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言文景,治世之光
汉阳陵博物馆
巍乎盛景,漫思残梦。“文景之治”的美好图景还在汉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遥遥生辉,足下的土地已敞开温热的怀抱,带我们触摸一代明君的宏图与光德;不妨落日山河,漫说汉家身世,只有看清来时的方向,才能叙述好今日的篇章。
十月的秋风拂过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这里坐落着汉阳陵——西汉王朝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和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和依托其建立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在位17年,他在执政期间崇奉“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被后世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黄金时代“文景之治”,并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走进汉阳陵,体味的是“汉文化圈”的中心风貌,想象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年景观。
汉景帝阳陵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考古学上著称其为“阳陵模式”,它不仅反映了西汉帝陵营建“事死如事生”的一致特点,同时陵园规模巨大、布局规整、要素完备,整体象征汉帝国的基本政治格局,与汉长安城布局遥相呼应,帝后陵陵园象征未央宫、长乐宫,帝陵周围外藏坑模拟百官宫观,南北区外藏坑代表戍卫部队等等。
陶俑
帝陵封土的四周为呈放射状分布的81座外藏坑,经过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数万件珍贵文物,包括各种陶俑、动物陶塑、生活用具、粮仓、兵器、车马器、玺印、封泥等,种类齐全、形态各异、制作精良,如今已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内,成为了研究汉代政治制度、物质文明与思想观念的重要遗存。而其中的陶俑艺术更是散发着成熟和独特的魅力,披坚执鋭、严阵以待的武士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的仕女俑,累千成万、生动异常的动物俑,带给后人以深沉而灿烂的大汉气象。
四神瓦当
陶围棋盘
帝陵南阙门遗址出土
外观略有残损,盘面现有纵10条、横13条阴刻直线,原应各有17条,已具备现代围棋盘的基本要素。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围棋盘,为围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
茶叶标本
帝陵东侧15号外藏坑出土
1998年,帝陵东侧15号外藏坑I内发现一类植物样品,科学检测确认其为世界 已知最早的茶叶实物,全部由茶树嫩芽制成,品质较高。2016年5月6日,该发现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更新了古代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社会认知。
拨开历史云雾,虽说冰山一角,却是帝王气象。走过千年沧桑,有道盛世文景,尽在汉家陵阙。
三原县城隍庙
峰回路转,在领略了雄伟的汉代帝陵后,我们在三原县城隍庙又邂逅了明清建筑的精丽和曼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城隍庙建筑群,占地面积13390平方米。庙内共有40多座单体建筑,按主次将楼、殿、廊、庑、亭等纵横布置在中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三道门、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楼依次排布,山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
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到清末历代建庙祭祀。明清之际是秦商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三原及周边,算是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的商贸中心。体现在三原城的城隍庙上,便为其修建得极为宏大壮观,精美富丽,连古籍都记载其“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
作为研究明清建筑的直观实物,三原城隍庙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特点——平面轮廓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镂刻精致、纹饰典雅。庙宇间抬头仰望,只见雕梁画栋,建筑琉璃盖顶,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仔细端详,又见山门东西八字墙上有“苍龙训子”和“鱼龙变化”的砖雕,形象逼真而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