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上午,由西安美术学院离退休管理处和美术史论系共同组织的“西安美术学院离退休教职工研讨会”,在学院离退休管理处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座谈会由学院离退休管理处王有良老师主持,李习勤、胡明、黄申发、杨乾钊、徐小昆、丰兆民、彭如华、张三友、姬国强等十位退休老教授,史论系高萍书记、唐中磊老师及三十多位同学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针对“喜迎十九大——西安美术学院离退休教职工美术作品展”而举行,但所讨论的内容又不仅限于此次展览。与会的老教授们精神矍铄,积极发言,不仅给我们介绍了他们自己的参展作品、艺术历程及艺术见解,进而还对我们史论系的学子们提了不少的建议和期望。而与会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讨论,老少之间展开了一场热烈而真诚的探讨。
首先是由史论系书记高萍老师对此次研讨会致辞。


座谈会开始后,由李习勤老先生首先发言。他在简述了自己的艺术经历后强调:“艺术生命的延续,就在于要坚持创作并一直保持创作热情。艺术与我而言就像是一位爱人,一辈子爱它不离不弃”;“艺术应当追随时代,做为艺术家,年龄可以老,但艺术不能老”。

胡明老师在今天的谈话中,再次强调了我们学校的光荣历史,他认为我们学校是八大美院中“红色革命基因最为浓厚”的一所美院,但这一特点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他希望我们这些学习艺术史的年轻学生们能够充分研究、继承这种精神,做好校史的研究和宣传。同时也对史论系和离退休管理处联合为这些老艺术家和同学之间建起这样一个沟通的平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黄申发老师对自己近些年来艺术创作思路与观念做了简要的介绍,同时又从教学和学术研究角度提出了加强对校史的研究宣传、落实周秦汉唐传统的研究和继承、加强对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解释等六个建设性意见。同时他给我们史论系师生提出一个严峻的课题——针对我们学校那些艺术成就很高但在过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和宣传的老艺术家,展开“抢救性”挖掘、收集和整理。这对我们来说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作为研究史论的我们,着力于研究眼前的老艺术家们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徐小昆老先生则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人生观与艺术观所产生的混乱现象谈起,认为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他们这一代老艺术家如何从年轻人身上学习和吸收新的东西,而现在年轻的学生们又如何从他们这些老一辈艺术家身上学习到对他们自己艺术创作有所启发的东西,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老先生们发言过程中,不少同学也有针对性的向老先生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而各位老先生也都积极而耐心的做出了自己的解答。
首先是一位女同学对黄申发教授此次展出作品中的内容和特别的形式感表示好奇。


黄教授则这样说的,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便是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虽然内容也同样重要,但是在如今想要在内容上有所突破是有难度的,所以找到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是尤为重要的。黄教授表示这种“雾里看花”的绘画形式也是他在退休后十几年的摸索中才有了些苗头的。

邓旭阳同学提问了当下关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判标准的问题,徐小昆、张三友、彭如华等老先生纷纷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徐小昆教授说,艺术家的创作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而学习史论的人则应坚持以真善美来作为自己评判的起码的标准;张三友教授则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尊重规律和讲求个性,不应因过于遵守某些政治标准而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并回忆著名画家王子武先生的独特习艺之路为例来做一说明。彭如华教授也表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要做到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


还有一位同学谈到了自己关于现当代艺术的一些看法。这引起了老教授们极大的兴趣和讨论,但综合来看,老教授们还是从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角度来谈的,认为现代艺术家们要保持一个艺术家的素养,不论观念和表现形式上如何创新还是要坚守作品要传达出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贴并近人民的生活。对此,小编深表赞同。


老先生们的发言内容和艺术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还站在了不同的对立面。但他们又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那就是对艺术的热爱之心、对学院发展及艺术教育事业的关爱之情,这种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也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在整个座谈过程中,所有的与会者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但有所遗憾的就是热烈的讨论使得时间上有些紧张,不少同学精心准备的问题也没有来得及提出。但是我们相信,这次的些许遗憾也是下一次美好相遇的契机。座谈会的最后,艺术史论教研室的唐中磊老师向老艺术家们介绍了史论系建立西美老艺术家资料库的设想,并代表史论系向老先生们发出了诚挚的邀请,邀请老先生们到我们史论系来讲学,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向老先生们请教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