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建设
首页   >   党群建设   >   正文

丹青鉴史·笔锋下的红色印迹第二期特色主题党课

发布日期:2025-05-19     编辑:宗恒     点击数:

丹青鉴史·笔锋下的红色印迹第二期特色主题党课

 

继首期“二虎守长安”革命公园历史现场学习后,为持续以艺术视角解码红色记忆,让历史画卷成为革命教育的生动教材,4月17日,艺术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启“丹青鉴史”第二期特色主题党课。本次活动以“西安事变”历史事件为脉络,聚焦承载着民族大义的经典画作《西安事变》,走进园别墅——这一见证国共合作关键转折的“历史现场”,在杨虎城将军公馆的青砖回廊间,在《西安事变》画作的笔触光影中,重温“兵谏救国”的悲壮史诗,感悟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凝聚的团结伟力。

 

第二期

《追寻西安事变光辉历程传承民族团结红色基因》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

1931年9月18日,日军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仅用4个月零18天就侵占了整个东三省。张学良和东北军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没有抵抗就退入山海关内。东北的沦陷使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暴露了中国内部政治分裂的严重性。

2.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布《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一政策的提出,表明共产党已经认识到,在民族危亡关头,只有停止内战,实现全民族团结抗战,才能有效抵抗日本侵略者。

3.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

张学良和杨虎城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目睹国家危难,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围剿共产党。在多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八项主张。

 

2.艺术赏析:《西安事变》

1. 画面分析

画家王西京将“兵谏”所有军事行动巧妙安排在同一个画面,张学良与杨虎城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两人之间放置一张桌子,通过桌子和椅子的斜线延伸,进一步聚焦张学良形象,增强画面纵深感。士兵们从视平线左端冲向目的地,吊灯垂压在画面上端,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张学良身着戎装,左手紧握电话听筒,右手指向前方,生动展现出发出“兵谏”号令的瞬间。杨虎城戴着眼镜,紧锁眉头,右手紧抓大衣,刻画出了他内心的紧张与坚定。桌上报纸醒目的“抗战”“救亡”大字标题,既彰显了二位将军抗日救国的决心,也成为画作的点睛之笔。

2. 色彩运用与艺术手法

画面采用灰黄两色,加强了重大历史题材的历史感和厚重感,烘托出西安事变的主题。这种色彩选择营造出一种沧桑、凝重的氛围,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沉重。

3. 主题内涵与精神传达

作品通过描绘“兵谏”这一历史瞬间,展现了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难时刻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

4. 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画家王西京的《西安事变》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作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王西京 《西安事变》 330cm×250cm 2009年 图片来源:桥文化艺术节公众号

 

3.止园别墅革命遗址探访

止园别墅以“建筑载史、空间传魂”的叙事逻辑,将杨虎城将军的家国情怀熔铸于一砖一瓦,构筑成可触摸的民族精神坐标。青瓦灰墙间,“止园”匾额凝刻“止戈为武”的和平理想,成为解读将军生平的精神密码。

1.一砖一瓦皆丰碑

主楼会客厅里,1936年兵谏前夜的陈设如初:二楼阳台的远眺视角,恰与古城墙构成历史的凝视——当杨虎城在此踱步沉思,目光所及不只是青砖黛瓦,更是四万万同胞的命运。

2.一庭一院皆课堂

防空洞内,发报机的滴答声虽已远去,“宁为战死鬼”的标语仍在叩击人心,让上世纪的枪声在和平年代回响。

3.一草一木皆史笔

纸上的字迹与园中景色共鸣,诉说着将军对“教育救国”的执着——比起枪炮,他更相信知识能筑牢民族的根基。

止园从未只是一座别墅,而是一部立体的抗战史书:当游人抚过会客厅的旧物,触碰的是扭转历史的温度;凝视防空洞的弹痕,看见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屈脊梁。这里的每寸空间都在证明:真正的革命精神,从不止于战场的硝烟,更在无数个“止戈为武”的抉择中,在“苟利国家”的毕生践行里。它是杨虎城的精神故园,更是所有中国人的初心课堂——让“爱国”二字,从史书走向现实,在触摸历史中,照见未来的方向。

 

画作来源:王西京 《西安事变》 图片来源:桥文化艺术节公众号

资料参考:石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