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人文·三下乡||艺术人文学院“语艺星海”实践团队远赴宁夏星海镇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四)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立身立业的根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2025年7月8日西安美术学院“语艺星海”三下乡推普实践团队走进宁夏星海镇国务院直属五七干校博物馆了解党员先辈们的奋斗历史,感受他们的不畏艰苦的精神。

宁夏星海镇国务院直属五七干校曾经是国务院在全国设立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干部下放劳动基地之一,曾接收国务院直属机关1811名干部及家属、200余名儿童在此劳动生活,其中包括40余名省部级干部及周有光、林汉达等著名学者。2008年旧址改建为博物馆,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旧址,对话历史
“1968年,根据毛主席‘五七指示’,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在此成立……”在身着整洁制服的讲解员带领下,“语艺星海”实践团队怀着肃穆的心情,开始了这场穿越时空的历史之旅。讲解员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标准的普通话将每一段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
初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群雕便令队员们惊叹,传神的艺术雕塑生动展现了劳动干部的坚定身影和乐观态度。展馆中,一张张黑白照片令队员们驻足沉思,虽然未有颜色,但是照片中的每个人都精神抖擞,凝聚着无所畏惧的决心和砥砺前行的心态。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干部下放时劳动居住的还原场景区:低矮的土坯房内,炕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墙角倚着农具,墙上挂着褪色的军挎包。但是即使是在这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先辈们仍旧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坚守为建设新中国的决心。
五七干校中的 2000多件实物、600多幅照片和大量文史资料让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获益匪浅。这便是重温历史的意义,它总是以最直观、最震慑人心的方式为今天的我们提供镜鉴的价值和精神的鼓舞。
讲述感受,传承使命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一直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五七干校中先辈们体现出的苦中作乐、永怀希望的信念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精神。为此实践团队队员采访当地党员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邀请他们讲述心得体会。
艺术回响,五七干校中的精神美育
带着在博物馆中汲取的视觉震撼与心灵触动,实践队队员们将感悟转化为手中的刻刀与木板。他们用黑白分明的木刻语言,再现五七干校旧址的典型场景,让历史的肌理在刀锋下重生。
世人总爱赞美黄土扬起的气势磅礴,却鲜有人想起曾在这片荒芜黄土中播种希望的人们。他们脱下制服,深入山坡,用双脚丈量真正的土地。我们需要铭记在“五七”干校中艰苦奋斗的先辈们,因为“那些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微光,终将化作民族精神长河中的星辰,照亮我们在新时代继续爬坡过坎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