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 ·考察||仙骨引魂入昆仑,吉金耀彩铸华年——2023级美术学班山西文化考察
仙骨引魂入昆仑,吉金耀彩铸华年
十月十日,美术学班在太原市参观北齐壁画博物馆和纯阳宫。北齐壁画博物馆,建造于徐显秀墓原址之上,馆内收藏有娄叡墓壁画、徐显秀墓壁画、九原岗壁画等珍贵壁画资料,为研究草原历史文化和中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大量史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北齐壁画博物馆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是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第一展厅“别都华彩”的第一件展品是出自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门楼图,是我国目前发现时间最早,内容最完备的“界画”,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完整揭取的最大一块壁画。
门楼是单檐庑殿顶建筑,三开间,鸱尾硕大。难得的是它的双柱式斗栱,堪称孤例,在发掘时曾被认成斜栱。栱眼壁位置设有网状织条,未涂泥,既通风又防鸟虫进入,非常巧妙。正脊上方的“神鸟”,发掘简报里称为朱雀。但考虑到旁边的莲花形火坛,火坛加上对称神鸟,一般都被认为是祆教崇拜的标志性图像,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门楼图中也有“妇人启门”的形象,共有6名女子站在侧门或连廊内。
(图1 门楼图)
“匠百运奇,清思幽密。飞檐联翻,轻飘绵邈。零鸟羽仪,神兽炳曜。若凤之鸣,如虯之转。”死后成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与梦想。至少在汉代墓葬中已经出现了反映死后升天或成仙的图景,并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图像模式。魏晋以后,主政中原的各色胡人,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把各自文化中对天界的想象融入其中。
北齐壁画中,手持摩尾飞步在云端的羽人;状如天马、口食虎豹的驳;骑鹤驰骋的女仙;驭龙而行的仙人;长发飘潇、手持鼓风袋狂奔于云间的风伯;努睛露齿、持槌击连鼓的雷公;赤身骑龙、倒水泛洒的雨师等等,共同绘出一幅“杂物奇怪,山神海灵”的仙界奇景,展现了北朝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畏兽的形象一直没有统一定论,出自《山海经图赞·猛槐》,是一种可以辟邪的凶兽。绘制在墓室壁画中,作用是保护墓主灵魂,使墓主不受侵扰。壁画中多见神鸟吞蛇、疆良吞蛇的图像。蛇在古代的形象亦正亦邪,既有助人疾行、操控天气、重生不死、生殖崇拜、守卫神、保护神等正面形象,也有邪神、邪恶、恶鬼、罪恶、黑暗的负面形象。古人认为蛇会钻进墓穴,打扰墓主,从而影响墓主的升仙永生之路。故在壁画上绘制吞蛇图像,表现了时人对升仙的追求。
(图2 畏兽)
(图3 驳)
(图4 雷公)
(图5 疆良)
狩猎是皇室贵族热衷的娱乐活动之一。北朝统治者虽倡导农耕,却依然不忘游牧民族狩猎的传统。狩猎随从由数千至数以万计,猎场广达数十至百里,时间从数日至几十天。狩猎时往往先由骑健驱使鹰犬,四面合围,驱赶猎物,再由贵族及随行人员射猎、围捕。在走马弯弓驰骋改猎中,释放着游牧民族本能的豪迈热血。
狩猎是中原汉族的活动之一,但是壁画中出现的“回首射箭”和“虎扑马”图像都是外来图像。传统狩猎图像中,人与动物距离较远,中间通常以猎犬、树石相隔;而九原岗壁画中,却出现老虎扑咬马的图像,这种动物反抗的情节多出现于波斯美术,例如亚述美术中的《垂死的母狮》。
(图6 狩猎图)
娄叡墓
娄叡墓壁画手法写实,线条洗练道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晕染法运用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布局延续了汉代吊画所流行的“天上一人间一地下”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着北朝绘画的新水平。
《鞍马导引图》是娄叡墓中极为精彩的一系壁画。壁画中绘有两位导骑者。前面一人骑着枣红马,头戴黑色长裙帽,身穿月白色窄袖长袍,脚登一双黑色长靴,腰间系有蹀躞带,手扶殳,殳入囊。枣红色鞍马,络头齐全,鞍鞯俱备。后面一人则回首转身,脸长圆,浓眉凤眼,小胡子小嘴,头戴黑色长裙帽,身穿枣红色窄柚长袍,灰白色细口裤,黑色靴踩在马镫上。腰间束蹀躞带,佩挂殳和殳套,坐绿色鞍马,拉紧缰绳,所骑的马匹,右前蹄伸出又却步,左前蹄弯后止步,正在张嘴嘶鸣,全身重力压向左后腿上,右后蹄也在全身压力下,滞步不前,尾巴高高扬起,似乎是收到了惊吓,颗颗粪粒相继落地。生动表现出马匹受到惊骇的真实情形,增添了壁画的生活情趣。中间的一匹马被称为“蒙娜丽莎马”,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好似在与观者对视。
(图7 鞍马引导图)
(图8 鞍马引导图)
徐显秀墓
徐显秀墓中的《出行图》,是迄今发现的最完美的北齐壁画,描绘墓主人出行的仪仗场面,见证了北朝古丝绸之路东西商贸往来、东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遍布全墓的彩绘壁画保存基本完整,共约壁画330余平方米,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该墓葬壁画彩绘各类人物、马匹、牛车、神兽,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应有尽有。画面人物与现实同大而栩栩如生,内容纷繁而布局和谐,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楚。
《出行图》中,侍女的发型引人注目。其发型并非常规的简单发髻,而是形似飞鸟,一边高,一边低,称为“飞鸟髻”。据文献记载,梳飞鸟髻是北齐后主宫中女子的时尚,后流入民间。《北齐书》卷:“又妇人皆剪剃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为之,被于四远,天意若曰元首剪落,危侧当走西也。” 时人即以此为北齐灭亡的征兆。观察水泉梁壁画中的“飞鸟髻”,也未必全是左低右高,“髻心正西”,也有左高右低者。
二、纯阳宫
太原纯阳宫是供奉吕洞宾的道观,全宫中轴线上建有四柱三楼木牌坊、吕祖殿、方形单间回廊厅、玉皇阁等主要建筑,周围有配房和砖券窑洞。馆藏珍贵文物众多,以全国唯一的九宫八卦院建筑、中国首批禁止出境文物之武则天称帝时期的涅槃变相碑、唐代常阳天尊汉白玉石像等“纯阳三绝”著称。
“纯阳三绝”
1. 涅槃变相碑: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涅槃变相碑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前后的情景与佛陀讲法度人的故事。碑的正面雕有佛祖涅槃故事六图,以由下至上(倒序)的方式排列的,从下至上分别为“临终遗诫”“双林涅槃”“摩耶哭棺”“再生说法”“送葬”“荼毗”碑的背面雕有图案,为“起塔”“八王分舍利”和“弥勒三尊像”。涅槃变相碑是武则天利用宗教巩固其政权的产物。
(图9 涅槃变相碑)
2. 九宫八卦院:纯阳宫建筑最精华的部分是第四进院的九宫八卦院,平面布局呈方形,抹角八面,按照道家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方位建造,再加上中间的这一个“方形三间两层亭”形成“九宫建制”。九宫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分,在晚上从地上观天空的七曜和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和季节等资讯。八面均有砖券窑洞,俗称“九窑十八洞”。因为“仙人好楼居”所以道家的建筑多楼阁,在洞顶四面建楼,四角建九角攒尖亭。楼亭之间以围廊相通,四楼四亭和院中心的“方形三间两层亭”组成九星,与地下九宫相对应。
3. 常阳天尊像: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位于五进院的潜真洞内,造像建造于唐代,面容饱满,线条圆润流畅,衣纹清晰,具有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艺术价值独特。常阳天尊头戴莲花形冠,面相丰颐,细目微眯,长髯垂胸,神态安详、庄严、和穆,气度不凡;右手持扇及拂尘,左手扶几,身着宽大道袍,盘坐于长方石座上。
(图10 常阳天尊像)
以石为纸,笔绘人仙世界;以玉为基,刀刻佛道尊者。北齐壁画博物馆与纯阳宫带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的震撼与冲击,砖石既可成为佛道造像的原材料,也能承载北齐画匠的奇思巧技,展现神逸精妙的天上世界。经此一览,我们对北齐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草原历史文化和胡汉交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深深惊叹于古人的建筑技艺之卓异、造像手艺之精熟。
三、山西青铜器博物馆
山西青铜博物馆,隶属于山西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馆内基本展陈为“吉金光华”,目前馆内展陈还有“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个展馆。
青铜器刚刚制造完成时,并不是锈迹斑斑的模样。铜合金被熔炼凝固后,呈现出质感如黄金般的样态,金光璀璨,这也是展馆“吉金光华”的名称由来。
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路,春秋时逐渐消失。饕餮是《山海经》中的神兽,性情凶猛,贪吃无度,最后吞吃完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只剩下一个头。古人融合自然界中各种猛兽的特征,创造出饕餮纹。饕餮表现了人的贪婪,饕餮纹却具有驱邪避凶的寓意,同时也表现了对天神的崇敬。
(图11 兽面纹鼎)
天鼋犬觥,盖为龙头形,宽流,腹壁微鼓,高圈足。龙头张口露齿,盖上饰龙纹和兽面纹。觥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兽面纹和长冠凤鸟,均为雷纹衬地,盖内与底部均有“天鼋”铭文。觥上纹饰可能是族群的图腾。
(图12 天鼋犬觥)
爵的名称是宋代人所起,其形制在《说文解字》中有很形象的描绘:“爵,礼器也,角雀之形,中有鬯酒。”按此解释,爵是一种饮酒器。但此种器形有三足、长流且有双柱,并不便于饮酒。在学术界中,一般将爵认定为酒器或者祭器。爵上有两个“菌状柱”,过滤酒液的同时,也能令饮酒者保持仪态,使爵不倾斜过度以至于酒液流出,也可以减少饮酒量。
(图13 爵)
“晋公盘”是晋文公时期特制的青铜礼器,国家一级文物。这座别出心裁的水上动物乐园,就是晋文公重耳送给爱女孟姬的出嫁礼物。
晋公盘口径40厘米,重量7000余克,浅腹平底,内底中央饰有一对精美浮雕龙盘绕成圆形。双龙中央,有一只立体水鸟。双龙之外,还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金龟。再向外延,又有三只圆雕跳跃青蛙和三条游鱼。最外圈,则有四只蹲姿青蛙、七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乌龟。这些圆雕动物,都能在装置原处作360度转动,鸟嘴可以启闭,乌龟头也可以伸缩。在“晋公盘”内壁,有七处铭文,每处三行,共183字。这些铭文,清晰呈现了“春秋五霸”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晋公盘并不是一体铸造而成,采用了分体铸造法,在细节处仍可看见熔铸痕迹。
(图14 晋公盘)
刖人守囿车,贵族青铜玩具。刖人,即受过刖刑(又称剕刑,中国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人,“囿”是指贵族饲养各种珍禽异兽的苑囿。它的造型就是一辆车子,有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可以拉动前行。体积不大,小巧玲珑,可以放在手掌上把玩。车顶上,有四只圆眼尖喙的小鸟,中间蹲着一只小猴子。车身四周,雕刻着鸟、虎、熊、罴等许多动物,就像是一座流动的动物园。除了车上的小动物是这辆车的亮点,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独具巧思的设计,堪称中国最早的“车模”。
车身上可以活动的部位多达15处,车厢两侧的车轮灵活转动毫不费力,车门上的插销可以随意插合,顶部的小猴可以把器盖一分为二地打开,四周的小鸟看似文静,实则是活动的,可以360度旋转。这辆车上除了满载小动物,唯一的一个人尤为引人注意,他没有左脚,一手拄拐,一侧手臂则紧紧夹着门闩,他也是这件青铜器“刖人守囿车”得名的原因,在当时脚被砍掉的人,便是受了刖刑的。而刖人常被用作守门人。
(图15 刖人守囿车)
(图16 刖人守囿车)
鸟尊,形如昂首挺立的鸷鸟形。头顶有冠和双角,双目圆睁,尖喙,下唇固定,上唇可自由启合,设计巧妙。颈细长,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鸟背设盖,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鸟尾下设一虎形支脚,虎昂首,张口露齿,前足撑地,后足贴于鸟身,形成三点支承,以保器体平衡稳固。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造型独特新颖,铸造技术精巧至极,是晋国晚期青铜工艺中的杰作。纹饰有虎与鹰两种,看似为简单的纹饰,实际上虎是晋国的图腾,老鹰是楚国的图腾,而两国当时关系紧张。故晋国的器物,往往为虎压鹰,楚国文物则为鹰压虎。
(图17 鸟尊)
四神砖上的四神并非现在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而是白虎、鱼、玄武和青龙。《逍遥游》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古人认为,鸟由鱼变化而来,所以四神砖上出现的是鱼。
(图18 四神砖)
赫连山墓位于大原市晋源区生态工程学校。墓室四壁及棺床上有精美的绘画,保存完整,颜色如新。墓室内的绘画可分为墓壁、墓顶和棺床等三部分。棺床北、东、西三面共有8幅树下老人屏风图,每扇屏风的图像都以树下两个或坐或立的褒衣男子为主,人物附近点缀有植株、岩石、丘垄等。赫连山墓中的壁画是目前所见山西地区保存最好的唐代墓葬壁画之—。
“屏风式树下老人图”是墓葬壁画的一种装饰题材, 这种题材始于北朝,是受南朝墓室模印拼嵌砖画《竹林七贤》的影响而形成。太原地区发现的树下老人图墓葬,主要集中在金胜村附近,时代以盛唐为主,风格独具特色,反映了太原地区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并影响了陕西、宁夏以及新疆等地的屏风式树下人物壁画墓。
(图19 屏风式树下老人图)
四、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核心展览区以“晋阳雄異”为主题,呈现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汉代王陵及其陪葬墓、唐代郭行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展陈文物近1000件,通过文物讲述晋阳故事,阐释晋阳文化。核心展览区以时间为序,设立肇建晋阳、名都并州、霸府别都、盛唐北都、锦绣太原五个单元。
赫连山墓壁画原件位于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
目阅书,步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当书上的青铜器、造像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才真切实际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奥莫测。当五千年的光阴流过人间,过眼的是波澜壮阔的昔日云烟,留下的是历经风沙的吉金光华。步履匆匆中,这两天的考察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