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第四届“终南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年12月9日至10日,由西安美术学院主办的第四届“终南论坛”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美术馆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等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文博系统的11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围绕终南山的地理文化、个案研究、跨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

西安美术学院的院长朱尽晖、副院长屈健、科研创作处处长刘晨晨、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周仲铭、美术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兼副系主任周园、美术史论系系主任唐中磊、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美术史论系教师王陆健以及美术博物馆策展部主任白茜等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此次论坛为研究终南文化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跨学科之间学术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
会议伊始,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院长代表西安美术学院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为研讨会致辞。他提到,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学术交流,增进学界内不同学科间对于“终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分享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动终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使其演化为一门包罗万象的显学。
随后,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复旦大学教授李星明、北京大学教授李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西北大学教授李利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李青、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韦宾、西北大学教授李浩、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周晓陆、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依次作主旨发言。议题涵盖与终南山相关的地理、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以《终南肆考之五》为题作主旨发言,从终南山与秦岭异同考、华山为周秦汉中岳考、丰镐曾为天下之中考、夏后氏崇山即终南考、终南营国(周秦汉唐)考五个部分进行了充分考证与讨论。他着重分析了周秦汉唐的营国理念与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内在联系,并强调指出,明确终南山与都城建设的关系,对于深化终南学的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彭德教授强调,应将“终南山”的概念取代“秦岭”的概念,并提出:“终南山作为跨国山脉,终南学也应被视为跨国学问”。

复旦大学教授李星明
复旦大学教授李星明以《唐代文献所见道教洞天山水图》为题,通过对唐代文献的分析,梳理了道教“洞天山水”系统的历史演变过程。他提出:“在唐代,洞天系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架构,不仅成为诗人创作的主题,也成为画家创作的灵感来源,成为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重要动因”。在专题发言中列举了唐代武惠妃敬陵墓室和李道坚墓中的山水壁画,认为其可能与道教洞天有关。通过进一步推断指出,五代之后,“洞天山水”系统已经成熟,因此,唐代的洞天山水画必然经历了非常兴盛的发展阶段。

北京大学教授李凇
北京大学教授李凇以《大唐的姿态:王玄策、玄奘与长安模式》为题进行发言,对唐代长安城佛寺与道观分布图进行了解读。经过对玄奘与王玄策的历史关联进行耙梳与考证后,着重讨论了王玄策在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此外对“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所呈现出的“华夷异貌”以丰富的图像例证展开。李凇教授将唐代造像特征总结为“长安模式”,认为该模式引领唐代的造像风尚,并且得到了上层贵族的赞助。其造像主要集中在佛寺,石刻部件多为佛寺建造设计。在艺术风格上,雕像表现出了空间的深度与运动感,大胆使用贵重材料。“长安模式”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与样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以《董其昌对王维的研究和南北宗论》为题,深刻剖析了南北宗论、王维及终南山之间的紧密联系。他强调,南宗起始自王维,其画“无皴擦,仅有轮廓,笔法类大年”,这为董其昌理解王维绘画技法奠定了基础。同时,王维的泼墨山水“水墨渲染,浓淡分明”的技艺源于终南山,并在终南山得以再现,这揭示了地域与水土对绘画风格的影响。陈传席进一步强调,通过董其昌对王维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入领会中国绘画对视觉冲击感的抵制,对平淡、轻缓的艺术风格追求。

西北大学教授李利安
西北大学教授李利安以《终南山佛教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地位与现代价值》为题,对终南文化中蕴含的佛教文化进行了全面梳理。他从终南山地区佛教的文化分区、思想内涵、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佛教中的净土思想、观音信仰和中观思想是影响较大的三种。他特别指出,中观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影响较大且成效显著,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终南山及其临近地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以《见山》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他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山”的内在含义进行了探讨,随后将议题引向建筑学领域,对“山”的深远意蕴进行了全面解读。刘克成教授重点选择了个人经历中与“山”有关的建筑设计项目作为案例,分享了自己对山的独特理解。他特别阐述了人与山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山体的“有机建筑”理念,展现出生态主义的倾向,为我们当今重新审视人与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李青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李青以《终南山与水墨山水画的起源——中西交流下的中国美术创新发展案例之一》为题进行阐述。他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并结合考古发现,对终南山的称谓及地理区域进行了严谨考证。李青教授逐一分析了唐燕妃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节愍太子墓、贞顺皇后武惠妃墓、李道坚墓等墓室壁画,对唐代墓室壁画与水墨山水画进行了充分的比对和探讨。他指出,墓室壁画中山水画面所展现的水墨写意技巧呈现出了中西融合的特质,认为这足以成为我们目前认知唐代水墨山水画风的可靠依据。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韦宾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韦宾以《唐代绘画思想中的佛学因素》为题,从中国画论史的角度对佛学与唐代绘画思想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主要从隋唐时期画家的宗教信仰、佛典中的绘画比喻、王维的绘画思想及悟道问题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从佛学思想对历代绘画的影响进行梳理,并在最后总结道:“在唐代,由于儒教的影响巨大,绘画思想主要受到儒教思想的支配。尽管有些看似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实际上是在讲述儒教。相对而言,佛学在唐代的影响是有限的。因此,佛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程度不能与儒教相比。”

西北大学教授李浩
西北大学教授李浩以《唐园与隐居》为题,先对隐士的相关研究做简要梳理,并围绕隐者的流品、古代园林艺术与隐逸文化的关系展开论述。他在发言中谈道:“隐者是异化的抵抗者,在社会和文明扭曲人性的本真之际,他们以退回到自然生活状态为代价来保卫自然人性。”他认为隐逸的内容、隐者的生活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调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并以唐人园林举例说明:“唐人园林对于门、窗、洞、阶、帘等建筑设施利用十分注意,巧妙地将空间引申出去,将园外景致摄取进来,形成远近虚实大小不同的多重景观。隐者的居所变成三维空间的山水园林。同时,中国园林也与中国山水画一同走向了写意化、抒情化和心灵化的道路。”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周晓陆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周晓陆以《“山”》为题,详细阐述了几种与“山”相关的概念。他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世界主要文明形态与山的密切关系。周教授分析了诸如南山、终南、秦岭等名称的起源,并探讨了这些山对艺术表现方式的影响。周晓陆教授认为,南山在商周之前就已经得名,并以仰韶文化为坐标(半坡、庙底沟),南山为其南界。终南得名大约在西周时期,“东国图”“南淮夷”等称呼,成为其统一扩张的南界。终南山被视为中华梦之山,也是中华意识形态(以儒家为代表)之山。而秦岭的名称不会早于东周,秦的政治大一统对其名称的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们揭示了山脉对于区域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在总结中指出“终南论坛”的价值在于重视“南山”在中华文明中的意义。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以《终南山祈雨信仰的传播与政治表达——以碑刻材料为中心》为题进行发言。他的研究主要围绕终南山祈雨信仰石刻、祈雨信仰的形成、传播过程以及政治表达四个方面展开。他通过对刻图、树碑与建亭等传播手段的研究,揭示了祈雨过程中、结束后留下的碑刻,以及刻碑立传者的政治诉求。此外,他还对终南山祈雨信仰的社会影响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指出,自周代起,人们便将终南山视为雨神。在各代演变中,以华山、太白山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祈雨信仰。在官宦施政过程中,祈雨活动也被视为传播国泰民安思想、实现仕途抱负的重要途径。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
在论坛发言结束后,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进行了总结致辞。他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肯定了他们通过跨学科、多元化视角的探讨为推动终南山地区文化发展和传承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并表达了对终南论坛与建构终南学的期待,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最后,屈健副院长宣布本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感谢所有与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