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研究生学术月·学术论坛”专题回顾
12月1日
第五单元
主持评议
韦宾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发言人
陈玉萍、冯葳、文依依、楼弈、韩湘
17 陈玉萍(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
《从女士走马到女子骑车:近代“女骑手”图像研究》
分享内容:
陈玉萍从“女性空间的转移”,再到“去性别化的女骑手”,最后到“强性别化的女骑手”,来探析近代“女骑手”图像作为被观看的对象所串联的城市公众、消费文化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认为“近代‘女骑手’形象是社会意识投射的具象化”。

评议人韦宾点评:
陈玉萍的研究我觉得非常有启发,这些年有关女性的问题研究是比较多,表明了我们女性自我意识不断在增强。这几年我们也出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也非常好。我过去也没有做过这类研究,非常感谢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18 冯葳(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
分享题目:
《晚清古器物观看的不同维度:古器物图像的生成、复制与再造》
分享内容:
冯葳从晚清古器物图像的呈现形式、古器物图像的视觉性转变和观看逻辑三个角度来阐释他对于古器物图像的生成、复制与再造的研究,认为这种转变“是一种朝向现代的转变,这种转变处在一种总体的现代氛围、精神和感受当中,它从宗教的、礼仪的,转向世俗的、视觉的”。

评议人韦宾点评:
古器物图像我以前留意过,没有做过研究,也是在学习。冯博士特别提到的问题,我希望有机会听到你深入的探讨,就是你在前面提到了“古雅”这个概念,我们知道王国维好像也论述过这个问题,冯博士有没有在这方面有更深入的论述,我也非常希望能够聆听。
19 文依依(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
《嗜古怀贤——从方氏家族书画世守与来往现象解读方濬颐鉴藏思想》
分享内容:
文依依介绍了首先介绍了方濬颐的书画藏品概况和其嗜古怀贤的收藏特点,从方氏家族的艺术藏品世守现象、方氏家族收藏渊源以及同胞与方濬颐之间的收藏交集与政治往来三个方面来论证方濬颐为何在艺术收藏上会有嗜古和怀贤的特征,认为“方濬颐嗜古怀贤的思想是受到方氏家族影响的”。

评议人韦宾点评:
文依依做了非常详细的表格分析,她的观点都对我非常有启发。有一个问题,你里面讨论著录里面四王比四僧多,这不光是《梦缘书画录》的问题,可以说是清代的涉及到民国时期书画著录作品普遍现象,这也和四僧地位有关系。
20 楼弈(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
《思想史视野下<历代名画记>品评标准研究——论“自然”与张彦远的玄学观念》
分享内容:
楼弈提出用“以数字人文为技术手段的观念史研究法”和“思想史研究法”两种方法来研究《历代名画记》,认为张彦远对绘画品评的标准背后还有更丰富的观念以及体系或文化系统,进而对其提出证据,总结出张彦远的理念形态,并溯源了他的理论渊源,进一步从儒士道三家混合的角度来定位他的理念形态。

评议人韦宾点评:
我听了楼弈的报告想到了一个问题,现在美术史研究视野越来越广阔,但一定要非常谨慎,研究精神现象的时候,最有效的办法恐怕还是传统的经验可能更靠谱一些。另外经验治学方法到今天仍然是管用的,这里面包含了整体阅读的问题,这也是楼弈报告给我的启示,你的主体内容我下来再慢慢消化。
21 韩湘(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
《宋金时期的合葬墓与“家宅”概念——以两京地区合葬墓为中心》
分享内容:
韩湘以“宋金时期合葬观念的流行”“合葬墓与‘夫妇对坐’”“被‘隐去’的形象”以及“‘理想家宅’的构建”为线索,从宋金时期合葬观念出发,关注宋金墓葬中夫人对坐图像和实际墓葬之间的不对等性,探讨其为何有意隐去夫妇二人之外的形象,认为这种“夫妇对坐”的图像是“儒家观念下‘理想家庭’的再现”。

评议人韦宾点评:
韩湘讲得很清晰,我认为你对这些图像“体现出了儒家理想家庭,是儒家理想家庭观念的再现”的观点非常中肯,但是这样一个结论或者说这样一个学术,除了这个之外,你其他的学术观点,因为我缺乏研究,所以也没办法做比较,以后希望有机会向你继续请教。

评议人韦宾点评
第六单元
主持评议
战国栋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副主编、科研处副处长)
发言人
赖思佳、刘其让、黄靖涵、刘海平
22赖思佳(中国美术馆博士后)
分享题目:
《“跨文化”与艺术理论研究的媒介转换和潜能探究》
分享内容:
赖思佳从“艺术理论研究跨文化视角的思考”“跨文化与艺术理论的潜能探知”和“‘跨文化’与艺术理论研究媒介转换的潜能思考与挑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认为“跨文化研究引发了对于艺术理论形式的再思考,促进了多种文化之间的艺术再创新”。

评议人战国栋点评:
赖思佳这篇文章在第二部分突然提出了跨学科这么一个问题,稍微有点突兀,尤其是跨学科的提法,应该把跨文化和跨学科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道”与“器”的关系要讲明白。再者她题目里面所谓的媒介转换,在文章中没有看到特别明确的表述,需要进一步完善。
23刘其让(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
《可视的叙事史:当下艺术史研究中的视阈交叉与观念流徙》
分享内容:
刘其让以“从布克哈特到瓦尔堡的精神视阈”“彼得·勃鲁盖尔的目的与方法”以及“‘跨界’的艺术流变及后续想象”三方面分享了他对当下艺术史研究中的视阈交叉与观念流徙的探讨,认为“无论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与社会美育中如何演变,依旧将会是以‘人’的话语为主体思路,方法融合与时代跨越的加持会促使艺术史研究中更为宽阔的学理性生成”。

评议人战国栋点评:
刘其让的文章给我的感觉像毛线球一样线头特别多,另外他试图用可视的叙述史,用主观来阐释我们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问题,在我看来确实有些地方有些牵强。最后的部分叫“时代跨越”,又开始谈中国当代水墨的研究,我建议把握可视的叙事史这么一个主线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些。
24黄靖涵(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
分享题目:
《格林伯格<审美判断>的学理建构——兼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视域下的新思考》
分享内容:
黄靖涵从“再造与重构:对康德美学思想解读与批判性引鉴”“具象与延伸:对审美过程的分析与探讨”和“凝思与启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视野下的新思考”三个部分进行分享,认为“格林伯格所提出的形式主义艺术理论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尤其是研究画面的形式价值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并不能进入或者陷入格林伯格所强调的形式语言并将其作为评判艺术作品的唯一标准”。

评议人战国栋点评:
黄靖涵分享的第三部分是谈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种启发,但是我个人看来她本人持一种相对否定的态度,我觉得更应该是两面性来看一个问题。最后这个部分,所谓的启发部分更多的是一种批判性的表述,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正面性的东西是我们可以借鉴、可以来运用的,不要说得太过绝对。
25刘海平(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
分享题目:
《父与子:空间的结构和隐喻——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两个广场和雕塑》
分享内容:
刘海平从空间结构、空间关系、家族、父子、代际、传承的角度,以领主广场和至圣圣母领报广场及其雕塑来探讨佛罗伦萨公国统治者对于自己权力统治的延续、传递、家族兴盛、繁荣,以及他们要扩展领土以及对于海洋的扩张和野心的思想。

评议人战国栋点评:
刘海平这篇文章资料很详实,写得很扎实。就第一小问题我想提醒一下,她的第一部分是历史与学术史的梳理,我觉得对两个广场包括雕塑历史的梳理,跟它的学术梳理,从写作角度讲分开更好一些。

评议人战国栋点评
闭幕总结致辞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唐中磊作会议闭幕总结致辞,他首先对前来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各位青年学子和评议专家以及论坛工作人员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并指出此次论坛发言内容既有对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著作重新的解读,也有对跨学科、跨文化视阈下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新形态、新观念、新方法的宏观思考。视野宏阔、话题多元,充分呼应了本届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的学术风采。最后唐中磊主任希望与会的各位外地来的学者继续关注西安美术学院官方下一届学术论坛的信息,希望大家能够再次参与。

唐中磊主任闭幕式总结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