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1+X”起予者计划:12月读书活动

发布日期:2023-04-08     编辑:宗恒     点击数:

“1+X”起予者计划:12月读书活动

经过一个月的本硕“传帮带”,各小组同学按照上一阶段的阅读计划继续推进,展开读书分享会活动,基本遵循了各组长传授的学习经验与方法进行相关书目的阅读,并能够对书中核心观点展开陈述与总结,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理解。

艺术史论组

艺术史论小组负责人陈文瑾组织本次读书会共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由组员进行阅读分享,第二环节由组长陈文瑾为小组成员讲述学术论文的撰写问题。

在第一环节中,小组成员互相分享了《中国当代艺术史》《西部美术考古史》《莫高窟史话》《艺术的故事》《艺术的慰藉》《做衣服》等书目的部分章节,提出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疑惑,并展开分享与讨论。

其中,张亦禾同学以山本耀司《做衣服》进行阅读分享。“从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使我感受到,自我是需要和外界交流获得验证和反馈的,要经历从模仿他人到形成自我的过程”。


在第二环节中,组长陈文瑾以《多重祈愿——宋金墓葬中的宗教类图像组合》为示例,分析了一篇学术论文的构成与格式规范。强调大家在研究美术史过程中既要加强对于图像的识别与分析能力培养,也要处理好写作中的格式规范问题。

 

 

本次读书会互相交流了阅读心得体会,明确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格式规范等问题。

艺术史论小组负责人范芗茗组织本次读书会共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由组员进行阅读分享,第二环节由组长范芗茗为小组成员进行论文带读。

在第一环节中,小组成员互相分享了《美的历程》《建筑设计基础》《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艺术的故事》《艺术的慰藉》等书目的部分章节,提出阅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疑惑,并展开分享与讨论。

 

其中,严明瑾同学分享了《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的第一章——天主教和新教,西方精神的根源。本章节从西方宗教的发展讲起,并逐步深入到宗教对西方精神和西方艺术风格的影响之中,以天主教和新教的二元对立,极具对比地表现西方艺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强烈反差。

林鑫煜同学在组内分享了《建筑设计基础》,由文中的“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作用,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是建筑设计师的必要能力。”联想到孔子的“因材施教”,进而联想到,当我们的生活和学业遇到问题时,我们应“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我们自身条件和当下所处环境的解决方法。


在第二环节中,组长范芗茗以论文《唐代墓室壁画研究》为示例,分析了一篇学术论文的构成与格式规范。强调大家在阅读学术论文时要标记作者的观点、论据、论证材料的习惯,以便于日后研究与引用。

本次读书会互相交流了阅读心得体会,明确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阅读学术论文的技巧与方法等问题。

艺术史论小组负责人郭紫霄组织本次读书会主要以小组成员分享学习心得为主,由组长郭紫霄进行评议,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发言与交流。

其中,吴汶蔓同学分享了关于墓葬美术的相关问题,认为墓葬美术保存了古代社会和历史的某些现象,墓葬制作和使用负载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研究墓葬不可用现代人的思维审视古代的墓葬。

付新妍同学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大家梳理阅读中的问题与个人感想。


孙巧维同学同样以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分享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新石器时代篇,提到了这一时代不论在发型、发饰上还是服饰装饰品上体现了一定的审美思想,已经有了对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披发造型、颈饰、耳饰、靴子等方面。

 

张体成分享了《乡土中国》中的章节“乡土本色”,认为中华文明是从泥土中走出的文明,农村人离不开土地,也会被土地所影响观念。特别是中国人对于买房热忱,便是对自我“土地”支配的安全感体现,不论是买房、种地、乡村中邻里间的熟络、思维方式、处事方式都离不开“乡土”情结。

艺术设计学组

艺术设计小组负责人徐巾捷组织本次读书会共分为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由11位组员以PPT形式进行读书分享,第二环节由组长与组员共同讨论读书进度与心得分享。


本次读书会对组员择取的书目进行基本了解,结合其兴趣方向进行讨论与引导。其次对如何更有效率的读书与如何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经验分享,鼓励同学们对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阅读与记录,为后期专业方向的知识积累与拓展奠定基础。

艺术设计小组负责人陈姝婕组织本次读书会分三个环节进行。

1、组内8名同学都分享了艺术史与人类学书目。

2、解答学生对于读书记笔记的疑惑。

3、分享个人对民间艺术的学习经验。

在第一环节中每位同学分别分享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和读后感分享


读后感分享:

 

 

 

 

 

 

美术学组

美术学小组负责人卢祉君组织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为“我与书”,组内成员围绕“我喜欢的书籍”、“我与书的故事”、“我的读书思考”为题进行分享。以学习交流、扩展知识体系为原则,通过此次读书会,旨在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寻找自我的阅读兴趣、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提高阅读积极性为目的。

分享会以PPT、视频录制、文字记录、现场陈述等形式进行,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展开。

环节1:生活会上每小组指派一位代表做展示与读书内容分享:

 

 

 

 

 

 

 

环节2:各组长与组员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阅读书目多为专业通识性读物多,专题研究类书目少;阅读不深入,多为浏览式阅读,未对某一章节或某一观点的针对性阅读;分享中停留于基本内容陈述,全面接受书中观点,尚不能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阅读建议:

阅读前:

1、设定简要目标。2、筛选书籍。浏览简介、序言、作者简介、目录、参考文献等信息,确定是否进行阅读。

阅读中:以问题牵引阅读。“我要获得什么?”

从目录着手,对章节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关于内容,可以留意作者反复出现的高频词句、段落首句和末句、作者强调的内容等等。通过这些要点提取形成对书籍主题全貌的认识。2、要从整体思考作者的写作结构与脉络,如作者核心观点陈述,运用了何种材料、如何进行论证等。

阅读后:以思维导图为基础做读书笔记。

一级标题:书名

二级标题:阅读目录,每章标题作为二级标题

三级标题:每章节最核心的观点梳理至对应的二级辩题下

四级标题:个人思考与理解


 

美术学小组负责人周长松与组长卢祉君共同组织小组内主题读书会,目的在于了解组内同学的阅读兴趣与思想动态,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作为首次读书会,以学习交流、扩展知识体系为原则,通过此次读书会,旨在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寻找自我的阅读兴趣、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提高阅读积极性为目的。

包舒扬同学个人分享的书为《南渡北归》,该书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了民国时期最后一代知识分子西南流亡和北归、离别的故事。李海婷、冯雅琦、张潇冉三位同学分享的书为《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此外,其他同学相继分享了《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历代名画记》《艺术与视知觉》等书。

 

 

 

 

美术学小组负责人陈晨组织的读书会分两个环节进行。

环节1:参会同学分别进行PPT、照片、读后感文字等形式的生活分享。


分享具体书目:

 

 

 

其中,2022级美术学孙高阳同学分享了《美的历程》,从作者、书籍简介、内容概要、阅读感悟四个方面展开分享。2022级美术学王亚宁同学通过分享自己撰写的读后感,与大家共同交流。认为该书作者以个人的艺术体悟,对中国古代艺术史进行整体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体悟中国古代艺术之美。


2022级美术学吴镠玥同学向大家推荐了《紫禁城100》

2022级美术学雷佩莹同学的读书笔记:

 

阅读感悟:

2022级美术学孙高阳: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留恋不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得从哪里起头?得从遥远得记不清的时代开始。历史之中是有“逻辑”的,且这个“逻辑”不是先验的,而是历史自身自有的一种内在秩序和主流轨迹,一种客观运行的规律。从根本上说,李泽厚先生作为研究者,他并不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简单描述,而是把内在的“逻辑”从“历史”尘埃的遮蔽中提升出来,使之变得凸显、清晰、有序。

环节2:组长陈晨就同学们所阅读的书籍内容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

艺术管理组

艺术管理小组负责人费佳靓、李雅菲共同组织两组组员一起学习交流,会议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1:组织学生在读书会上分享最近阅读的心得,组织学生阅读指定的相关刊物并分享读后感;

环节2:带读李万万《美术馆的历史》,同时向组内同学阐述了美术馆的历史发展与当下作为,对美术馆发展的社会语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研究当代美术馆公共活动的新特征;

 

 

环节3:互动交流环节组员自由提问,组长回答。

 

 

 

各组读书分享会活动取得一定成效。部分组员从开始的畏难情绪逐渐在阅读和交流中消解,逐渐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遵循了小组长传授的学习经验与方法进行相关书目的阅读,并能够对书中核心观点展开陈述与总结,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理解,逐步在阅读分享中获得成就感。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