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 || 应县木塔,一眼千年——22级美术学山西考察
应县木塔·一眼千年2022级美术学班山西文化考察
引言
Day4.2022级美术学班山西文化考察
秋意渐浓,凉风萧瑟,适宜登高望远,怀古幽情。在考察的第四天,我们步履不停,来到应县木塔,欣赏应县木塔“澤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的奇景。
简介
应县木塔,又被称之为释迦塔,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属于我国现存的一座较为古老的木塔式结构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它坐落在山西省应县县城的西北段,历史悠久,古色古香,设计精巧,结构复杂,轮廓优美,层层递进,暗层咬合紧密,木构件相互依托,采用双层框架,整体衔接完整,南北开门,设有回廊,宏伟壮观,极为罕见,堪称奇观,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与智慧理念,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
峻极神工—木塔结构
应县木塔位于南北中轴线,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搭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据,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央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桂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问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多2600多吨重。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伽牟尼,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著萨和二助侍。搭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搭下装有风铃。释迦塔的没计,大胆继而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杜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该塔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代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法相庄严—佛像
在木塔的一层,中央有一释迦牟尼大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身披通肩式袈裟,宽袖低胸衣裙,整体采用贴金和彩绘两种装饰方式。佛首部分,甘蓝色螺发和肉髻结合,其中发髻中镶嵌硕大红色宝珠一颗,是为“髻珠”,于唐朝时期流行。由于辽人喜唐风,略过北宋而返学唐,故壁画和造像之中皆有唐时风范。佛的石绿色眉毛细长入鬓,眉间有“毫光”,眉下双目微启,半闭半睁,这种佛目的表现,最早源于古印度的佛像,后随着佛教入华而有了本土化的改造,黑色璃眼珠边缘描一圈蓝色,眼缝处也描着蓝色,显得目光深邃,神采奕奕。鼻梁细窄,鼻头俊秀,与云冈石窟第20窟高鼻深目的露天大佛大不相同。佛的嘴角微微上翘,朱唇小巧丰润,类似于云冈石窟第16窟,不过上嘴唇略厚于下嘴唇。唇边有石绿色蝌蚪胡,卷曲的胡须造型与敦煌石窟第328窟唐代彩塑佛像一致,这是典型的辽金特色,印度佛教不讲究男女之分,只有善男子之说,佛的两耳戴着耳环,耳环处着橙黄色,与耳朵轮廓区分明显。
佛像两肩俊俏,手指修长,指尖纤细,整体图像显示女性特征明显。佛像袈裟轻盈贴体,衣纹线条流畅飘逸,有唐时“吴带当风”之韵。在通肩式袈裟和服饰上,用运沥粉堆金法绘制了50条团龙、行龙和飞龙,最长的约50厘米。这些龙均为三爪,形态各异,随衣纹转折而变化,造型灵动。
佛身肩宽胸阔,上身齐长。此外,这尊佛像的坐姿部分,脚底与腿呈水平,看不见脚底心,此特点为辽时独有。由于一些政治原因,在文革期间,塑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后进行修补,但佛的右手和左手的姿势有了一定的改变,根据学者的考据,佛像原初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应是手心向上置左膝作与愿印。
大佛宝座由莲花座和八角金刚须弥座两部分组成。有三层莲花瓣,第一层的每个花瓣上都画一尊精致的小佛,莲瓣肥厚,半尖翘起,单线勾勒花纹。在莲座束腰部间隔面各绘有二龙戏珠图,共绘八条龙。龙有五爪,头长双角,双目圆睁,张嘴吐舌,有腾云驾雾之势。八条龙的颜色也不同,有蓝色、绿色、黄色等。莲花座下八角须弥座边每个角都塑有力士,高 1.30~1.40 米,这些力士年龄不同,衣着不同,性格不同,肤色也不同。他们有的披挂盔甲,神态威严;有的袒胸露背,肌肉发达,齐心协力共同作扛莲座状。与力士共同扛着莲座的,还有八条颜色不同的立柱龙,这八条龙叉腰扶座模拟人的动作,生动自然,简约粗犷。
画中有画—壁画
在这座结构奇妙的古老建筑内,保存了一批世所罕见的奇珍.其中的壁画堪称稀有。在第一层塔内的泥塑释迦佛像周国及内槽南北门两侧,分别绘有飞天、天王、门神等形象。
壁画,仅底层周围的壁画面积就达304.65 平方米。在高12米的塑像四周还绘有6尊高达8 米的坐佛,堪称巨作,顶部的两侧还绘有飞天。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壁面中的天王怒目圆睁,威武雄壮。由于金代重绘壁画时,将辽代的画覆盖在了下边、形成了“画中有画”。
应县木塔释迎塔底层内糟南北门楣上,装有迎风板六方,各有一幅供养人画像。正面是女,背面是男。细端画像,服饰考究,华丽高贵,气质不凡。专家认为这是辽代萧氏家族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因女像皆为皇后,按皇家身份显然高于男性三王,所以均置于正面佛前。此六幅供养人像出自契丹绘画高手。900余年来,历经劫难得以保全,实属难得。因辽后供养画像得以传世的后服祎衣图像,迄今为国内仅见,因之破解了宋《三礼图》“推意绘之”的千古之谜。这对于我国古代服饰史、美术史和辽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实证。
飞天,梵名迦陵频伽,译言妙声鸟。《正法念经》曰:“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声音、若天若人。”在石窟雕像和佛寺壁画中,飞天是常见题材,或置于窟顶,或设于壁端、或分布于佛、菩萨上部两隅。应县木塔底层内槽六身佛像上部两隅画飞天各一,共计十二幅。这些飞天形态各异,飘带飞舞,上身袒露、两臂如翼,腰系短裙,服饰裏体,俊俏的面容饶有少女的风采,丰润的躯体富有肌肉的质感,犹存“吴带当风”的唐画遗风。
应县木塔内部壁画的画面宏伟精美,线条古朴苍劲,亦是技术、造型艺术完美统一的杰出范例。
方寸之美—匾额
匾额以简约的文字浓缩了蔚为壮观的华夏文明,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厚重,匾额于应县木塔,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让传统文化与古典建筑得以完美和谐地融合,使之历经数千载而不衰。
与现存其他古建筑的牌匾状况相比,应县木塔牌匾具有数量多,历时长,形式多样等特点。不仅记录了木塔的修建、维护、重修等历史,为确定建造年代、修缮历史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大量史料,也是古建筑牌匾形式演变的实证。应县木塔上有记载可查的古代牌匾共52块,其中“足壮观瞻”、“同登极乐”、“滤漫”、“挂月”4块牌匾已遗失,现存内檐23块,外檐25块,基本保存完好。牌匾的题记时间,自金朝到民国,跨越了四个时代。现存48块牌匾中年代最早的是金明昌年间作成的“释迦塔”牌匾,其上记录了应县木塔的几次修缮,是全塔历史价值最突出的牌匾之一。据统计,应县木塔现状牌匾中以清代牌匾数量最多,尤其是康熙六十一年,知州章弘主持重修后,当地官员、各行代表曾纷纷赠匾,现存此时期牌匾20面,占总量的42%。
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较为有名的有:
释迦塔
释迦塔为应县木塔的真正名字,它由金代昭信校尉王瑜所题,至今已经800多年。在它的旁边还写了236字的题记,记述了修塔历史。
峻极神工
最顶层的“峻极神工”是明成祖朱棣的御笔,这块匾是其北伐鞑靼和瓦剌部,得胜归来之后登塔所题。不过原物已经丢失,现在的匾额是万历年间重装的。
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御笔,效仿明太祖祖父朱棣,在其御驾亲征鞑靼部,得胜归来之后所题。
天柱地轴
天柱地轴是万历年间进士田蕙所题。这块匾是描写塔本身的,如天柱一般,像地轴一样。可见木塔在古代那绝对是傲视周边的存在。
结语
临别时,我们回首仰望木塔,它在落拓秋阳中屹立不倒,我们仿佛感受到历史老人厚重的凝视。它看尽了人来人往、云起云涌,历经了王朝更替、星月沉浮,创造它的王朝已埋入历史的黄沙,而它依然在那里,细数沧桑,与时间同流。
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们镌刻了苦难、抗争和辉煌,用自己的生命记录着着中华民族的生命轨迹。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我们不仅要研究文物中蕴含的精妙技艺和深厚文化,更要担负起保护文物的责任,此次研学经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文物古迹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