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问艺 ——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
文/崔兴众
【内容摘要】西安美术学院依托西北人文资源优势,将民族民间美术构建为教学的“四大传统”之一,在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和模式。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回顾西安美术学院七十余年的民间美术教学及研究成果,总结其从服务于新文艺到民间美术自觉的道路。
【关键词】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高等美术;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在晚清、民国时期以“民间工艺”“工艺美术”或“风俗文物”等形式引起博物馆学家、民俗学家的重视,并成为博物馆、高校的藏品。成立于延安时期的鲁迅艺术学院,在陕北收藏民间剪纸和年画,特别是1942年 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学习优秀的民间文化。于是,民间美术引起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普遍重视。近年来,民间美术在“非遗”语境或多学科的互鉴情形下,也已游离美术学院的专业自主与合法,以至呈现细化、多元的研究态势。西安美术学院作为国内美术专业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于教学中不断融入民间美术内容,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图1 西安美院美术史论系教师合影
一、20世纪50—60年代:服务于人民新文艺的民间美术
西安美术学院在建校初期(西北艺术学院、西北艺术专科学校时期,1950. 1— 1957. 4),根据“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教政策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主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干部。在课程设置上,西安美术学院以“人民文艺、民间文艺及西北各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为主要依据,设有美术、文学、戏剧、音乐四系,在第一学年以学习人民文艺和 间文艺为主。① 这一阶段的民间艺术教学相对而言比较综合,相关的教研包括了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族艺术等,而有关民间美术的教研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一批从事艺术创作的实践者开始从民间艺术中发掘传统以服务于专业实践课程,当时美术系开设了工艺专业并成立了图案教研组,主要从事民间美术的教师有王履祥、黄文馥、孙应乾等。王履祥曾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习中国工艺美术史,自1950年起任教于西北艺专,到陕西后,多次赴陕南考察,征集民间美术资料用于教学当中。黄文馥自1953年从敦煌文物研究所来到西北艺专,以研究、临摹图案见长,参编《敦煌图案》《西北少数民族图案选集》等,并将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孙应乾于1956年赴榆林、神木调研地毯的制作过程和纹样风格,搜集了众多民间毯样,完成《介绍榆林神木的民间地毯工艺》一文,后开设有地毯工艺课程,长期致力于地毯设计。1960年夏,西安美专改为西安美术学院,学制延长至四年,工艺系陆续对陕南挑花艺术,岐山、凤翔的窗花艺术和陈炉的陶瓷艺术 ②开展调查和研究。
图2 王宁宇教授带领2000级本科生在关中地区考察
其二, 西北艺术学院在1950年8月创办校刊《艺术生活》,在当时“继承、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的教育政策下,成为西北地区的民间文艺教研的学术平台。《艺术生活》创刊号刊载亚马《对人民文艺产生的认识》、钟纪明《向民间文学学习什么》、匡扶《民间文学教学上的几点经验》、文学系工作组《民间艺人的生活和创作》等文章,均是艺术学院教学与当时走向民间、向群众学习的文艺政策的契合。在《艺术生活》第 2期中,即有“关于民族艺术、民间艺术的介绍和研究以及个人的学习态度与方法”③ 相关稿件的征稿函。此后,在办刊期间,《艺术生活》也刊发了大量和民族、民间艺术相关的论文,如民间美术方面主要有李静慈《漫谈傀儡戏》《关于灯影戏》,胡强生《向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学习》,马特《介绍民间美术画师刘学良》,刘学良、马特《介绍民间绘画图案及其他》,雷文博《改造皮影戏的点滴经验》,美术系图案教研组《把窗花艺术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等文章。对民歌、民间故事、少数民族艺术也有不少介绍性文章。④ 此外,还刊有美术遗产方面的论文,如王子云《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初步介绍》《新疆艺术文物调查纪要》《晋祠圣母殿宋塑介绍》、范文藻、陈志中《略谈麦积山炳灵寺的艺术》、赵望云《学习我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林士岳《略谈唐代俑像及其艺术价值》等。尽管这些成果在现在看来,是基于考察的介绍或简单考证,但作为初期的教学探寻,向“民间”寻找艺术传统的做法,在师生中间根植于心,传递于行。此外,美术系的师生在1955年11月,成立了“民族美术研究会”,成为师生研习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团体。
图3 赵农教授在校园给学生讲解关中石刻艺术
其三,在承接政治任务和社会实践中,服务于西北的民间艺术发展。在1950年西北文代大会之后,基于各民族人民对新文艺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为了发扬各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创造新民主主义文艺的繁荣,西北艺术学院成立了少数民族艺术系,面向少数民族招收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专业的学生,为西北地区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者。⑤ 按照“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高度的艺术形式上的统一”,美术系在 1951—1952年,创作了《农历图》《给毛主席拜年》《修通天兰路》《得奖归来》《毛主席的工作队来了》《工农联盟发展生产》《速成识字法重点试办在农村》新年画作品七幅,并由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⑥ 20世纪 50年代末期,为了在社会普及美术教育和服务社会,西安美术学院在各地方开办工厂美术训练班和农村美术训练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8年12月,陈仕衡到户县举办农民美术班,培养了大批农民画创作者,也使“户县农民画”享誉全国。总之,这一时期,尽管西安美术学院的建制经过多次调整,但民间美术的教学和研究却未曾断裂,一直延续着学院与民间互动的形式。既有向民间学习的教研,又有下民间、下工厂的美术辅导实践。期间还聘请民间艺人开设课程,如民间画工刘学良、地毯艺人郭永利等均进入到西安美术学院的课堂进行教学。此时的民间美术教学一方面响应新文艺政策,开始关注民间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将考察来的民间技艺用于工艺、图案等课程的建设。
图4 关中皮影表演
二、20世纪80—90年代:依托民间美术,推动教学模式革新
经历过20世纪 70年代的短暂停滞后,伴随 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美术热”,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价值和意义得到各专业的普遍重视,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在此期间也再度发展,并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藏与展览并举等特点。
首先,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的相关课程讲义、教材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工艺美术系为了适应理论和技法相结合的教学,该系的教师编写了大量教材与讲义,如黄钦康和杨乾钊编著了《图案基础》(1980年),丰兆民编纂了《凤翔泥玩具》(1982年),黄钦康撰写了《陕西民间刺绣印染工艺琐谈》(1984年),张维撰写了《唐三彩》(1987年)等。其中,黄钦康还对西安美术学院 20世纪 50年代收集的陕南民间刺绣进行整理、研究,对民间刺绣的针法、图案造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编著成《陕南挑花》一书,并将这些图案广泛用于教学之中。樊文江、黄钦康等主编了《美术辞林 · 工艺美术卷》,包括总类、图案与纹样、陶瓷工艺、雕塑工艺、织绣与印染、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编织工艺、壁画与装饰画、现代设计、工艺美术书刊、工艺美术人物等。该书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着重介绍工艺美术的品种、类别和特征,以总结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经验,为工艺美术学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88年,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后,杨学芹 ⑦ 与安琪鉴于民间美术理论研究的薄弱,合著了《民间美术概论》,该书将民间美术作为独立的整体,从文化根源、艺术形态、美学体系、艺术系统等角度,建构了民间美术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在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类型之后,开始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进行关注。
图4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0届本科生答辩
其次,这一时期西安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类课程与社会实践进行了有效衔接,摆脱单纯的田野采风,深入民间开展针对性创作。1986年至 1987年,工艺系师生深入宝鸡市千阳县进行社会调研,将现代设计理念应用到民间工艺的开发,与艺人一起设计符合现代生活的民间工艺品。期间完成了壁挂、软雕塑、室内陈设作品等三百余件,并举办了“千阳民间工艺开发展览”“千阳民间艺术学术研讨会”等活动。⑧
再次,为推动教学改革,学院加强了民间美术的抢救性收藏,并开展围绕民间美术的展览、教学研讨以及国际交流等活动,使民间艺术资源在学院教学中得到借鉴并与之融合。如1985年 6月举办了“陕西凤翔民间美术展览”,展出作品包括泥塑、剪纸、民间玩具、木版年画等,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此外,1987年 4月,美院教师陈启南等四人赴日本京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讨论会,以“陕西民间工艺初探”为题在会上作学术报告,对陕西民间工艺的发展演变、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了介绍。1997年 4月,西安美术学院主办了“民间美术精品邀请展”,展出了杨学芹、郭庆丰两位老师收藏的近千幅剪纸以及郭庆丰收藏的 35件石狮雕刻。⑨ 在展览结束时,王宁宇教授主持召开了以“民间美术与教学”为题的学术研讨会,郭庆丰在研讨会上汇报了民间美术实践课教学的经验,与会人员一致呼吁,将民间美术作为西安美术学院的重要教学内容。1998年,为利于学习、展示和研究民间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建立了“民间美术陈列室”,以至发展为后来的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民间美术陈列馆,收藏了陕西当地颇具代表性的石刻、马勺脸谱、剪纸、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品三万余件,其中民间石刻艺术品1. 6万件。该馆日常均向师生开放参观,成为西安美术学院对民间美术收藏、陈列和研究的重要平台。
图5 凤翔木版年画《门神》
最后,这一时期,西安美术学院教师除了教学活动外,在民间美术科研方面的成果也十分丰硕,他们借助西安美术学院院刊《西北美术》,对自己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1992年,《西北美术》第 3期刊登了“陕西民间美术专辑”,美术研究所承担的“陕西民间美术的考察及研究”课题成果逐一得到“亮相”,内容丰富,该专辑包括樊文江的《丰富多彩的陕西民间美术》、王一民的《韩城地区民间雕刻艺术考察》、戴信军的《凤翔民间木版年画》、张志强、吴桂英的《秦腔脸谱艺术》、侯龙江的《华州民间面花艺术》、张亚斌的《渭北拴马桩——美术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李青的《中国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之比较》、陆震华的《黄土高原山花红—陕北民间美术巡礼》等论文,这些都成为民间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整个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美术成为西安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也在办学中予以彰显,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的造型语言、艺术特征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而与教学改革有效的融汇,也初步构建了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雏形。
图6 库淑兰剪纸《剪花娘子》
三、新世纪以来:多学科融合下的民间美术发展
新世纪以来,西安美术学院号召以陕西周秦汉唐文化、西北民族民间美术、延安革命文艺以及长安画派、黄土画派传统为学院立校的“四大基础”,变革西式或苏联美术教学体系,强化中国艺术精神,以拓展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美术教育体系。西北地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为美院学子提供了来自民间的艺术“给养”。
2000年,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创立,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倡导抢救和重振民间美术的王宁宇担任系主任,他带领第一届史论系本科生在凤翔、周至等地进行民间美术的田野考察,对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民间美术发生的变化进行关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王宁宇教授曾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的称号,自20世纪80年代的民间美术普查、90年代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新世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都是陕西省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思考,他出版了众多与民间美术相关的著作,其中《挽弓当挽强—“非遗”保护的田野思考》是对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根性文化与文化生态》中提出了“民间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靠前生态位”的判断。此外,2003年至2004年间,王宁宇带领学生参与了国家重大课题“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调研和写作工作,完成了《陕西药王崇祀风俗考察记》《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等文章,其中《关中民间器具与农民生活》是对民众生活用物的一次探微,对于我国物具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2005年,王宁宇带领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参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对陕西省的民间美术项目进行了系统梳理。2008年,王宁宇又联合西安美术学院师生,成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会”,重点考察、研究了陕北匠艺丹青、西安陈氏金银器、韩城花袱子、关中民间木版图画、陕北混元道歌、延安老醮会、汉中杆秤制作等项目,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多个民间美术项目入选国家级、陕西省非遗项目,并出版了《陕北匠艺丹青纪胜》《传统建筑彩作中的“榆林式”》《秦塞边墙根的水陆画艺术》《赵记老局与关中木版图画:陕西民间美术田野调查新收获》等著作。这种对学生施行的“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也成为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亮点。
图7 西安美院本科生在观摩渭南面花制作
此外,美术史论系的程征、赵农等教授也将民间美术作为发掘、研究传统美术史的主要方向,他们从自身的研究和关注出发,将民间美术理论破界、再构,使这一时期的民间美术教学和理论研究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程征教授自 20世纪 70年代在咸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致力于户县农民画辅导和关中地区民间美术研究,对剪纸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论文如《剪纸的艺术语言》《大海也要枯吗》《民间窗花的“谱”及其流传》《棂间胜境—关中窗花踏勘札记》等。赵农教授从民生的本质需求关注民间艺术,在人文立场和人类文化生态的关怀下,为民间艺人提供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同时探索手艺的知识表达,完善民间文化的自身体系。在教学中贯彻“行走的美术史”方式,深入田野考察。2008年、2015年主编了“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丛书”第一辑和第二辑,共 18本,以田野考察方式,深入民间生活,发掘民间文化资源,利用乡村优势,以期实现“中国乡村手工艺化”。2011年出版了《民间艺术概论》一书,从民间艺术的形态、类型、创作、技术、实用、市场、欣赏、文化八个维度,以开放的文化意识,建构民家艺术的价值和规律。
除了美术史论系外,西安美术学院的其他院系也积极在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2000年,版画系邀请凤翔年画艺人邰立平到学校办展并举办研讨会,吸引了众多学生参观。学生们积极与民间艺人互动交流,不少美术教育系、设计系学生的毕业设计均用到了民间年画元素,民间美术教学的成果初显。
图8 陕西渭南皮影
自 2004年西安美术学院获得博士招生资格始,民族民间美术即成为博士培养方向之一,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三个学科也设有与之相关的多个研究方向。多年来,靳之林、杨晓阳、王宁宇、程征、赵农、任焕斌等教师培养了一大批民间美术方向的研究生。2005年10月,由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担任所长的中国本原文化研究所落地西安美术学院,其所构建的本原文化理论纳入本科、研究生必修文化课程。
在前一辈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张西昌、郭庆丰等老师也开始拓展民间美术的新视野,他们分别立足关中和陕北的民间美术资源,通过带学生赴民间考察等教学方式,将个人研究与民间美术教学相结合,使教学相长,并产出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张西昌主要着眼于产业生态和保护机制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千阳布艺》《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隐喻的身体:血社火民俗考察手记》等著作,此外,张西昌积极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本科生招生事宜,2023年,西安美术学院将迎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本科生。郭庆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期关注陕北民间艺术,他从艺术实践者的角度,考察民间艺术的生存,先后出版了《黄河的衣裳》《纸人记》《阳歌阳图》《符图记》《生灵我意》《飘忽的咒语—剪纸》《阴阳之路—阳歌图》等著作,并率先在美术史论系开设“民间美术造型”课程,带领学生学习剪纸的造型方法和艺术语言。
图9 陕西宝鸡社火脸谱
现阶段,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工作推进,民间美术教学也相应有所调整,美术史论系先后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艺术民俗学”“艺术人类学”等课程,成为本科生以民间艺术角度观察艺术史变迁的重要路径。⑩ 同时,公共艺术系、设计艺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等实践类教学单位面对民间美术资源,从设计学实践的角度,发展出“现代手工艺”“传统资源创新转化”等新专业课程,注重民间美术在现代生活语境中传承革新与创新应用。近年,西安美术学院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陕西传统工艺创新作品巡展》《陕西残疾人麦秆画工艺创新人才培养》等。此外,学院着眼于丝绸之路,强化国外民间艺术的收藏,2009年,委托法国著名汉学家、巴黎郭安博物馆馆长雅克 · 班巴诺(Jacques Pimpaneau)及其夫人施微(Silver)收集了包括雕塑、祭祀器、颜料画、刺绣、版画和印刷画等在内的二百五十余件印度民间艺术品,成立印度民间艺术馆加以展示,2020年整理、出版了《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印度民间艺术藏品集》等。
新世纪以来的民间美术,面对多学科的互融互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趋成熟下,教学与研究注重采用田野的综合调查,不再是单纯的美术造型、工艺技艺等艺术本体的考量,而是广泛借助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作出文化生态、文化情境的整体观察。艺术设计的实践者,则变换应用民间美术素材,转换传统,从而与现代生活相关联,将民间美术“活化”,使其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图10 西安美术学院
结语
回望西安美术学院七十余年的民间教研,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寻找民间艺术中的有效资源,服务于新文艺的建设,形成田野与文艺之间的互动,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民间美术的盛行之下,学院借助民间美术来推动教学改革,可以看作是高校对民间美术的主动借鉴,再到 21世纪以来,民间美术形成独立研究之后,师生对民间美术的自觉参与,西安美术学院在吸收和研究西北民间美术资源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路,而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的发展,也印证了民间美术自身的成熟与转向。民间美术在借鉴其他学科破界重构的时下,高等美术学院自身的优势与“合法性”也迎来了恐惧和危机。
原文刊载于《民艺》2022年第6期
注释
① 编审科整理:《关于改进本院艺术教学工作的几个问题》《艺术生活》,1951年第 7期,第4—6页。
② 蔡孑人、郭淑兰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 413页。
③《稿约》《艺术生活》,1950年第 2期,第 25页。
④ 包括白山:《新疆各族民歌、谚语、故事》《略谈维族的舞蹈艺术》、孜牙·萨实提:《新疆各族的文艺概况》、钟纪明:《向罗马尼亚歌舞艺术学习》、赵家萍:《漫谈民间故事及其他》等文章。
⑤ 少数民族艺术系由康巴尔汗担任系主任,1954年少数民族系调回新疆,成立新疆艺术学校。
⑥ 汪占非:《为创作更好的新年画而奋斗—— 1952年美术系年画工作总结》《艺术生活》,1953年第 9— 10期,第108— 111页。
⑦ 杨学芹:西安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研究的重要推动者,发表有《民间美术的生命力》《库淑兰和她的剪纸》《洛川刺绣》《安塞妇女画》《延川布贴画》等文章。
⑧ 樊文江:《社会实践是工艺美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千艺行动〉的体会》,《西北美术》, 1987年第 2— 3期,第15— 17页。
⑨ 本刊编辑部:《简讯》《西北美术》,1998年第 3期,第 11页。
⑩ 张西昌:《民间美术理论教学的史迹探踪及重构——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美术观察》,2021年第 7期,第 77— 78页。
作者简介:
崔兴众,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