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微史论·考察||“暗水流花径,春心带草堂”——杜甫草堂考察思考

发布日期:2024-10-2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史论·考察||“暗水流花径,春心带草堂”——杜甫草堂考察思考

暗水流花径,春心带草堂杜甫——草堂考察思考

5月10日下午,艺术考古专业师生前往杜甫草堂进行考察。此次考察实地感受了草堂的人文环境,学习与回顾了唐代相关历史、中国古典诗词以及古代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文章围绕杜甫草堂展开,并结合昨日前往的武侯祠,对两者的纪念对象及建筑屋顶形式进行对比探讨,以此来分享笔者拙见。

01杜甫草堂的研究现状

杜甫草堂是西蜀古典园林的代表性基地,并存有碑刻、遗址等文物。目前学界关于杜甫草堂的研究较少,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园林艺术特色。关于杜甫草堂园林艺术特色的研究多是结合杜诗来分析。如郭风平、樊亚妮、张会玲在《杜甫浣花溪园林艺术风格初探》中利用《卜居》来分析草堂的选址原因,认为园林选址体现了诗人的风骨雅气;利用《堂成》、《狂夫》等诗探究草堂景观的艺术特色,认为每个园林景观中都利用了诗歌的象征、比附以及直抒胸臆的方法营造高雅意境;利用《村夜》、《绝句漫兴》等诗句探究草堂的借景手法,认为草堂运用了声光互借、远近互借、动静互借等借景手法增添观赏意趣。还有刘兴诗在《成都杜甫草堂古环境探微》中通过分析杜甫诗歌对草堂在河曲中的位置、草堂河曲尺度与轴线、浣花溪河床结构、浣花溪水量推算、大气能见度状况都做了细致的探究,得出了杜甫选择了河曲凹岸兴建茅屋,并且当时浣花溪水量丰富,岸滨土质肥美,气候良好,大气洁净度较高,无有任何污染,是一个环境条件良好的居家处所的结论。另还有赵楷《杜甫草堂建筑与文学的融合及其审美体验》、孟浩亮、张泽岑、向潇潇《成都杜甫草堂的诗意园林空间》等文章都结合了杜诗对草堂进行分析。

2、古代碑刻考证。关于杜甫草堂内现存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碑刻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现对外展示的古代碑刻有25通,或竖立地面,或嵌于壁间,它们分别镌刻于唐、明、清三个时期,计有唐碑1通、明碑1通、清碑23通注。这些碑刻或勾勒诗圣形象,或记载草堂重建缘由,或流传凭吊游赏诗章,或摹刻草堂图景注。关于碑刻的研究有两方面,一是碑刻考证方面,二是病害特征及机理研究。考证方面李霞峰学者对此贡献最大,他先后发表三篇文章于《杜甫研究学刊》对杜甫草堂博物馆现对外展出的25通碑中的24通都做了考述。《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初考》中,他首先对其中15通碑做了考述。根据馆藏拓片对清王邦镜书《唐工部杜少陵先生小像刻石》等残缺严重的碑刻做了信息的补充,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并将碑文中提及的人物与地方通志进行对应,帮助了碑文的断代。如《杜甫画像刻石》,他将题碑人金儁与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三《职官·题名·布政司》对应,推断此碑是金儁在任四川布政使期间的康熙壬子即康熙十一年 (1672)时撰写。其余两篇文章《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续考》、《成都杜甫草堂古代碑刻三考》均以同样的方法分别对其余5通、4通碑进行考述。病害特征及机理研究方面仅一篇。李艳红、李佳珉、曹永康、季鑫焱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石碑文物病害特征及机理研究》采用岩相、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拉曼光谱(Raman)和离子色谱(IC)等技术手段对岩石本体和风化产物进行分析,并基于石碑微环境数据对病害的形成机理进行探究。得出了目前草堂石碑最为严重的病害是层片状剥落,绝大多数石碑的表面或内部均含有硫酸钙等可溶盐,其潜伏性和活动性对石碑影响极大的结论。

现关于杜甫草堂的研究多是进行个案研究,对比研究的文章较少。基于此,笔者结合行程中的另一纪念性建筑群武侯祠,将二者进行对比,愿能有新的思考与启发。

02杜甫草堂和武侯祠的历史沿革和布局

唐乾元二年(759年),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带领一家由陇西(今甘肃南部)入蜀,次年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造草堂居住,在此度过4年时光,并写下二百多首诗歌。765年,严武逝世,杜甫被迫离开成都,流落荆、湘等地,草堂也遭到破坏。直至唐末诗人韦庄一诗写“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因命芟荑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非敢广其基构耳”,至此杜甫草堂开始由私人住宅转变为纪念性场所。直至宋代,杜甫草堂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刻断石为碑。又至元明之际的战乱,草堂遭到严重破坏,但明代得到多次官方主持的重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云鹄在草堂寺与杜甫草堂间重建浣花祠。经过一系列的修葺,现在的草堂已经是纪念祠堂和故居风貌相融合、清代古建筑与巴蜀古典园林相辉映的著名文化胜迹。历代共经历十四次重大重修,多以旧址建筑遗存与杜诗中对草堂的介绍来还原草堂的面貌,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草堂布局。

再细观之建筑布局,杜甫草堂初建时只是“诛茅出一亩”,现已经发展为占地面积800亩。其主要以按照中轴线对称的方式来安排布局,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于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灵活的配以亭、廊、槛、榭或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如今的草堂。(图1)现杜甫草堂布局因地制宜,根据浣花溪三面环水、一面临壑的自然特点,突出茅庐建筑、园林动植物及水体等构园要素,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浣花溪呈现一派楠屋茅舍、圆荷细麦、绿树环抱、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不仅如此,在每个园林景观中还利用诗歌采取比附、象征或直抒胸臆的方法,处处营造高雅意境。

图1 草堂布局

图2武侯祠格局变化示意图图源谢辉《成都武侯祠的历史沿革与保护发展》第5页

反观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公元223年,诸葛亮亲自选定了现武侯祠这块风水宝地,在这里修建了惠陵,葬入先主刘备,同时在陵旁修建了汉昭烈庙,这里由农田变为皇家陵园。到了南北朝,从成都“少城”将武侯祠迁到惠陵、汉昭烈庙旁。武侯祠位于惠陵东偏南、汉昭烈庙西偏南,三者呈倒品字形,各自分立,自成一体。明洪武二十三(1390年),朱元璋十一子蜀献王朱椿到达成都,朝拜武侯祠时,他发现武侯祠的香火极好,而紧临的惠陵和汉昭烈庙却差之甚远,为维护皇家尊严,以“君臣宜一体”为由,下令将将原彼此分开的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为一体,将刘、关、张及诸葛亮的像塑在一殿,所谓“位武侯于东,关张于西,为文祭之。”民间仍习称这复合体为武侯祠。(图2)

武侯祠建筑以刘备殿、诸葛亮殿和刘备墓为主体,配以辅助建筑和园林设施共同构成了一处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古代纪念性建筑群。(图3)杜甫有一描写武侯祠的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描绘出武侯祠柏树森森、清幽静谧的园林特征。从历代对武侯祠的重修情况看,清人极重视对武侯祠的恢复与发展,据清代康熙年间所刻绘的《武侯祠全图》可见祠内的园林风貌早已形成,其祠内像、建筑、碑刻、匾额对联等多为清代修建的作品。可以说,清代是对现武侯祠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一个历史时期。此后陆续种植花木、修篁、建造亭轩、开凿水池、辟置庭园,经过二百余年的培育和养植,使得祠内园林颇具规模。

图3 武侯祠布局

图4 轴对称线示意图

细观之两者的建筑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杜甫草堂仅有一条中轴线,是通过中轴线、周边环境的安排来突出主体建筑工部祠的。而武侯祠建筑群有两条相对独立的对称轴线(图4)。一南北向的中枢轴线,强调了昭烈殿和静远堂在建筑群中的核心地位,还有一次轴线与中枢轴线平行。武侯祠这样的安排与建筑群的功能是相符合的,武侯祠与惠陵是两组祭祀建筑,沿轴线布置轴线能形成强烈的秩序感和威严空间。除中枢轴线外,武侯祠又以两大殿为主体,按横轴线布置有廊道和两厢,形成三座庭院。这一系列的建筑采用了由单一到多变、由低到高的空间序列方式。

03杜甫草堂与武侯祠的纪念对象和建筑屋顶形式比较

杜甫到成都时,唐朝政局动荡,唐肃宗排挤功臣,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以饥寒之身怀济世之志,把自己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紧密相连,升华为忧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诗歌创作的不竭泉源。他专程去拜谒武侯祠,追忆功绩,緬怀先贤,留下了《蜀相》这一千古名篇。杜甫借诸葛亮蜀相的身份,期待君王能像刘备一样礼贤下士,盼望贤臣能像诸葛亮一样匡扶社稷,从而挽救风雨飘零的时局。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名句也作为门楹挂于诸葛亮殿内。

杜甫草堂与武侯祠同为成都地区的纪念性建筑群,且只相距约4公里,二者联系密切。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异同?

1、从纪念对象分析杜甫草堂是专门凭吊诗人杜甫的场所,而武侯祠原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庙。武侯祠后发展为君臣合祀祠庙,纪念蜀汉英雄群体,二者的身份地位不同,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同。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不仅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全貌,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境界,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辉煌无比的成就,堪称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顶峰。为了纪念他对人类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人民将他尊为“诗圣”,代代相承地诵读他的诗歌,学习他的精神。现如今对杜诗的研究也一直保持着生机活力,关于杜诗的文献学研究和文本阐释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重点。除了对其在诗歌艺术上成就的称赞外,后世对杜甫的人格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北宋王安石《题杜甫画像》中写到:“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读杜诗》中说到“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朱熹在《王梅溪文集序》的《朱文公文集》卷七五中这么评价杜甫:“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羞蟲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杜甫》中称赞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对杜甫的纪念更多是人民自发的,对于其高尚人格以及杜诗成就的称赞。

武侯祠是纪念各蜀汉英雄的祠庙,以丞相诸葛亮为主。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匡扶蜀汉政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勤政务实、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代贤相,名垂千古。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泣拜于地曰:“臣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从此,诸葛亮便牢记托孤之重,忠于职守,辛勤谋划。最后积劳成疾,身死时还认为自己愧对先帝重托,深有负罪之感。他的忠义受到清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康熙在《遗诏》中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皇帝写的《蜀汉兴亡论》中认为像孔明这样的贤人“为国家之宝”。

总而言之,对杜甫的纪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杜诗的艺术成就上,而武侯祠主要是纪念诸葛亮对蜀汉做出的重要功勋以及忠义的品格。纪念对象的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同导致了人们纪念方式不同,也就带来了建筑的差异。使得杜甫草堂的园林气息更浓重,而武侯祠更加注重礼制。

2、从建筑屋顶形式分析

引人注意的是二者建筑屋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是古建筑屋顶的四种基本形式。其中歇山、庑殿可以做成重檐建筑,即重檐歇山与重檐庑殿。这六种屋顶的等级次序由低到高为:硬山,悬山,歇山,庑殿,重檐歇山,重檐庑殿。硬山顶等级最低,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

杜甫草堂对屋顶的建造不完全遵循屋顶的标准,如工部祠的悬山顶(图5),就并未严格按造悬山顶的形式建造。悬山顶等级不高,在民间建筑中广泛应用。正脊中央饰有二龙戏珠,为迎合观赏游玩需要,在正脊两旁鸱吻旁又出两假脊进行装饰,使其富有变化。同样具有观赏园林性质的都江堰也是如此。无独有偶,茅屋的屋顶也不一般,茅屋侧面小亭采用了歇山顶(图6),歇山顶是高等级屋顶,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在杜甫落魄时居住的小茅屋断不可能有此构造。笔者认为现对于其的修建过于注重打造文人意趣,而忽视了其原本面目。

图5 工部祠屋顶 笔者摄

图6 茅屋屋顶 笔者摄

反观武侯祠,各建筑屋顶都严格按照规制建造。刘备殿与诸葛亮殿均为单檐歇山顶。(图7、8)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故称九脊殿。歇山顶的正脊比房屋开间要短,其典型特征是在正脊两侧两条垂脊间有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墙面,这个区域称为“山花”。歇山顶是高等级顶,仅次于庑殿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

图7 刘备殿屋顶

图 8 诸葛亮殿屋顶

相较而言,武侯祠屋顶等级高于杜甫草堂,并且杜甫草堂的屋顶结构更注重观赏性,而武侯祠更注重礼制。

04结语

杜甫草堂与武侯祠同为具有川蜀地区特色的纪念性建筑群,二者的园林艺术、建筑特色、人文环境等都值得我们认真观察、细心研究。通过将纪念对象及屋顶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杜甫草堂观赏性更强,而武侯祠礼制性更强。其原因似为二者纪念对象的不同,以及杜甫与诸葛亮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同,带来的纪念方式不同等。因笔者才疏学浅,还有很多问题未深入探讨,希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增进综合素质,做出更详尽的分析。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