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建设
首页   >   党群建设   >   正文

丹青鉴史·笔锋下的红色印迹特色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日期:2025-04-14     编辑:宗恒     点击数:

丹青鉴史·笔锋下的红色印迹特色主题党日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先进理论,切实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强化责任担当,紧密结合学院学科特色,进一步提升党员理论学习水平与实践转化能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创新党的理论学习形式载体,4月2日,艺术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正式开展首期“丹青鉴史”系列特色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由研究生党支部王怡璇、张秀秀两位同学负责开展,围绕“二虎守长安”历史事件,结合画作《二虎守长安》,前往革命公园开展现场理论与实践学习

 

第一期 《追寻二虎守长安足迹 传承革命公园红色基因》

 

一、历史背景

大革命时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西安组织积极策应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6年4月,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领10万镇嵩军围攻西安,意图攻占关中地区。当时西安城内守军仅有李虎臣(国民军第二军)和杨虎城(国民军第三军)率领的不足1万兵力,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李虎臣和杨虎城(合称“二虎”)毅然决定坚守西安,以策应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此次围城战达八个月之久,牺牲惨烈,死亡人数约达5万人。

1926年11月28日,由冯玉祥率国民军联军入陕解围击溃刘镇华部队,西安得以解围。此战牵制了北洋军阀兵力,策应了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军事斗争。

1927年3月,于右任、冯玉祥主导、西安各界人士参与修建烈士祠和纪念碑,为安葬烈士遗骸、纪念1926年西安围城事件中牺牲的军民。

 

二、艺术赏析——《二虎守长安》

1926年著名的“二虎守长安”事件,是中国画《二虎守长安》的创作来源。画家吴康以1926年西安保卫战为背景,生动描绘了杨虎城、李虎臣率领军民誓死抵抗镇嵩军围攻、坚守长安城八个月的历史壮举。这幅作品传递了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是革命历史的艺术性记录,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

其一,画面内容:画面以长安城墙为背景,杨虎城、李虎臣二将为主体刻画置于画面核心,运用写实手法着重刻画了人物身披戎装、目光坚毅的特点,展现将领风范;二将身后站着众多士兵,他们紧握步枪,誓死护卫西安城;前景中的战斗废墟诉说着局势的紧张,城墙前白色的硝烟之中我们仿佛还能看到士兵、百姓搬运物资、修筑工事、救助伤员的场景。画面右侧为题跋,文字简述了绘画的创作背景及时间,以表创作理念。

其二,艺术表现:画面采用全景式动态构图,人物为主体,硝烟、长安城墙为背景形成光影的对比,以此突出激战的紧张氛围与守城的决心,体现出军民共同抗敌的群像场面;通过叙事与象征结合的方式,基于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城墙、硝烟、武器等元素象征军民的坚守与抵抗;通过长安城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通过军民坚毅的神情、破损的墙体、弥漫的硝烟传达战争的残酷与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作品以水墨渲染为主,辅以淡彩的设色风格,墨色渲染了围城的困境,淡彩营造了历史故事的意境。

   其三,精神内涵:作品通过刻画“二虎”形象,讴歌了“生也千古,死也千古”的牺牲精神,成为关中军民顽强不屈的精神缩影。

                                       

吴康《二虎守长安》 240cm×185cm 2020 年

 

三、革命遗址探访

革命公园全园通过空间轴线与路径串联,将革命记忆具象化于亭、冢、碑、像之间,形成“历史在场”的沉浸式教育场域。

革命亭矗立于公园中央制高点,为八角飞檐仿古亭,檐下悬杨虎城将军手书楹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寄托对守城将士的深切追思。亭内设碑刻,详述1926年刘镇华围城始末及军民抗争事迹。

亭前广场延伸至东、西两侧的万人冢(忠烈祠),两座墓冢分别安葬无名烈士与平民遗骨,镌刻“军民共家,浩气长存”的碑文。冢前建有忠烈祠,陈列守城将领杨虎城、李虎臣(“二虎”)事迹展,凸显军民同仇敌忾的牺牲精神。

革命广场位于公园南轴线,广场中央矗立“西安围城纪念碑”,碑文由于右任撰书,铭刻“以死求生,虽死犹生”的围城精神。广场北侧通道旁分布护城纪念雕塑群,以艺术化手法再现军民修筑工事、传递情报等历史片段,生动还原军民抗敌场景。冯玉祥手书“碧血丹心”“民族之光”等碑刻,镶嵌于公园西北角廊壁,与亭、冢遥相呼应,彰显国民联军解围西安后对军民英勇精神的礼赞。

革命公园历史图片展则设于东入口旁的展陈馆内,以“血战长安”为主题,通过百余幅珍贵历史影像、战地文书及实物复刻,还原围城期间断粮坚守民众支前等场景,展现“二虎守长安”的悲壮历程。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四、感悟分享

如今,革命公园为西安具有特殊红色意义的纪念性场所。置身革命公园,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令人心潮激荡。驻足革命亭前,凝视杨虎城将军“功满三秦,怨满三秦”的楹联,深感革命者以家国大义超越个人得失的胸襟。万人冢前松柏肃立,无名烈士与平民共葬的悲壮,诠释了“军民同心”的信仰底色。护城雕塑群中军民并肩筑防的身影,印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冯玉祥“碧血丹心”的题词与于右任“虽死犹生”的碑文,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对今人的鞭策——唯有铭记“二虎守长安”的坚韧与牺牲,方能在新时代以实干担当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革命公园不仅是西安市民休闲的场所,更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二虎守长安”这段历史的纪念,亦是对西安军民英勇抗争精神的永恒铭记。它提醒我们,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口号,而在行动;爱国情怀的践行,不止追忆,更需砥砺。今日之安宁,是无数无名英雄以血肉铸就。未来之征途,当以初心为舵、使命为帆,在复兴路上续写无愧于先辈的答卷!

undefined undefined  

 

画作来源:西安文旅公众号《百年历程 红色记忆|二虎守长安》

资料参考

贾晓明:《人民政协报》“二虎守长安”之战

王犇:《光明日报》《古城添新韵艺笔传文脉——浅谈西安主体性美术创作的探索与实践》

 

文字:王怡璇 张秀秀

拍摄:张秀秀 王怡璇 吴恬炜 文艺洁

指导老师:陶沙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