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育培训   >   正文

声·生相映——非遗琴韵与跨界艺术的疗愈共生

发布日期:2025-03-25     编辑:宗恒     点击数:

·生相映——非遗琴韵与跨界艺术的疗愈共生

undefined 

2025年3月17日下午,“声·生相映——非遗琴韵与跨界艺术的疗愈共生”艺术疗愈工作坊于西安美术学院二号教学楼2204教室进行。工作坊特邀扬州市广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际化青年古琴品牌「琴中趣」创始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古琴琴学研究专业在读硕士严莉,艺术心理学硕士、西安医学会心理学分会成员、中科院心理咨询师、青少年艺术疗愈师金墨,琴师周瑾瑾共同引领,来自中国画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版画系的师生共同参与。工作坊由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周园主持。

undefined 

环节一:启·琴音入境

主持人周园首先表明活动意图,指出此次工作坊是一次以古琴为契机的艺术疗愈实验,旨在向多元艺术领域敞开怀抱,从而达成“以艺愈心”的目的。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环节二:聆·心象生发

参与者在此环节中,基于对古琴的现场聆听,进行感受分享。

参与者或认为所聆听到的古琴之声是一种孤独之声,是一种向内的探索,是一种自我的共鸣;或指出在聆听的过程中受琴曲的影响,而逐渐从浮躁的状态进入到一种安静的琴境之中;或认为听到了一种哀伤之情,仿佛看见了一位墨客置身于竹林之中,在进行孤独的书写。

undefined 

undefined 

环节三:创·跨界共生

在此环节中,参与者利用各种不同的绘画媒材,通过在现场对古琴的感受与觉知,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疗愈师金墨对参与者进行引领,通过手套的摘戴、灯光的开关等手段,使参与者次第放大触觉、嗅觉等感官,与媒材构建联系,与之共构共建共生共创。

参与者所创作的作品异彩纷呈,皆作内心之表达。或名之为《蒹葭》,表达“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或名之为《月下》,表达墨客于月下竹林独自徘徊之哀思;或名之为《静》,表达己心由“躁”入“静”之感受。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环节四:合·共筑心域

在此环节中,艺术疗愈师引导参与者形成两个小组,将各自所绘之作品进行融合合作,形成共创。

小组一所完成的共创作品表达了于杂乱无章中对秩序的抽绎,以期完成对“自我”的探寻。小组二所完成的共创作品表达了从纷乱到有序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海阔天空的期待。

undefined 

活动的最后,琴师周瑾瑾弹奏《流水》之片段作结,为此次工作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未来,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将继续深化非遗与疗愈的对话,推动“以艺愈心”理念在更广维度生根发芽。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