物馆藏)
从今日庙底沟博物馆、三门峡市博物馆以及仰韶文化博物馆的考察中,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华夏大地璀璨辉煌的文明篇章,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及传承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