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2019级艺术考古班师生春季文化考察之行第二天选择前往延安鲁艺旧址考察学习。2021年5月7日早上7:30师生十六人准时集合,乘坐大巴车前往延安。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后来到了鲁艺旧址(图1)。它位于延安城东北五公里的桥儿沟,是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日文艺工作者和革命文艺人才的高等学府。

图1鲁迅艺术学院外师生合影留念
193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联名公布《创立缘起》,指出要用艺术作为组织广大群众最有力的武器,支援抗战,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为纪念已故文豪,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于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正式建校。
走进鲁迅艺术学院,可以看见一座十分显眼的西式教堂建筑(图2),这是当时在鲁艺的师生利用原西班牙一位神父在桥儿沟修建的教堂作为校舍。在它的左侧是六届六中全会的纪念馆,这次全会正确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规定了党在相持阶段的任务,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图2 蔡悦为同学讲“鲁艺故事”
图3 同学们在认真学习六届六中全会相关知识
走出教堂后,师生们先后参观了鲁迅艺术文学院的音乐系、戏剧系以及美术系的旧址,了解当时师生们的学习情况,认识到后世许多有名的艺术家如贺敬之、古元等都是鲁艺的学生(图5)。
图4 同学们与陈磊老师探讨

图5 师生参观考察音乐系旧址
最后师生们一同参观了延安文艺纪念馆(图7)。此纪念馆以延安文艺实践为主线,采用编年体加专题的形式,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场景、雕塑、油画、微缩景观、互动体验以及声光电现代化等展示手段再现了延安革命文艺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图6 延安文艺纪念馆外师生合影留念
鲁艺在建立之初,就将文艺服务于抗战以及唤醒、组织民众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制订了具有时效性的教育方针与计划:要求学员在校学习三个月、前方实习三个月以及返校再读三个月,因此被称为“三三制”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当时的办学条件非常差,师生们自己建校舍,沿河洗漱,露天上课,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进行教学和演出活动,使得鲁艺不断发展壮大。
1938年,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员的讲话中》提出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理想、丰富生活经验、良好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不应当简单地记述社会生活的艺术工作者,而应当有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1940年,毛泽东还题写了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图9)。鲁艺在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在中国现代化艺术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

图7 蔡悦同学为师生讲解

图8 师生考察讨论
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扩大,在桥儿沟的这片热土上,越来越多的文艺界知识分子以及爱国青年从各地奔来,在这里扎根,感受延安的政治与文化新貌,树立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并用自己的艺术才华投身于抗日前线的烽火和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社会的建设中。
在这里,师生深刻感受到在鲁艺旧址奋斗过的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的艺术品质,更好地了解了鲁艺精神。今天的考察既是专业的学习,又是一次党史学习。作为一次红色教育,对于师生的品格历练、专业学习都有较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