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微史论·考察||19级艺术设计学班——览明清建筑 赏民俗文化

发布日期:2020-10-23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史论·考察||19级艺术设计学班—览明清建筑 赏民俗文化

 

一是民俗,二是历史,三是保护

今天是史论系艺术设计学专业写生的第五天,着蒙蒙细雨来到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五台镇南五台山路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一夜秋风起,霖霖秋雨落,秋意满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也染上了层层秋韵,如诗如画。

民俗

关于民俗,有人认为它本质上是宗教的“普化”或者是扩散的宗教,但我认为民俗自身并不具有完备的体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之下,民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更像是民众心底潜意识的一种表现。走进民俗,我们不必带着一颗谦卑的心不敢靠近,多和乡亲们接触交流,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他们世代流传下来民俗的线索。

 

 



宗法观念所影响的建筑结构

早在西周时期,宗法制就已确立并日趋完备,虽然秦以后废除了分封制,采用郡县制,但是宗法观念却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以至于在建筑、绘画、家具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从建筑的布局来看,关中四合院的构成主要分为正房,倒房和厢房。正房位于中轴线上,基座高,尺度大,在日常的生活中供长辈居住,同时也承载着祭祖、会客、贺寿和举行婚丧仪式等重要的功能。旁边的厢房供晚辈居住,西厢房要略高于东厢房,哥东弟西,体现了长幼之分。

 

“谐音”衍生出的图像

熟悉民间美术图像的同学们一定清楚“谐音”在民间美术中的地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同音不同“形”、同音不同“意”的汉字多得数不胜数。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中,使用这些带有吉祥含义的图像既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的“含蓄美”。

 

“蝠”和“福”同音,是吉祥的象征

 

 

除了有吉祥寓意的“谐音”,民俗文化中还有很多的因为读音不吉祥而避讳使用的东西。比如关中地区建房讲究不能用榆木,因为“榆”与“愚”同音,使用榆木盖房,预示后人愚蠢。门窗材料忌用枯木死树,这是萧杀败落的象征。门槛不用椿木,因为子孙后代生疮得病。

 

世界观影响下的民俗文化

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文明发达的民族所作的艺术作品本质上就是这个民族的世界观的表现。在民俗文化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天圆地方”、“八卦五行”、“儒家思想”、“老庄哲学”等世界观。当然除了中国传统思想,我们还能找到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期愿。

 

二仪拱华——苏轼

 

 

“唯耕唯读”

 

上善若水——颜真卿

 

普救众生——康有为

 

 


文化历史

 

青灰色的砖墙瓦顶,诗意规整的院落,匠心独具的古建筑上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只叹一句似水流年,不如长安。一砖一瓦、一秤一砣、一斗一升感受其生活情趣,接受历史的熏陶。

穿梭于民俗院,能看到各种具有民俗气息的庭院、走廊、拴马桩等各类古代建筑。质朴厚重而又不失精致,是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随处可见的古代生活居住场景,驻足片刻似穿越百年间,感受旧人的悠然自得。这里的每一座宅院,就是一件凝固的艺术,每一块砖雕、石雕、和木雕工艺,无一不彰显出当时工匠的精湛水平,也令观者惊叹于旧主人的雄厚财力

 

 

这里的梨园,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园,这里有气冲九霄的华阴老腔。还有樊家、雷家、孙家等古宅,有的是一品文官的庭院,有的是武举人的,也有商人的。门前的石狮子,黑色的大门,无不给人撼动心扉的感觉。砖瓦上处处刻着细腻且富有内涵的图案,每个图案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

 

 

其中最吸引我的一个小细节是民居门口的石刻对联,其中我最钟意的一句便是阎敬铭宅院大门西,偏门的门联:

 

“知事忍事勿多事

存心动心莫欺心

上联意为:要懂得事理,不讲不该讲的事,不管不该管的事。

下联意为:要做有心人,动脑思考问题,做事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

这副对联符合了儒家思想的处世之道,喻义就是告训家人、后人遇事做人的道理,要动脑筋不要自欺欺人,明是非。

总之民俗能体现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处地域一处物”,这些迁移复建的民居建筑像正是民俗文化历史的见证人。

 

 

保护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带、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建筑整体呈明、清园林风格,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来说,非常敬佩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院长,不仅仅将珍贵的展品呈现给世人,更是尽心竭力地收集、抢救和保护着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这种精神,这种传达给游客的震撼不是一句话,而是灵魂。她不仅愉悦了观者的眼睛,更触碰到了观者的灵魂!

这古朴庄重,气势恢宏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让人们走进历史,体验民俗,感受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浓缩在这里,感受到生生不息、绚丽多姿的关中文化神韵和独特魅力。回味着这关中民俗的厚重,民俗文化是孕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壤中的瑰宝,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的记忆。瑰宝需要守护,记忆需要传承!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