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系赴铜川周边地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活动
“美术史论系暑期赴铜川周边地带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调查社会实践服务队 ”考察活动启动。第一日考察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和富平陶艺村。
#01
馆内介绍
图 / 考察小队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合影
陕西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是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手工技艺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进行考察与学习。该馆展览面积 3230平方米。场馆内集七大功能展区于一体,参观者可以了解剪纸、刺绣、戏曲、社火、面花、皮影、陶等不同类型的非遗艺术作品。
#02
部分非遗介绍
01华县皮影戏
图 / 华县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戏”或“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陕西华县皮影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华县皮影雕刻技艺是陕西华县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远可追至唐、宋时期,发展鼎盛期在明、清之际。当地人用“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来描述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它演绎的历史故事和民俗生活,蕴含了丰富深厚的思想内涵。
我们经过观察对比发现,华县这一地区的皮影工艺非常独到且精巧。在材质上,华县皮影因为使用厚牛皮进行雕刻,人物看起来也会厚重许多。而在造型上,对于面部的处理,华县皮影人物的面部要处理得圆润一些,此外在颜色方面,华县皮影擅长同时使用红绿色这类较为冲突的色彩搭配,而这些搭配却能在皮影上保持一种和谐之感,使观众不会觉得生硬。
02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起源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一个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小村庄,是黄河、渭河和洛河村庄附近的交汇处。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通过馆内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华阴老腔是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戏曲剧种,其源于生活,一般只需五人(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就可撑起一台戏,其中,这五种角色中都由主唱一人担纲。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此外除了条凳这种直接运用生活物品当乐器之外,还有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干鼓、梆子、钟铃等乐器非常丰富。
华阴老腔的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除此之外,它的词曲均别树一帜,代表作品《太阳圆月亮湾都在天上》,不仅编曲易上口,歌词也写的特别生动有趣。这首歌在《高兴》《三枪拍案惊奇》《关中往事》等多部影视剧中出现过,都带来了非同凡响的效果。
2006年,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谭维维因电影《白鹿原》与华阴老腔艺术结缘,和华阴老腔的老艺人们在央视春晚上为观众带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
03花苫鼓
图 / 花苫鼓
流行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的花苫鼓,是用手工制造的装饰物将鼓围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鼓舞。花苫鼓表演者皆为女性,身穿彩服,腰系长裙,身披大红斗篷,额戴面花,足蹬彩鞋,鼓槌用绸扎,鼓用花苫。《大荔县志》记载:花苫鼓,盛行于石槽、九龙、张家庄、西里等村,春节期间杂于社火中表演。起因说法不同,流传普遍的为祈雨、祭洛河之神,用于“接药水”三种说法。
花苫鼓表演如彩蝶飞舞,表演起来节奏舒缓有力,舞姿柔美飘逸,如鲜花盛开,彩蝶飞舞,令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2007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04面花
图 / 面花
面花在陕西省渭南市,又叫“花馍”“礼馍””面塑“,既可观赏,亦可食用。渭南市因此也被誉为“面花之乡”。渭南面花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
渭南面花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装饰性的面花和作为底座的大馒头连成一体。代表作品有:“娃娃馍”“贴花馄饨”。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水果蔬菜等,神在似与不似之间。如端午节的“艾馍馍”。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十分壮观。这一类品种最多,用途最广,也最引人注目。代表作品有“老虎馄饨”“插花馄饨”等。
在渭南,面花意味着民俗情愫,渭南面花以婚俗面花最为精美而丰富。闺女出嫁娘家要送人物、鸟兽、鱼虫和花卉等形式的插花馄饨花馍。当新娘回娘家“住十”回婆家到十五天后,娘家要送各种样式的核核馍。岁时节日多送狮虎等样式的插花馍。
小结
这些非遗传统文化既是渭北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积淀着中华民俗文化的历史沿革、风俗变迁,同时也是劳动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非遗传统文化从其诞生之时起,人们就寄寓了祈佑庇护以及对于生活的深切美好希望,就这一点来说,在历史的演变更迭中,它们一直保持着与民众生活的根性联系。
近年来,渭南市还依托非遗传统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带动更多群众成为优秀民间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和传播者。
富平陶艺村
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坐落于陶艺村的千亩生态果林苑中,目前是国内首家以现代陶艺为主题的陶艺博物馆群,目前馆群占地100余亩(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七座建筑,是由13个分馆和一座综合性的展馆及一座陶艺文献馆组成。
在我们看来,陶艺不仅可以体现个人审美还能够提高艺术品味、丰富人们的生活。虽然有些陶艺也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它们无论在造型上或是工艺上,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现代陶艺所要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而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
图 / 考察小队在富平陶艺村的合影
对于非遗传承问题的感想
在参观渭南市非遗展示馆的过程中。讲解员意味深长的对我们说“我们与博物馆的区别就是,博物馆展的是已经消失的东西,而我们展览的是正在消失的东西。等我们这里的非遗都渐渐消失了,我们这里也该改成博物馆了……”这句话不禁让我们发起思考:方才见到的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各种精彩绝伦的表演,都面临着失传,消失的风险。失去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对于我们而言都将是莫大的损失。而现如今,在人们都将目光放到过去与未来的时候,我们为何不着眼于当下,去尽我们所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宝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