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细品书香 以文会友—艺术人文学院读书分享第二十期

发布日期:2025-10-20     编辑:宗恒     点击数:

细品书香 以文会友—艺术人文学院读书分享第二十期

分享人:陈虹屹

西安美术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

艺术人文学院 周秦汉唐美术考古研究方向

由知名文史研究学者葛兆光写就的《中国思想史》系列一共三卷,以导论起头,后两卷以公元七世纪作为分水岭,分卷叙述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该系列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尤其在《导论 思想史的写法》当中,作者用平实但精确的语言,针对思想史的性质与思想史写作的困境进行梳理,为新时代思想史写作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思想史叙述的新思路。

一、“思想”的包孕性

不同于西方语境中体系明确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传统的思想史写作倾向于去阐述更具权威的大家巨作、官修史书中的理念和观点,这些思想具有超越其所处时代的悬浮性,并往往在反复的历史书写当中失去了原本的面貌。但所谓的思想并非只诞生在精英群体内部,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同样存在着思想,它们为大多数人所认知和认同,以其不言而喻的合理性,构成了特定时代中特定社会的底色,即“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这些知识涵盖了数术方技、天文历法、启蒙教育等等内容,作为时代思想的基盘,在较长的时段中缓慢演进着,但往往被突出的精英思想所掩盖。若将天才的精英思想称作思想史中的断裂,那么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就更接近于思想史中的基石与连续。作者指出,比起按照传统的叙述方式重复所谓的思想“精华”,书写“一般”的思想更能使现代人的视角接近真实的历史情境。

二、“连续”与“断裂”的思想史

在《导论》中,作者使用“思想史”与《思想史》,来区分实际存在的历史与人为书写的历史。他认为《思想史》看似整体的连贯脉络实际改变了思想史的原生状态,教科书式的章节设计架构出的是人工的历史。一方面,未有突出观点出现的“平庸”时代常常被编写者掠过,成为《思想史》中的空白部分,然而“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些时段内并非真的没有思想存在,它们或是因为政治话语的统一而缺乏记忆点,或是因为后人建构历史时的有意筛选而被忽略。另一方面,由于历史书写惯于使用陈列“进步”“发展”内容的“加法”思维,历史进程中的“减法”现象并不被认为是可记录的内容,部分不符合现有观念、但曾经合理过的思想因此逐渐消失。

为弥补上述不足,作者提议在思想史写作中重新建立一些采撷和书写的价值标准,转换视点。如此一来,思想是否值得被书写的价值观判断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将更多的内容囊括进素材库中,填补被忽视的空白,由此得以书写思想史中的“断裂”。

面对“连续性”的问题时,在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学术历程后,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常常趋向极端化。他试图在二者中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将知识的传承看作一个通过历史记忆来唤起、发掘潜在的思想资源,并对其重新诠释的过程,用中和的视角来看待影响与选择的交互作用。

三、《思想史》写作的新材料

论述完思想史写作的视点问题后,作者详细讨论了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资料与其使用方法。二十世纪以来大量的考古发现大大补充了传世文献以外的材料,过去常被忽视的民间通俗材料也被扩充进了思想史的资料当中,这些内容按照形式,可以被分为文字材料和非文字材料两大类。

首先是文献方面,作者指出简牍等文字材料的出土不仅能够证明现存文献的真伪、增加思想史的内容,更能助力社会环节、知识背景和思想语境的重构,各种历书、档案、蒙书、话本等通俗文献也同样展现了世俗思想世界的情感流露。利用这些记录真实生活、叙述时代常识的资料进行研究,能够促进知识史和思想史的重新联结。

其次,非文字材料虽不直接阐述思想,但作为人类有意识的造物,蕴含着创作者对于世界和传统的认知。然而非文字材料在思想史研究中,或是被当做文字叙述的附庸,或是被过度还原为文字,其自身的属性未能得到重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以仪式图像的空间布局、古代中国的世界地图、《职贡图》题材等多个图像材料作为具体案例,为如何利用传统艺术研究领域的材料发掘思想史课题作了详细示范,其中提出的如“格套”等许多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延展性。

结语

葛兆光先生坦言,本书对于思想史的许多讨论,是在借鉴如法国年鉴学派、后现代历史学等学派的观点下进行的,但他同时也指出,对文化现象的过分分析和解构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即使历史叙述确实是在权力的操纵下堆叠而成,这种堆叠背后蕴含着的特定观念、以及最终形成的真实知识谱系,依然是应该被思想史书写的内容。

距最初一版的《中国思想史》成书至今已有24年之久,葛先生的许多观点和建议已为学界所采纳和践行,因此在今天看来,书中的部分内容不免显得有些陈词。但该书为研究者所提供的并不仅是具体的实践方法,在传统学科急剧转型、鼓励多元领域交叉的当下,《导论》体现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治学态度: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以融汇的视角和辩证的思维面对学术。


投稿时间

每月8日24:00前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