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论 || “知规守纪,共筑清廉”中国廉政人物志·近代篇(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学习并严格执行党的规纪律令,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美术史论系组织开展“知规守纪,共筑清廉”系列主题学习,引导广大师生通过学规明纪提升政治素养、锻造个人修养,培育清正廉洁的良好生态和风气。
为发掘传承廉政文化,我系特推出“中国廉政人物志”专栏推文。在专栏中,我们将分享中国历史上的廉洁人物故事,展示廉洁历史人物的清正风采与精神品格,以史鉴今,弘扬廉洁精神,学习他们的崇高品性与人格魅力,积极涵养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和工作风气。这不仅是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亦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清廉为民”魏源
魏源(1794年-1857年),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启蒙思想家。他编著有《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等著作40多种。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启我国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先驱。
魏源家族素有“邵邑醇良”之称,先祖数代乐善好施,清廉家风代代相传。魏源承袭家风,一生廉洁奉公,自修自强。为官期间,他勤政为民,选贤任能,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留下了无数佳话。
魏源在任东台知县时,遇到前任知县预征漕银四千两的棘手问题。他宁可自己筹借赔垫,也不愿增加民众负担。在任职兴化期间,他更是亲率兵丁民工坚守防洪大堤,日夜奋战保住了百里长堤,被当地群众尊称为“魏公”。
魏源深知人才之宝贵,因此不遗余力荐贤举能。他赏识水利专家冯道立并极力推荐其才干,使冯道立得以在水利建设上大展鸿图。
尽管魏源官至高邮知州,但他始终坚守清廉底线。他将自家田产用于慈善事业和公益建设,造福桑梓。在母亲去世时,他因清廉而窘迫得连安葬费用都难以承担。被免职回家时,他带回的仅是满箱书籍而非金银财宝。
魏源的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邵邑醇良”的家风和廉洁奉公的理念。他的风骨与英灵相伴着故里的青山浩气长流,成为后人凭吊和学习的楷模。如今人们以各种形式缅怀他,他的清廉精神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明”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曾讲到:“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明。此二语者是做好官的秘诀,即是做好人的命脉。”除此之外,曾国藩也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无论工作多么忙他都不忘教育子女。曾国藩有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253封家书,无论公务多忙,他都会坚持给子女写信,帮助他们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敦促他们每日学习,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
曾国藩把做人与修身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他虽官居要职,但却不准自己的子女滥用特权。在次子曾纪鸿奔赴长沙参加科考之时,曾国藩就教育他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递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这对于当今的“官二代”“富二代”很有警醒的作用。
曾国藩还十分注重子女美好品德的培养。他教育子女:“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通,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息,则难望有成”,使他们不因为生于官宦之家就养成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恶习,而是培养他们慎独、勤劳、俭朴和谦虚谨慎的好作风。
“勤政廉洁,慷慨助人”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927年),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一生简朴清廉,公而忘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李大钊同志也永远是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在生活上,李大钊崇尚节俭、简易朴素。李大钊没有盖过一间房、买过一垄地,从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到1927年牺牲,十年间,李大钊6次搬家躲避敌人的监视,但都是租房居住。为了节约租金,李大钊在东城上班,却在房租较低的西城居住。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他就自带干粮,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窝头就白开水下肚,他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任何不良嗜好。
据他的学生张尔岩回忆,有一次他怀着关切的心情劝先生在饮食方面加强营养。李大钊听后却语重心长的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想享用,然时下国难当头,众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此种情况,我怎能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简单的话语却体现了李大钊情为民所系的博大心胸。
李大钊生活如此俭朴,工资收入又不低,那省下的钱都做什么用了呢?原来,他把个人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充作党的活动经费,剩下的工资还要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有困难的同志,因此,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常常为家里的柴米油盐而发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知道这一情况后非常感动,曾经这样对会计科说到“每月发薪时,先扣除李先生一部分,亲自交给李夫人,以免家里做无米之炊”。
在李大钊的子女心中,童年的家虽然清贫,但却充满着欢声笑语。父亲会弹着从旧货摊上淘来的风琴教他们唱国际歌,给他们讲革命道理,会亲自定制铜墨盒并刻上赠字送给他们,鼓励他们认真读书。会带领子女们上山下河,历练他们遇山不愁、逢水不惧的胆识。李大钊一生虽未给子女留下任何财产,但却留下了最珍贵的家风。
在工作中,李大钊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李大钊担任北方国共两党的最高负责人,许多款项均经李大钊之手,仅在1926年底到1927年春,就曾有数万款项经李大钊支配,但李大钊却从未乱花过一分一文,全部用在了革命事业上,他也真正做到了手中掌管万贯财,公私分明廉与洁。
“廉者,政之本也。”中华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并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不断丰富。廉政文化是以廉洁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的文化。正所谓:“风成于上,习化于下”。廉洁从政,秉公用权,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廉洁作风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方法。期望通过对廉政文化与廉政人物史的学习与研究,引导师生明规守纪,推动崇德尚廉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