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论坛回顾|“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月·学术论坛”专题回顾(一)

发布日期:2025-01-24     编辑:宗恒     点击数:

 论坛回顾|“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月·学术论坛”专题回顾(一)

 

2024年11月28日至11月29日,由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办的“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月学术论坛”于西安美术学院二号教学楼2204室举行。本届研究生学术月学术论坛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高校青年学者对西部艺术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促进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传统与再生——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西部美术”为主题,面向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青年学子征集论坛论文,最终从来稿中邀请26位入选青年学子前来参与学术论坛,并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发言讨论。

论坛开幕

11月28日上午9:00,论坛开幕式在西安美术学院二号教学楼2204室举行。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武小川,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周靓,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顾萍,美术史论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周园,美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唐中磊,美术史论系副教授朱平,美术史论系副教授陈磊,美术史论系副教授庄会秀,美术史论系副教授单海兰,美术史论系副教授张晨及来自全国各大高等美术院校的青年学子共同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美术史论系主任唐中磊主持,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武小川致辞。

武小川副院长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西部地区地理广袤,民族众多,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珍贵的宗教艺术遗产,深刻影响了西部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使西部美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史诗气质。自上世纪以来,许多中国艺术家深入西部,汲取当地文化和自然元素,丰富了中国现代美术,也为世界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西部美术以其对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的表现,成为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工具,传递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西部美术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艺术家的创新实践和多元探索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我们今年再此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特此举办了以“传统与再生——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西部美术”为主题的学术论坛,邀请诸位发言人在此探讨西部美术的传统和再生问题,同时也祝愿此次论坛圆满成功举办,今后我们的论坛也越办越好!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唐中磊主持开幕式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武小川致辞

论坛详情

11月28日  上午

第一单元 西部美术考古

9:30—10:45

主持/评议 :陈 磊

(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发言人:韩若谦、嵇徐、李鑫权、苏前程

1韩若谦(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北朝祆教墓葬畏兽形象反思:中继性与异能来源》

分享内容:韩若谦认为北朝祆教墓葬中的畏兽形象体现了从时间、空间以及神格上的三重天然中继性。畏兽之“畏”的力量源泉来自于汉宫十二兽的带领者方相氏契机所拥有的巫傩术的威能,这也是入华粟特人在二元对立的宗教信仰下对汉地中能获得新的庇佑并确保民族自觉的需求所在。因而他总结,畏兽之“畏”是中国信仰对入华粟特人甚至祆教本身在新环境中处理迫切需求的回应,其形象化的过程随着祆教的逐渐扩张与被接纳逐渐反哺到更大范围的墓葬艺术中。

 

2嵇徐(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黄陵县北朝至宋金时期部分石窟考略》

分享内容:嵇徐对黄陵县北朝至宋金时期的石窟介绍了分布、起源与发展的概况,对部分石窟进行了年代信息的考证并分析了石窟题记内容,对代表性题记中的争论字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香房石窟时间考究、万安禅院石窟群研究以及石窟题记与历史阐释还有待深入的探讨进行展望。

 

3李鑫权(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小河墓地与康家石门子岩画的文化同源性初探》

分享内容:李鑫权分别从时代与族属、造型元素以及性别地位变化探析了小河墓地与康家石门子岩画的文化同源性,认为二者相似的造型艺术特征与造型工具说明二者有着相似的外界接触环境和审美观念,并且有基本一致的艺术表现水平与社会生产力。他还认为,二者都体现出由母系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因而二者在社会结构上的一致性暗示了或许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

 

4苏前程(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何以登神:汉唐鲤鱼崇拜研究》

分享内容:苏前程首先铺垫了汉代乘鲤母题的生成背景,介绍了两种不同的汉代乘鲤母题,并分析了其传播度广泛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唐代鲤鱼崇拜所体现的王权象征和神性象征,并且认为“鲤鱼化龙”象征着时人对于超越现实、追求精神升华的渴望。

 

评议人陈磊副教授点评:大家的汇报内容都非常丰富,也超过了我的研究范围,只能说从学理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的认识。大家论文的优点都很多,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给大家提出点建议供参考。首先韩若谦题目的顺序可以调整一下,可以把“中继性”和“异能来源”点明一下,并且还要考虑一下“畏兽”是否能和祆教墓葬联系起来。嵇徐的论文涉及的问题很多、体量也很大,汇报的时候可以提取得更清晰一点,关于你所说的考证需要得出相对确切的结论来。李鑫权的汇报中提到前人学者的研究,因而在这基础上的研究就不宜称作“初探”,可以考虑一下两地在地理位置上是否相近,两地造型要素的对比我认为还不足以完全体现出同源性的特点。最后苏前程把研究问题阐述得很充分了,不过还可以寻找一些同时期不吻合的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看看是否会对研究有补充作用,也可以将研究的时间范围缩小,对比日本同类图像进行研究。

 

评议人陈磊点评

 

评议人为发言嘉宾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第二单元 西部传统文化资源与再生

11:00—12:15

主持/评议:朱平

(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发言人:牟研冲、尹雪程、宋茹茹、李颖珊

5牟研冲(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文化遗产与艺术创作:长安画派对西部文化遗产创造性美术转化研究》

分享内容:牟研冲从长安画派具体的艺术作品出发,谈及其受西部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通过对长安画派及其艺术家们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理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长安画派对西部传统美术资源的继承和转化的多维路径。探究了长安画派作为“新中国民族画派”致力于对中国画学内核和外沿的探索与拓展。

 

6尹雪程(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昭陵唐墓壁画中圆领袍款式及其3D复原研究》

分享内容:尹雪程以昭陵墓唐墓壁画为例,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结合墓葬壁画中圆领袍的呈现,探讨了圆领袍在唐代服饰中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理解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利用CLO3D虚拟技术对圆领袍进行复原,展示了现代数字技术在古代服饰研究中的应用,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实践示范。

 

7宋茹茹(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西部美学叙事的景观意象与崔岫闻作品中心灵景观互文探究⸺以<真空妙有>系列作品为例》

分享内容:宋茹茹通过对崔岫闻的《真空妙有》系列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了西部美学叙 事的景观意象与崔岫闻作品中心灵景观的互文关系。研究揭示了崔岫闻如何将西 部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符号转化为心理和情感空间,从而构建出独特的心灵空间, 展现了地域符号与女性身份叙事之间的复杂互动。

 

 

8李颖珊(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西安传统文化资源活化新路径⸺以场景体验为线索》

分享内容:李颖珊探讨了如何使西安传统文化资源更具像化、更深入人心,分析到场景是资源活化的一大重要路径。通过打造场景体验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加注情感,使其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图像,而是可以体验到、感受到的多维内容。再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串联整合,形成产业化、集群化的传统文化场景体验矩阵,共同构成城市IP,产出更强的辐射力,加深大众的感性认知,从而形成传统文化资源活化的新路径。

 

评议人朱平副教授点评:

资源是古老的,但是它一定要焕发新意,就需要我们年轻学者共同来进行研究、碰撞把它的火花激发,从而促进再生。牟研冲探讨长安画派对西部文化遗产中传统美术资源的转化,这个问题很好地契合了我们的主题,最后落地到西北的民艺资源。尹雪程的研究非常好的创造性的,就是它有妆造文化,从服饰、妆容、发型等方面贯穿起来,放在一个传统妆造文化加现代的时尚美学,从这个角度去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所以这里还有很大的延伸度和可控性。宋茹茹通过三个维度,就是地理维度、文化维度、心灵维度,共同展现出三重空间的这样一个西部意境,这三境融合打造成一个文化上的边界,最后进入到民族认同和精神凝聚,将整体意涵拔高。李颖珊将场景理论中国化过渡到城市景观,将元素、情感、文本三个角度进行共性连接。把场景体验打造成为中华艺术传播的矩阵。之中提到了文化纽带,纽带就是一种情感的凝聚,一种价值的认同,一种身份的归属,从大众认知的层面要打造创意大IP,体现出我们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对接。

 

评议人为发言嘉宾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评议人朱平点评

11月28日 下午

第三单元 西部美术史与当代艺术建构

14:00—15:30

主持/评议:刘艳卿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言人:陈芃芃、李雨航、段辰晨、李丽仪、田熠

9陈芃芃(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拟像·转译·并置:陈丹青<西藏组画>与次旺扎西<香格里拉系列>的图像解读》

分享内容:陈芃芃以次旺扎西的摄影作品《香格里拉系列》为例,解读了他通过“拟像”“转译”和“并置”的摄影手法,借助陈丹青《西藏组画》中的元素通过自己的视角重新传达当代西藏人的生活,认为其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下艺术家们重视个人情感的体验与传达的艺术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

 

10李雨航(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开端与重构——当代语境下“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览”的再解读》

分享内容:李雨航回顾了曾被历史遗忘的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览,讨论了参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探索的早期尝试和展览选址体现的公共开拓性,认为展览反映了艺术家们的反叛精神和先锋精神,最后指出该展览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与所受评价关注的缺位的差异,对展览的探索精神之价值做出了肯定。

 

11段辰晨(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西部美术史研究中的“空间”困境与GIS系统的应用》

分享内容:段辰晨以自己的研究个案为切入点,提出在面临多民族、长时段、大范围的交流问题研究时,通过跨学科的方法运用地理学中的GIS系统来处理纷繁复杂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搭建出艺术史的时空坐标系,实现研究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有助于解决西部美术史研究中的“空间”困境。

 

12李丽仪(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邢庆仁<玫瑰色的回忆>的时代关切与审美新探》

分享内容:李丽仪通过分析邢庆仁以《玫瑰色的回忆》为代表的早期艺术探索以及作品所产生的争议,引申到改革开放后十年我国现代艺术创作中延安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图景下《玫瑰色的回忆》艺术探索的创新性和时代关切,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画作品体现了“现实生活的回归”“国画笔墨语言的探索”以及“陕西地域文化的再挖掘”的新象。

 

13田熠(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分享题目:《对外文艺交流与中国西部美术形象“自塑”》

分享内容:田熠分析了我国在国际社会学视角下国家形象在“祛魅”和“赋魅”的互换过程中“去魔化”的形象转变,认为我国在积极主动对外文艺交流过程中通过“西部美术形象”的丰富实现了从“他塑”到“自塑”的国家形象构建转变方式,标志着我国在文化软实力构建方面取得了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显著成果。

 

评议人刘艳卿教授点评:

各位发言人的汇报内容都围绕西部美术史以及当代的建构和理解展开,从民族、地区和时代等的角度凸显了西部美术的显著特色,其中也有对国际视野和技术领域对西部美术研究的新阐释。在此我想提出,西部美术的研究可以从时代性,新的技术、视角和方法,文明互鉴等角度切入,同时体现研究的时代性和学术敏锐度,有意识地创新、开拓、发展和挖掘,因为西部美术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我们还应该考虑,西部热一直没有褪去并且热度不减的原因是什么?当代艺术建构的视角独特性、生命性、延伸性和再阐释性在哪里?

 

 

评议人为发言嘉宾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评议人刘艳卿点评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