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
首页   >   发表论文   >   正文

新时代中国艺术市场治理研究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4-05-24     编辑:宗恒     点击数:

新时代中国艺术市场治理研究学术论坛


2023 年 10 月 28 日下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课题组在西安美术学院主楼二楼圆厅会议室召开新时代中国艺术市场治理研究学术论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总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课题参与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师及艺术管理方向研究生参与了论坛,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论坛由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周园主持。


第一板块 开幕式

会议开始,首先由西安美术学院副书记李四军致辞,李四军书记简要介绍了西安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美术史论系艺术管理专业发展与招生情况,并对到来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促进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深入合作和沟通,为我院学科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指导和支持。


第二板块 主旨发言

西沐 西安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院长

主题:数字化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治理体系建构

西沐教授通过五方面的内容,包括历史进化的变革、艺术品市场治理系统、艺术品市场治理机制、艺术品市场治理体系和艺术品市场治理现代化,可以概括出当下艺术品市场的现状。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由传统形态到互联网形态再到数字化新形态的迭代转变,同时市场治理也经历了从政府建设市场、管控市场到监管市场,再进一步发展到治理市场的这一主线,这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进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西沐教授同时阐明了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重大挑战与重要机遇。数字化的发展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形态。全新的发展形态在数字经济及其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建构与完善的进程中,要求新形态艺术品市场在建构自己全新的市场机制与体系的同时,还要建构新的治理系统与体系。最后说明了未来新形态中国艺术品市场治理系统、机制与体系的研究的特点,即不可能是在传统治理逻辑上的一种延伸或者是修订,也不是通过设创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的一种新的治理范式。他不仅是系统构成、系统机制与体系上是全新的范式,而且在理念、运行及其支撑服务体系的保障等方面,也是有自己独特而全新的要求。我们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就是把控新形态中国艺术品市场治理的内在逻辑,建构新形态下新的治理系统、机制与体系。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艺术市场史中的物品、物主、交易与信息

赵力教授从中国对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的实践入手。首先提到了国内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存在问题,谈到了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在当前时代下艺术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应该服务于实践,推动艺术的创新发展。然后将艺术市场分为四个部分:物品—作为商品的艺术品;物主—主体的身份;交易—去市场化与再市场化;信息—空间、文本与记录分别进行介绍。在讨论艺术品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物品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东西,还涉及到生命、时间结构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宁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

主题:艺术品定价权应该属于谁?

宁强教授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定价权归属等问题。首先,艺术品定价涉及艺术家、艺术品持有人、中间商和拍卖团队等多个角色。其次,关于定价权归属,有人认为应归入国家或博物馆、个人收藏等领域,而并非完全由政府机构决定。最后,在对中国艺术市场价格决定者和政府商品价格管理机构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中国艺术市场治理提出三点建议:一、明确艺术商品的特殊性,承认艺术商品与普通商品有明显区别,所以,不能简单套用普通商品定价规则,而应该制定专门针对艺术品交易的“艺术品定价规则”。二、物价局、价格监督管理机构对普通商品价格的管理职能不包括艺术商品的价格管理。艺术商品的价格管理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三、艺术品价格监管机构负责制定和发布艺术品价格政策和指导意见。这些政策和指导意见是基于市场供需情况、成本结构、竞争状况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考虑而制定的。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价格监督管理机构能够为艺术家、艺术经营机构和消费者提供明确的价格框架,避免价格的任意涨跌。

刘晓丹 鞍山师范学院教授、李可染画院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主题:艺术市场体系当代转型中的政策调控制度创新

刘晓丹教授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文化产业政策的变迁。其次指出了艺术市场政策调控的原则。1.优化资源配置,强调政府的调控作用,政策调控主要针对艺术市场中的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2.协调多重关系,主要有五种关系,①协调艺术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②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③协调当下形势与未来发展趋势策空间。④协调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⑤协调行业变迁与技术变迁。3.正向激励为主,刘教授强调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以实际成效为依据,确保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还讨论了政府如何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强调了政府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始终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4.手段差异化,如引入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团体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5.注重实效,即如何调整税收政策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最后,提出了通过限制某些行业的税收负担来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张立娜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

主题:西方艺术市场的历史叙事——语境、机制与规律

张老师首先强调了艺术史视阈下研究西方艺术市场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介绍了几种重要艺术机制,如赞助人制和委托制、艺术学院制、画廊代理制、拍卖制、艺术博览会等。其次,分析了西方艺术市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最后,她提出三个观点:1、艺术市场机制的迭代更新往往孕育着新艺术流派和审美风格的兴起。2、艺术市场当中的主体相互作用形成内在循环,中介机构的出现代表着艺术市场的逐步健全,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以及管理制度的完善代表着市场化程度。3、低净值人群审美意识、消费能力的提升是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基底。

刘双舟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主题:艺术品市场治理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

刘双舟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治理模式转型的背景;二是治理模式转型的趋势;三是治理模式转型的具体表现,最后总结出新治理模式的以现代化为转型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大众化为转型导向:提升国民整体文化艺术素养;以信用治理为途径:构建市场与社会统一的信用体系;以数据治理为内容:通过数据治理突破艺术市场顽症;以平台治理为支撑:平台将成为市场治理的“基础设施” 共五大特征。最后刘院长还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现下人才培养的问题,以及健全交易技术的重要意义。


第三板块 会后讨论

主旨发言之后,史论系教师与参会专家就“艺术掮客”“交易商”等概念进行深入交流。李奇老师提出疑问:“艺术掮客”在新技术手段下的艺术市场中何去何从?西沐教授指出,治理是一个过程,它有助于市场更为透明、更为完善,特别是在目前,“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提出,大众的审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新技术手段下的艺术市场,发现价值这一步将会越来越重要。朱平老师提出:在美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交叉视角下,人才培养是否应通过项目制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市场。赵力教授根据问题强调了一个名词即“位置”,艺术商人才的位置在哪,目前还是有余地的。当前的人才培养以案例研究为主,没有核心、理论认识。其实市场的前、中、后端都有着不同的位置,包括艺术咨询、艺术中介、艺术经纪人等,专业化人才当前并没有属于中国的定义和培养体系,而人才培养后更愿意留在高校而非市场也是一大问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共分为五个子课题,分别为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的历史考察与发展态势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比较研究、新运行机制下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的转型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新运行机制下中国艺术市场体系的转型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新运行机制下中国艺术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制度创新研究,当前艺术市场研究急需深入相关政策与对策内容研究,特别是对于艺术市场系统理论的建构和研究仍待拓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市场运行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将为这一领域研究继续做出努力和贡献。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