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微史论·考察||18级艺术史论班——“每个秋天都坠入爱河”

发布日期:2020-10-23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史论·考察 ||18级艺术史论“每个秋天都坠入爱河

 

乍暖还寒、山雨晚来、暮秋至。踩着秋的尾巴,向着关中更北的地方前行,开始了大三学年的第一次写生,千沟万壑、黄土漫天、革命圣地,是我们对它的固有印象,“陕北”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异域,驼铃摇曳发出梦的呢喃;黄土漫天为它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红色遗迹为其装点出别样的历史面貌。江湖不风尘,从平原到高原;从繁华到寂寥;从绿洲到黄土,是历史的刻迹,是风云的变幻,是文明的象征。陕北,这个秋天我们与你坠入爱河。

大浪淘沙——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讲的就是壶口瀑布。瀑布上游的黄河水流绕山蜿蜒而来,表面风平浪静,而水里暗藏的漩涡却诠释了它不可抵挡的力量;渐渐的向东流,去跌落下壶口。在瀑布下游向上仰视,只见两岸的山石高大险峻,半山腰上层层叠叠的浪潮似乎都在向人们展示黄河之水的浩荡。山间的黄河水浊浪排空,水流湍急,向着东方狂奔而去。站在壶口瀑布边上,才真正领略到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

巧夺天工——钟山石窟

    罗刹古寺,万佛石窟,佛陀呢喃!位于陕北长县钟山南麓的名迹——钟山石窟,又名为万佛岩,石窟周围,历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亩、僧众五百多,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钟山石窟始建于西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沉举。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十分丰富。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绝对保护范围19250平方米,一般保护范围44000平方米。

初入石窟,映入眼帘的当属三号窟的"三世佛”又有名为“三时佛”,三世为: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但这三尊佛的两位弟子皆与佛籍记载不符,而钟山石窟的三尊大佛的两位弟子均为大迦叶和阿难,并且人们发现从左至右这两位尊者呈青年、壮年、老年态,就有“三时佛的说法。

    

 

钟山石窟可谓钟灵毓秀之地,难以在温带气候生长的佛门圣树——菩提树,也在此生根、发芽、落叶,令我不仅忆起六祖慧能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热血难凉——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始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展馆内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记录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安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在陕甘边,陕北先后建立的两块根据地的基础上统一、发展、巩固起来的,是当时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11月,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会师甘泉,并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翌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长征胜利结束。

   抗日救亡运动的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面临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抗日的前提下,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成大势所趋。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延安时期孕育出的伟大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精神。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重温延安时期那段历史,从中寻找宝贵的经验,为我们提供借鉴与启示。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